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3篇
  免费   872篇
  国内免费   594篇
耳鼻咽喉   215篇
儿科学   97篇
妇产科学   59篇
基础医学   717篇
口腔科学   104篇
临床医学   2037篇
内科学   1548篇
皮肤病学   103篇
神经病学   484篇
特种医学   7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84篇
外科学   1152篇
综合类   4093篇
预防医学   1666篇
眼科学   126篇
药学   1515篇
  18篇
中国医学   1919篇
肿瘤学   649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385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752篇
  2013年   738篇
  2012年   835篇
  2011年   915篇
  2010年   910篇
  2009年   800篇
  2008年   835篇
  2007年   751篇
  2006年   755篇
  2005年   746篇
  2004年   671篇
  2003年   576篇
  2002年   519篇
  2001年   529篇
  2000年   505篇
  1999年   370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338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311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279篇
  1991年   261篇
  1990年   186篇
  1989年   206篇
  1988年   149篇
  1987年   120篇
  1986年   89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74篇
  1983年   68篇
  1982年   66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3篇
  1965年   11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本院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显微外科切除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手术全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术后症状改善26例,与术前相比无变化2例,较术前加重2例,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和麻木。术后随访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较小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是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F 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冠状病毒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 SARS Co V F PCR诊断试剂盒及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 6 0份确诊 SARS患者血清、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血清 2 0份和漱口液样本 2 0份以及 1份 SARS疑似患者血清的 c DNA。结果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两种 F PCR检测试剂盒及晶宇芯片反应 3种检测方法所测 80份血清和 2 0份痰液样本均为阴性 ;但 1例 SARS疑似患者血清的 c DNA可经荧光定量 PCR反应扩增出病毒特异 RNA片段。结论  SARS康复者及密切接触医护人员血液和漱口水中均未检测到 SARS病毒特异 RNA片段。  相似文献   
103.
田时雨  吴多斌 《新医学》2007,38(2):115-117
1 引 言 所谓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一组多病因的、病情各异的脑部疾病,而非单一疾病.WHO曾对目前各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认为尚无1种是普遍有效的.在我国,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有3项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和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其中急性期又包括超早期、早期和急性后期.  相似文献   
104.
直视微创手术技术在复杂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直视微创手术技术应用于复杂肝外胆道手术,降低生理干扰、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直视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器械,相对固定的手术步骤、技巧,施行胆囊三角区和胆囊床微创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和胆总管的微创操作技术。结果本组137例复杂肝外胆道手术均在直视微创下完成。胆囊切除手术切口2.5~4.0 cm(平均3.8 cm),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手术切口4.0~5.0 cm(平均4.5 cm);除1例因胆道损伤于术后第11天行剖腹探查,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外,其余无胆道损伤、术后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无痛或微痛。结论直视微创肝外胆道手术技术创伤小、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对110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常规进行B超检查并行肝脏穿刺病理活检对照,分析结果提示:1.急性肝炎的肝内回声全部呈中等度均匀一致的细小光点,与正常肝脏无异。2.慢迁肝、慢活肝及肝硬化回声光点总异常率为74.19%(63/93),与急性肝炎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肝内回声光点增强和/或增粗的  相似文献   
106.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IL-6基因启动子区-572G/C,-597G/A多态性与体重指数(BMI)和炎症因子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的调查,探索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荧光杂交探针、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和熔点曲线分析技术,测定了194例冠心病患者和123例健康对照者的IL-6基因型,同时测定BM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载脂蛋白等指标,并通过建立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C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观察对象中发现中国北方汉族人IL-6基因启动子区-597位点有7例为GA型.其余均为GG型,尚未发现AA型,未发现其多态性与BMI和炎症因子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组与对照组-572G/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CHD组和对照组携带G等位基因和非G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5)。正常对照组中携带G等位基因者收缩压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非G等位基因者(P=0、02)。在所有研究对象中,与非G等位基因组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组的体重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收缩压中位数水平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26、0.022、0、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甘油三脂、性别、高血压、载脂蛋白C2、血清总胆固醇、脂蛋白a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子,而载脂蛋白A1是保护因子(P〈0.05),未见-572G/C的G等位基因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多态性和CHD的易感性无关,而-572G/C多态性与CHD的易感性有关,其机制可能与-572G/C多态性可导致BMI、hsCRP和血压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7.
鲁金胜  董士民  田宝石 《临床荟萃》2003,18(21):1244-1244
继发性重型脑室出血发病率低 ,但临床表现严重 ,预后差 ,病死率高 ,以往都由神经外科治疗。我科自 1997年以来 ,应用YL 1型穿刺针 ,进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交替引流及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 ,配合腰穿脑脊液净化治疗 16例继发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并提示手术越早 ,效果越好。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6例中男性 12例 ,女性 4例 ,年龄 4 9~ 81岁 ,平均 (6 1± 7)岁。均经头颅CT证实为继发性脑室出血 ,属于重型脑室出血[1] ,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 11例 ,原因不明5例 ;原出血部位 :基底节 7例 ,丘脑 5例 ,额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50例,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穴位注射,对照组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静脉滴注,观察3个月。治疗后采用徒手肌力法评定肌力,表面肌电评估系统评估肱二头肌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肱二头肌徒手肌力检查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肌电信号的肌电积分值及均方根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穴位注射,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肌力及肱二头肌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妊娠期输尿管结石的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6例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的治疗和护理.结果 6例患者均原住碎石成功,母亲胎儿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具有微创、安全、成功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TNF -α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局部损伤组织迁移的可行性. 方法 将MSCs用不同浓度的TNF -α刺激,检测其表面黏附分子、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率及其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制作大鼠自体血栓微粒,建立后肢缺血模型,选取一合适浓度的TNF -α刺激MSCs,移植到后肢缺血损伤的大鼠,计数损伤处MSCs的数目.结果 (1)TNF-α刺激24h后,MSCs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 -1)表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而细胞黏附分子-1 (ICAM -1)、L-选择素(L- Selectin)、细胞黏附分子缓慢抗原-4(VLA -4)的表达无明显变化;MSCs的标志物表达率没有明显改变;(2)10 ng/ml TNF -α刺激的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能力明显增强;(3)10 ng/ml TNF -α刺激的MSCs移植到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后,损伤侧肌组织内MSCs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 结论 10 ng/ml TNF -α短期内能够有效提高MSCs的VCAM -1表达,促进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及向受损部位迁移,且不影响MSCs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