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22篇
  免费   1026篇
  国内免费   679篇
耳鼻咽喉   145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108篇
基础医学   1077篇
口腔科学   236篇
临床医学   1943篇
内科学   1639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772篇
特种医学   9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1092篇
综合类   4952篇
预防医学   2034篇
眼科学   382篇
药学   1565篇
  17篇
中国医学   935篇
肿瘤学   906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379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442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744篇
  2012年   1047篇
  2011年   1124篇
  2010年   1047篇
  2009年   1191篇
  2008年   1419篇
  2007年   1197篇
  2006年   1044篇
  2005年   1190篇
  2004年   928篇
  2003年   759篇
  2002年   613篇
  2001年   544篇
  2000年   410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应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g,早饭后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水丸,每次50丸、每天2次,饭后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行常规超声及SMI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SMI分级.结果 治疗前,两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血清LDL-C、TC、T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DL-C、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LDL-C、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Crouse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均<0.01),SMI分级为0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增高(P均<0.01),且治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MI技术能用于评估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疗效,可为临床用药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SGB组(S组),每组40例.S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SGB,注入0.2%罗哌卡因7 ml,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记录患者术后2 h(T1)、术后4 h(T2)、术后 12 h(T3)、术后24 h(T4)静息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amsay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PONV发生情况及使用帕瑞昔布钠、托烷司琼患者例数.观察SGB并发症.结果 S组T,~T3时点咳嗽时VAS评分较C组明显降低(P<0.05).S组与C组术后24 h内使用帕瑞昔布钠的患者例数比较(8比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2.5%比55.0%,P<0.05).S组与C组PONV程度Ⅱ级以上分别为12例、5例,S组PONV严重程度低于C组(P<0.05).S组使用托烷司琼患者例数低于C组(5比12,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躁动不安或过度镇静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SGB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SGB可减轻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降低PONV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3.
孙欢  蒋忠洋  王关嵩   《四川医学》2021,42(8):783-788
目的研究β-AR在脂多糖导致的肺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障碍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LPS(10μg/ml)处理细胞2~8 h;分别激活β1-AR和β2-AR后再利用LPS处理6 h。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内皮屏障通透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肌动蛋白(F-actin)的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连接蛋白VE-cadherin和occludin的表达;质粒转染方法转染β2-AR-GFP,免疫荧光技术标记Rab5a,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ab5a和β2-AR-GFP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 LPS对肺微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呈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延长通透性增加,在6~8 h达到最高峰;LPS导致骨架蛋白F-actin形态学发生改变、应力纤维形成,下调VE-cadherin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选择性激活β2-AR可部分逆转LPS对内皮屏障的损伤作用;Rab5a与β2-AR-GFP共定位于细胞膜,受体激活后主要共定位于细胞核周。结论β2-AR在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可调控细胞骨架蛋白重构以及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水平,对LPS导致的内皮屏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血清脂肪因子subfatin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7-11/2020-11月作者医院收治的180例T2D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微血管病变分为病变组(n=78)、无病变组(n=102),同时选择同期来院进行体检的9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收集纳入对象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subfatin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 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脂肪因子subfatin对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病变组、无病变组患者血清subfati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病变组血清subfatin水平低于无病变组(P<0.05).经ROC曲线结果显示subfatin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8、82.6%、77.6%,且均高于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 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收缩压、HbA1 c、Scr、subfatin均为影响T2DM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subfatin水平在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中降低,对早期诊断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血清subfatin有望用作评估T2DM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掌握西安市鼠种构成、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等情况,为制定防鼠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按照西安市地理方位东、南、西、北共选择4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食品餐饮业共5个监测点,奇数月中旬采用夹夜法监测,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鉴定鼠种并计算鼠密度,采用χ2检验对5年间鼠类种群构成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捕获4类鼠495只,平均鼠密度为0.39%,2016年鼠密度最低,为0.27%,2018年鼠密度最高,为0.58%。鼠密度季节消长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小高峰和大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鼠密度分别为0.44%和0.46%,11月鼠密度最低,为0.32%。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为0.84%,城镇居民区鼠密度最低,为0.23%。不同生境小家鼠(M. musculus)的构成比最高,鼠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镇居民区鼠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平稳,农村自然村呈双峰趋势,食品餐饮行业呈单峰趋势。小家鼠(M. musculus)在不同鼠种中季节消长趋势明显,1月、7月和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15—2019年西安市鼠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不同鼠种鼠密度有差异。建议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制定不同生境的防鼠灭鼠措施,以达到减少鼠类传染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白莉  邢雯  李社莉 《血栓与止血学》2021,(3):438-439,44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 DM)微血管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2017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T2 DM患者为对象,按照微血管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微血管病变组,n=40)和对照组(非微血管病变组,n=40)。检测患者Hcy及凝血、纤溶指标,分析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cy、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aPTT、PT、TT、D-D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Hcy与Fbg呈现正相关(r=0.128,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OR=1.189)是影响T2 DM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2 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严重紊乱,高Hcy及凝血-纤溶失衡是T2 DM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T2 DM微血管病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7.
背景 以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主的肝肿瘤在中国人死亡危险因素中排第5位,肝细胞肝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2.5%,对确诊肝癌的患者进行分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可以在术前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进行精准预测的方法.目的 探讨血浆循环核酸(circulating free DNA,cfDNA)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2019年3-10月61例肝肿瘤患者术前外周血标本,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选取其中43例诊断为肝细胞肝癌和6例良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染色体不稳定分析,即超灵敏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ultrasensitive-chromosomal aneuploidy detector,UCAD)得到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CIN)评分,该评分是对比患者cfDNA与人类正常基因组的测序结果,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患者循环核酸不稳定性的程度.分析CIN对于诊断HCC、预测MVI及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 对患者的CIN评分进行log10转换后,HCC患者的CIN评分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0.421vs 2.282±0.099,P=0.032).血浆CIN评分≥1697.5预测MVI阳性的敏感度为76.9%,特异性为86.7%,优于甲胎蛋白以及现有的预测模型.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14例血浆CIN评分≥1697.5的HCC患者中有5例在半年内复发(35.7%),而29例CIN评分较低(<1697.5)的患者仅有2例(5.71%)复发(P=0.019).结论 cfDNA染色体不稳定性评分≥1697.5可在术前预测肝癌患者发生MVI的风险,优于现有的预测指标,并且提示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8.
背景 骨微血管在骨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成骨耦联"现象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揭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将为骨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 探究在共培养条件下,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对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MC3T3-E1/bEnd.3共培养体系,分别设置对照组(单独培养MC3T3-E1细胞)和共培养组(MC3T3-E1细胞和bEnd.3细胞共同培养).CCK-8实验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PCNA、Bax、Cleaved Caspase-3等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与单独培养的MC3T3-E1细胞相比,共培养组的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5),PCNA表达升高(P<0.01),凋亡率下降(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P<0.05).结论 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条件下,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能够显著促进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形成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287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非等级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最大约登指数法评价本次研究的诊断效能.结果 287例患者中,MVI的发生率为44.7% (137/287).单因素分析显示,MVI的形成与术前抗病毒治疗,HBVDNA定量、AFP定量及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在HBV相关性HCC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OR=0.44,P=0.002)、HBVDNA定量在≥2×104至≤2×107 IU/mL(OR=2.79, P=0.036)、及AFP定量在≥400至≤1 000 ng/mL(OR=0.31,P=0.023)为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为MVI的独立保护因素.高水平的HBVDNA定量(>2×104 IU/mL)可能预示MVI的高分化(P<0.05).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2× 104至≤2×107 IU/mL (AUC=0.885, P< 0.001)可能对预测HBV相关性HCC发生MVI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HBV感染与HBVDNA定量水平是肝细胞癌MVI形成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可能对MVI的形成有预防作用;高水平的HBVDNA定量可能预示着高分化的MVI,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对HBV相关性HCC发生MVI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