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目前诊断中国人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刖文献查询、筛选及参考文献复习,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纳入研究的特衙信息。分别对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的研究数据分别加权定量合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两种检查的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共计1303处先天性心脏病畸形。与超声心动图相比,多层螺旋CT的总灵敏度、总特异度和诊断心外畸形的灵敏度、特异度较高(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较大。诊断心内畸形时,超声心动图的灵敏度较高(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较大。结论对中国人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合并有心外畸形时,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高下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总结34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全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经验.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共为34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行全弓置换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34.0~ 60.0岁.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4~18h.术前超声检查发现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 全组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8.8%.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急性肾功能损伤13例,呼吸功能不全12例,截瘫l例,精神障碍10例,术后出血再次手术止血2例.结论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行全弓置换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严重.对行全弓置换手术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监护,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做出早期诊断和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0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也称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壁内膜破裂,高压血流通过破口冲入血管壁内形成假腔。一般认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14d之内为急性期。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临床治疗分型方法为Standford分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总结近年来我科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经验,重点探讨围术期发生的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的2年间我科完成49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术后近期死亡、无截瘫。严重的并发症有昏迷2例(4.1%)、内漏2例(4.1%)、上肢缺血2例(4.1%)。新发近端夹层1例。术后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结论腔内修复治疗能够降低夹层治疗的病死率,但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降低逆行性夹层、急性脑供血不足、内漏等并发症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脂质胶束递送靶向VEGF基因的对称siRNA和不对称siRNA(asiRNA)的抑瘤效果。方法:通过RNA电泳等方法,筛选不同组分比例的脂质胶束,用Western blot、细胞板计数法、CCK-8实验检测对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的影响。构建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不同实验组,连续14天尾静脉注射给药,计算抑瘤率和小鼠生存率。结果:在4组不同RNA干扰片段中,asiRNA21/23组抑制VEGF蛋白表达效果最好。在H22荷瘤小鼠实验中,asiRNA21/23组显示了明显的抑瘤效果,且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论:脂质胶束递送VEGF-asiRNA21/23降低了MCF-7细胞中VEGF基因的表达,且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低氧的原因,总结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11年7月6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慢性夹层9例,55例急性夹层.术前氧合指数< 200 mm Hg有51例.所有病例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 3例死亡.术后呼吸机辅助持续72 h氧合指数<200 mm Hg有33例,1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9d后撤机,余病例均在呼吸机辅助通气72~120 h后顺利撤机.统计分析发现术后低氧与术前氧合指数<200mm Hg(P =0.002)、急性夹层(P=0.048)、BMI(P=0.046)、停循环时间(P=0.03)、术中输血量≥3000ml(P =0.001)有关.结论 重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低氧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此型患者度过术后严重低氧阶段,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Endostatin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剂(ETB-2)对裸鼠人胃癌模型的抑瘤效应,并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人胃癌细胞株MKN-45接种于BALB/L裸鼠建立动物模型;裸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采取灌胃给药.接种后根据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给药满4周后处死动物并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抑瘤率为0,MVD为5.83+0.83,细胞凋亡率为1.3%±0.1%;氟铁龙组抑瘤率为41.1%,MVD为5.70±0.67,细胞凋亡率为2.7%+0.2%.ETB-2高剂量次日给药组抑瘤率为47.5%,MVD为3.90±0.67,细胞凋亡率为13.9%±0.7%,2周给药组抑瘤率为43.2%,MVD为4.28±0.49,细胞凋亡率为13.9%+0.6%;低剂量次日给药组抑瘤率为36.0%,MVD为4.58±0.31,细胞凋亡率为7.7%±1.1%.结论ETB-2可显著抑制胃癌生长,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内微血管形成,使肿瘤细胞增殖下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8.
RNA干扰对VEGF在人卵巢癌细胞中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发夹RNA(shRNA)载体介导抑制人卵巢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抗VEGF小发夹状双链RNA真核基因表达载体转染到人卵巢癌细胞(HO-8910)中,用G418 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用Western印迹法、RT-PCR检测VEGF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通过MTT及细胞周期分析观察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转染特异性小发夹RNA质粒表达载体的HO-8910细胞中VEGF表达量明显减少;HO-8910细胞生长减慢,阻滞于G1期的增多,S期细胞减少.结论:VEGF小发夹RNA质粒载体可显著抑制HO-8910细胞中的VEGF基因的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该研究为应用RNAi进行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总结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4.2岁。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12例,包括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窦瘤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后天性心瓣膜病34例,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和老年性心瓣膜退行性变等。不合并基础心脏疾病3例。所有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和心瓣膜置换术;术中尽可能清除赘生物,对受侵犯的组织采用碘伏溶液多次擦洗,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4~6周。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4.08%),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另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术后2例患者持续发热,继续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后,体温渐趋平稳。随访35例(71.43%),随访时间4个月至6年,失访12例。1例室间隔缺损、三尖瓣赘生物患者手术后1个月再次发热,再次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后治愈。3例发生抗凝治疗并发症,出现牙龈或结膜出血、皮肤瘀斑、血尿、消化道出血,暂停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结论早期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药物与手术相结合是成功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在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应用单侧脑顺行灌注保护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53例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患者资料,按术中脑保护方法分为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和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单侧脑顺行灌注组(UACP),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停循环温度、变温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较DHCA组比,UACP组停循环时间较长(P=0.007),停循环时鼻咽温度、直肠温度均较高(P=0.000),体外循环时间(P=0.011)、降温时间(P=0.000)、升温时间(P=0.000)则缩短,术后气管插管时间(P=0.011)、监护室滞留时间(P=0.015)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无差异(P=0.146)。术后DHCA组死亡2例,UACP组无死亡,死亡率无差异(P=0.495)。术后DHCA组偏瘫1例,UACP组截瘫1例,比较无差异(P=0.705)。结论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UACP保护简便、安全、有效,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体外循环本身和过度低温损伤,在需要停循环时间较长的手术中,其优势可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