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几乎所有的药物在发挥其功效的同时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即便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将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随着碘对比剂在心血管病诊疗中应用的不断增多,碘对比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危险性已备受关注。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文献和经多次讨论,制定了这一版《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  相似文献   
102.
以肺静脉电隔离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终点的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Pappone率先采用的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消融的主流术式,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对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疗效是否依赖于肺静脉的完全电学隔离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肺静脉完全隔离与否对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效果的影响。方法:63例阵发性Af患者随机分为隔离肺静脉组(30例)和不隔离肺静脉组(33例)。所有患者均在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完成环左右肺静脉线性消融。在术前和术后均放置10极环状导管(Lasso)以标测各肺静脉电位情况,对隔离肺静脉组,如环肺静脉消融完成后仍残存肺静脉电位则补充进行节段性肺静脉隔离,而对不隔离肺静脉组环肺静脉消融完成后不作进一步处理。结果:环肺静脉消融完成后,不隔离肺静脉组33例患者中30例(90.9%)未达完全肺静脉隔离。隔离肺静脉组30例患者中26例(86.7%)未达完全肺静脉隔离,在行补充性节段消融后,隔离肺静脉组完全肺静脉电隔离率达96.7%(29/30)。平均随访(11±3)个月后,不隔离肺静脉组81.8%(27/33)的患者和隔离肺静脉组83.3%(25/30)的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Af发作,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用于治疗阵发性Af时,术中完全的肺静脉电隔离对于提高长期疗效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104.
同时记录预激综合征患者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各1份,比较两种体表心电图对旁道定位的准确率。结果: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率较常规心电图略低(78.3%vs84.8%);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显性旁道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心电图也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经药物治疗无效并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采用经改良的节段性电隔离方法隔离肺静脉进行治疗,并研究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1例阵发房颤患者采用一次房间隔穿刺技术,分别送入标测及消融电极导管。应用猪尾造影导管用高压注射器非选择性左心房造影显示肺静脉开口及左心耳位置,指导导管行进方向以减少心脏压塞风险。标测中常规探查、标测右下肺静脉,避免遗漏可能触发房颤的肺静脉电位。在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肺静脉电位优势传导部位用温控导管或冷盐水灌注导管做多点消融形成节段性隔离。结果 单个节段或多个节段消融可使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形成完全性电隔离,使肺静脉电位消失。节段性隔离靶肺静脉173根,即刻成功168根,成功率97.1%。术中2例发生心脏压塞,1例左上肺静脉狭窄60%。结论 节段性电隔离肺静脉法可有效隔离肺静脉,可替代点状隔离和环状隔离方法。与其他传统方法比较,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可明显减少肺静脉的损伤和避免肺静脉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irts基因的表达。方法利用RT-PCR从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中扩增出包含Sirts编码区的片段;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定量PCR及SPSS分析软件来检测冠心病病例组与对照组单个核细胞Sirts基因表达的区别,以及Sirts基因表达与冠心病危险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irt1基因的表达(0.75±0.088)明显低于对照组(1.05±0.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Sirt1表达与TC、TG、FPG、LDL、ApoA成明显负相关,与HDL成正相关;Sirt2表达与HDL成正相关;Sirt5、Sirt6、Sirt7表达与FPG成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irts基因的低表达与冠心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壳聚糖止血敷料联合充气止血绷带应用于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入路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3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5例.对照组采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常规方法压迫止血,试验组使用壳聚糖止血辅料联合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压迫止血.所有患者试验前至少接受阿司匹林100 mg...  相似文献   
108.
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对2007-2009年,394例确诊HAP的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痰送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采用K-B纸片法,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脑卒中后遗症患者HAP细菌学检出率为60.9%;检出的266株病原菌中,排在前4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24.8%、肺炎克雷伯菌占19.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6.5%、大肠埃希菌占15.4%;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51.2%和35.3%;MRSA检出率为72.7%。结论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万古霉素是其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观察评价心室起搏对左室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 7只成年猪在全麻成功后切开胸骨及心包,暴露出心脏.将起搏器电极放在心外膜上行左室或右室起搏,并在起搏前后采集左室中段短轴切面超声图像.用STI软件对图像进行环向应变分析并得出时间应变曲线.以QRS波作为心动周期的起点,分析起搏前后的心肌收缩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及收缩总时间占整个心动周期的比率,并了解左室壁各节段收缩协调情况.结果 与窦性心律相比,所有心室起搏心律的收缩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及收缩总时间占整个心动周期的比率均增大.心室起搏可导致室壁各节段运动明显不协调.当起搏心率>130次/min时,在起搏心电图正常情况下,左室整体及部分节段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出现一次以上的收缩或舒张运动,并出现在相邻的几个心动周期中收缩幅度变异性很大情况.结论 心室起搏可引起左室收缩延迟及时间延长,并可引起左室室壁各节段运动不协调.高频率心室起搏还可能引起左室室壁不规则运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hange of 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at ventricular pacing(VP)by using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 (GCS) and segment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 of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 Methods Seven adult pigs were sedated,followed by median sternotomy and opening of the pericardium. Temporary pacing leads were placed on the right ventricular (RV) epicardium and LV epicardium for RV or LV pacing. A LV short axis view at the mid-level LV was acquired at sinus and VP rhythm. Analysis of circumferential strain by STI was performed offline. The onset of QRS wave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beginning of the cardiac cycle, and the ratio of beginning systolic time, end systolic time and total systolic time to cardiac cycle dyssynchrony was analyzed at sinus and VP rhythm. Results Compared with sinus rhythm,in VP rhythm all of the ratio of the beginning systolic time,end systolic time and total systolic time to cardiac cycle were increased (all P <0.05),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ix segments were dyssynchrony,even segmental paradoxical movement. At VP ≥130 beats/min,both LV global and LV segments sometimes showed irregular motion while the EKG remained normal, which included: ( 1 ) multiple construction and diastole in one heart cycle; (2) A large variability of construction amplitude in several consecutive cardiac cycles. Conclusions VP can lead to several kinds of disturbance of 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including delay and lengthening of LV systole, dyssynchrony, and irregularity of systole and diastole.  相似文献   
110.
心力衰竭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缺血、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损害从而引起左心室形状、大小及功能障碍的过程即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心肌细胞的凋亡、新生血管的生成、细胞外机制的改变及它们之间的不平衡等因素是心室重构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