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9篇
  免费   1160篇
  国内免费   633篇
耳鼻咽喉   161篇
儿科学   144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873篇
口腔科学   295篇
临床医学   2741篇
内科学   1574篇
皮肤病学   147篇
神经病学   446篇
特种医学   6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8篇
外科学   1428篇
综合类   6177篇
预防医学   2000篇
眼科学   144篇
药学   2351篇
  15篇
中国医学   2657篇
肿瘤学   670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446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420篇
  2014年   1135篇
  2013年   774篇
  2012年   934篇
  2011年   1021篇
  2010年   952篇
  2009年   1041篇
  2008年   1081篇
  2007年   1026篇
  2006年   996篇
  2005年   899篇
  2004年   833篇
  2003年   767篇
  2002年   652篇
  2001年   746篇
  2000年   742篇
  1999年   663篇
  1998年   603篇
  1997年   611篇
  1996年   579篇
  1995年   525篇
  1994年   464篇
  1993年   335篇
  1992年   370篇
  1991年   327篇
  1990年   289篇
  1989年   261篇
  1988年   137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109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2篇
  196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严重烧伤感染早期,机体天然免疫细胞杀伤功能持续低下,引起免疫系统持续代偿性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以提高抗细菌感染能力;细胞因子分泌一旦失控,就会形成细胞因子风暴。严重烧伤感染后期,持续的急性髓系增生引起的骨髓动员能力耗竭、免疫应答水平低下、促修复的抑炎因子分泌增加,将导致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烧伤感染后,细胞因子风暴是由过度的促炎刺激、炎症调节不足或两者共同引起。本文拟从免疫学角度,就严重烧伤感染后机体抗病原菌感染免疫反应的改变进程,严重烧伤感染早期细胞因子风暴和后期机体免疫抑制状态的发生及转化机制做一简要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建议从以下方面展开:严重烧伤后先天免疫细胞细菌杀伤功能低下的机制,急性髓系增生导致髓系抑制细胞(MDSC)和有核红细胞增多在细胞因子风暴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巨噬细胞吞噬杀伤细菌功能障碍与分泌细胞因子功能亢进的关键调节机制,巨噬细胞M1型/M2型以及效应T细胞/调节性T细胞动态平衡破坏在引发机体免疫抑制状态中作用及关键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考察免疫检查点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H long terminal repeat-associating protein 2,HHLA2)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0例肝癌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HHLA2和PD-L1的表达,分析HHLA2和PD-L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HHLA2和PD-L1的表达与肝癌的临床分期、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病理分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参数和总生存时间(OS)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肝癌组织中,HHLA2阳性表达率(49/90,54.4%)高于癌旁组织(33/90,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L1阳性表达率(52/90,57.7%)较癌旁组织(44/90,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LA2与PD-L1表达在肝癌组织中呈正相关关系(r=0.280,P < 0.05)。HHLA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病人年龄、性别、病理分级、血清AFP水平、血管侵犯无关,与临床分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P < 0.05)。PD-L1的表达与肝癌病人年龄、性别、血清AFP水平、血管侵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无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P < 0.05)。HHLA2与PD-L1阳性表达的肝癌病人中位OS同阴性表达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检查点分子HHLA2与PD-L1在肝癌组织表达有升高趋势,两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关系,HHLA2和PD-L1的表达状态与临床预后无关。HHLA2作为新型免疫检查点分子能否成为晚期肝癌未来潜在的治疗靶点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3.
唐墨玉  孙玲  刘新星 《黑龙江医学》2021,45(24):2675-2676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优质护理应用于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邳州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n=29)和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优质护理观察组(n=31).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布地奈德用药时间、护理满意度、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布地奈德用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t=3.842,6.544,4.386,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6.460,P<0.05).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7.235,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χ2=4.20,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优质护理应用于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能提高患儿依从性和满意度,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使患儿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带尺骨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移植修复指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8月-2019年7月手指外伤导致指背复合组织缺损而收治住院的9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取髂骨植骨+带尺侧屈腕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移植治疗,观察组采用带尺骨及尺侧屈腕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移植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皮瓣受区情况、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性愈合时间、肌腱总主动活动度优良率等。结果:两组共92例患者,移植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均进行随访,皮瓣成活率100%,供区、受区切口均为I期愈合。皮瓣外形、色泽满意,无明显肿胀,皮瓣两点辨别感觉恢复至5-10mm。无明显触痛以及挛缩情况发生。经测定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BA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术后钙吸收增强;两组骨性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TAM法评定两组患者肌腱总主动活动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574,P=0.010)。结论:带尺骨及尺侧屈腕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修复术为解决指背损伤中同时伴有骨、肌腱、软组织缺损的复合损伤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在此类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上提供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婴幼儿腹泻粪便中常见病毒的多重荧光定量 PCR技术。方法:根据GenBank上几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序列,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所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及重复性进行验证;并以所建立的方法对150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所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灵敏性检测可达102拷贝/mL,检测不同病毒核酸浓度各自的检测 Ct 值标准差均较小,变异系数均低于1.0%,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检测150 份粪便标本,多重荧光定量 PCR 的检出率为36%,胶体金方法检出率为38.67%,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 6.91,P > 0.05)。多重荧光定量 PCR方法中轮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2.67%、6.00%、13.33%和4.00%,测序结果与已知病毒株基因都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所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快速、特异、灵敏,可以作为临床病原诊断的一个重要工具且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影响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associated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频发(>3次)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1例BICE的临床资料,根据惊厥发作次数分为惊厥频发组(>3次)和对照组(≤3次),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惊厥频发的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列线图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BICE患儿91例,其中惊厥频发组29例,对照组62例,惊厥频发组患儿的CD4+和CD8+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轮状病毒阳性率、IL?6、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CD4+T细胞含量、IL?10和TNF?α水平等是影响BICE患儿惊厥频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这4种变量纳入并成功构建列线图。AUC、C?index、校准曲线及DCA分析表明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实际观测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依据轮状病毒、CD4+T细胞含量、IL?10和TNF?α水平构建的列线图,可较准确地预测BICE患儿惊厥频发,能为临床上惊厥的管理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UPLC-IT-TOF/MS)技术定性分析茯苓95%乙醇提取物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UHPLC XB-C18色谱柱,甲酸/水(0.05/100,v/v)-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范围为190~400 nm.使用ESI离子源,三氟乙酸钠校正,电喷雾正负离子同时检测,Shimadzu Composition Formula Predictor软件定性分析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结果 通过多级质谱数据分析,结合氮规则和Scifinder数据库检索,从茯苓醇提取物中鉴定了22个三萜类成分,结构类型包括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和其他羊毛甾三萜类型.结论 通过LC-MS快速分析了茯苓醇提取物中三萜类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胃肠炎合并惊厥发作患儿(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18例、热性惊厥15例、癫13例、病毒性脑炎6例、低钠性脑病6例、高钠性脑病3例、中毒性脑病2例和低钙惊厥2例)临床资料。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多发生在病程前2 d内,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高达83.33%(15/18)。首次惊厥发作患儿肌肉注射苯巴比妥[5~10 mg(/kg·次)],住院过程中再次发作者静脉注射地西泮[0.10~0.30 mg(/kg·次)]。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为婴幼儿常见惊厥发作疾病,治疗以控制反复发作为原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博尔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分析感染BDV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8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DVp24和BDVp40基因片段,以β-肌动蛋白作为内参照,将BDVp24和BDVp40基因片段均为阳性的标本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外周血进行抗BDV抗体滴度测定,对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PANSS进行量化评分,并总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外周血标本BDV p24基因片段阳性检出率11.6% (10/86),BDVp40基因片段检出率13.4% (12/86),拷贝数均>102 kb/μl.对照组检测BDVp24、BDVp40基因片段均为阴性,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6,P<0.05).对BDV p24和BDVp40基因片段均为阳性的标本测序后,与马源的BDV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阳性标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主要以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为主,PANSS量表评分均>40分.结论 精神分裂症发病与BDV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否是唯一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BDV感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以阳性精神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VBD诊治。方法对2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后循环脑梗死组(n=9)与无后循环脑梗死组(n=16)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点等。结果基底动脉侧向偏移程度在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移程度3级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高。结论VBD临床表现多样,表现为后循环脑梗死并不少见,且基底动脉严重侧向偏移可能与其发生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