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4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基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ACE1)/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轴,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防治糖尿病肾病(DKD)肾脏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42只,造模组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1诱导建立DK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六味地黄汤加减颗粒剂21 g·kg-1)、西药组(氯沙坦钾33 mg·kg-1)、中西药组(氯沙坦钾33 mg·kg-1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颗粒剂21 g·kg-1),连续灌胃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尿蛋白(U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ACE1、Ang Ⅱ、AT1R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ACE1、Ang Ⅱ、AT1R蛋白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过碘酸雪夫氏(PAS)...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病理变化,探讨造模剂量-时间致肝损伤的病理特征,并解析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MCT低、中、高剂量组(每组n=20)。MCT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采用MCT 80、120、160 mg·kg-1灌胃一次制备模型,各剂量组大鼠于造模48、120 h处死取材。观测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大鼠体质量、肝质量与血清肝功能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天狼星红(SR)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微板法检测肝组织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CT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活性随造模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P<0.01);随造模时间增加,MCT低剂量组血清ALT和AST活性均下降(P<0.01),MCT中、高剂量组ALT和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显示MCT低、中、高剂量组肝组织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淤积,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窗孔扩大,“筛状”结构消失,其损伤程度随剂量提高而加重。与正常组比较,MCT低、中、高剂量组肝窦内皮细胞标志物CD44表达减少(P<0.05,P<0.01)。SR染色显示造模48 h MCT各组未见阳性染色,120 h MCT各组可见汇管区及肝窦胶原沉积。与正常组比较,MCT各剂量组肝组织MDA含量及GST活性增加,T-SOD活性降低,以MCT中、高剂量组变化显著(P<0.01);且造模120 h MCT各组变化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促炎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蛋白表达随剂量升高而增加(P<0.01),抗炎巨噬细胞CD163蛋白及mRNA表达随剂量升高而减少(P<0.01)。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MCT中、高剂量组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核转录因子-κB(p-NF-κB/NF-κB)、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激酶B(p-Akt/Akt)明显升高(P<0.05,P<0.01)。MCT造模后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剂量升高增加,α-SMA、Ⅰ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 1a1)和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 4a1)mRNA表达也随时间延长、剂量升高而明显增加(P<0.05,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凋亡细胞数量随造模剂量升高而增加,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与Bcl-2相关X蛋白(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不同剂量MCT灌胃诱导的大鼠肝窦阻塞综合征,病变随剂量增加而加重。80 mg·kg-1 MCT导致的肝脏损伤可自愈,超过120 mg·kg-1的MCT导致的肝脏损伤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甚至出现纤维化、死亡。MCT导致大鼠HSOS的病理机制可能是MCT引发肝组织内强烈的氧化应激,激活促炎巨噬细胞大量分泌炎症因子,进而激活NF-κB/Akt信号通路,导致严重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探讨欧当归内酯A调节纤维化肝脏NO释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欧当归内酯A 3 mg/kg组、欧当归内酯A 6 mg/kg组,每组10只。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连续6周。药物观察组于造模第4周腹腔注射给药至结束。观察肝组织炎性反应及胶原沉积、eNOS表达及MDA、SOD、NO、NOS水平。体外以800 μmol/L氯化钴作用于SK-HEP-1细胞24 h诱导细胞缺氧损伤,药物处理后观察细胞活力、vWF表达、上清及胞内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欧当归内酯A各组肝细胞变性和炎性反应坏死有所减轻,纤维化改善;高剂量组SOD和MDA显著改善,NO和NOS降低,eNOS阳性表达下降(P<0.05)。体外实验显示,药物干预后细胞活力得到改善,vWF平均荧光强度减弱,NO释放显著改善(P<0.05)。结论:欧当归内酯A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调节NO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有效肝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从肝脏功能代谢角度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63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诊信息及“以方测证”归纳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有效肝血流量(EHBF)、Alb、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48.46%。不同中医证型间ICG-R15、EHBF、Alb、PA、PT、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R15、Child-pugh分值呈现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呈现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在肝肾阴虚证中呈现随Child-pugh分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P=0.008)。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肝有效血流量与中医证型的演变分期具有一致性。肝肾阴虚证的有效血流量具有随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6.
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程序,在肝脏的营养和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肝细胞自噬,可保护细胞应对外界不良刺激,但若自噬过度,可以引起肝细胞自噬性细胞死亡。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细胞,自噬可为其活化提供能量,但也可能导致其死亡。简述了自噬与肝细胞、HSC的关系;介绍了近年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与自噬的关系,提出了深入研究肝纤维化过程中自噬与调节通路间的关系,可为研发抗肝纤维化药物提供新靶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加味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补肾方组和健脾补肾方加味组,四氯化碳溶液皮下注射造模。用药组在第4周开始分别给予健脾补肾方和健脾补肾方加味,第8周末处死。测定大鼠血清肝功能,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情况、Foxp3和白细胞介素(IL)17蛋白与基因表达及血清IL-4和IL-17表达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汁酸(TBA)、ALP、TBil、ALT和AST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肝脏胶原沉积明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增多(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健脾补肾组血清ALP、TBA、TBil和ALT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健脾补肾方加味组血清ALP、TBA、TBil、ALT和AST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各用药组肝脏胶原沉积和αSMA表达明显减少(P值均0.05)。与健脾补肾方组相比,健脾补肾方加味组TBA、ALT和AST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IL-17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增高且IL-17和Foxp3基因表达比值显著增高(P值均0.05),血清IL-17水平明显增高且IL-4和IL-17水平比值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肝组织IL-17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降低且IL-17和Foxp3基因表达比值明显降低(P值均0.05),血清IL-17水平明显降低且IL-4和IL-17水平比值明显增高(P值均0.05)。结论健脾补肾方加味可以提高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reg/Th17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解析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机制。方法 (1)采用NAFLD模型和NAFLD合病肠炎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对照饲料)、NAFLD组(24只,高脂饲料)、NAFLD合病肠炎组[24只,高脂饲料及0.5%葡聚糖硫酸钠(DSS)饮水],至造模20周末,NAFLD组再分为高脂组(12只)和高脂+祛湿化瘀方组(12只);NAFLD合病肠炎组再分为高脂+DSS组(12只)和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祛湿化瘀方灌胃给药4周。(2)采用1%DSS饮水12周诱导的慢性大肠炎小鼠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DSS组(12只)、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造模8周后,予祛湿化瘀方干预4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和结肠病理,透射电镜观察结肠超微结构,油红O染色、肝组织甘油三酯(TG)检测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TG、游离脂肪酸、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ZO-1、Occludin mRNA表达。结果 在NAFLD及NAFLD合病肠炎模型中,高脂组和高脂+DSS组肝组织病变明显,肝组织TG、血清ALT、AST、LB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不明显,高脂+DSS组则可见明显病变,高脂组和高脂+DSS组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均可见明显病变,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祛湿化瘀方干预后,肝组织病变、结肠超微结构改善,血清ALT、AST、LBP及肝组织TG显著下降(P<0.05,P<0.01),结肠组织ZO-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较高脂+DSS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改善,Occludin mRNA表达明显恢复(P<0.05)。在慢性大肠炎模型中,DSS组小鼠结肠HE染色及超微结构病变明显,病理积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血清LBP升高(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下降(P<0.05);祛湿化瘀方干预后,结肠病变改善,病理积分、血清LBP下降(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结论 祛湿化瘀方能够保护NAFLD小鼠肠黏膜,该作用与其防治NAFLD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抗纤灵方对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其中正常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仅于右侧肾切除,注射0.9%NaCl溶液,余下40只SD大鼠均采取右侧肾切除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备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分成模型组,科素亚组,抗纤灵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共8周。观察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结果抗纤灵方能抑制模型大鼠α-SMA的表达,并减少FN的生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降低24 h蛋白尿,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改善肾功能,延缓肾纤维化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纤灵剂量增加,其抗纤维化效应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纤灵方能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肾功能,使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善,并且呈剂量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α-SMA的表达,抑制FN的生成,从而改善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化浊祛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CKD2-3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为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服健脾益肾化浊祛瘀方。两组均为3个疗程(一个疗程为4周)后,观察两组的中医证候、Scr、BUN、e GFR、Cys-c、24 h尿蛋白定量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8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6.67%,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各项证候,明显降低Scr、尿素氮、Cys-c、24 h尿蛋白定量,升高e GFR(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BUN、24 h尿蛋白定量、Scr值、Cys-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e GFR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脾益肾化浊祛瘀方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CKD2-3期的中医证候,改善肾功能,降低蛋白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