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尿潴留是骨科常见的护理问题,在骨科女病人中,卧床病人占大部分,部分病人由于受创伤、环境、习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在床上自行排尿。在进行心理疏导、创造适宜环境等的前提下,我科自制了一种简易女用小便器,有利于卧床病人能顺利的在床上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析单纯钽棒与钽棒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该院共收治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6例,依照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对照组行单纯的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治疗,观察则行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临床治疗优良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72.73%<9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塌陷发生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偏低(3.03%<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钽棒联合自体骨移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效果上优于单纯的钽棒治疗,应在临床治疗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医用胶与Hook-wire在肺小结节(最大径≤30mm)胸腔镜下肺组织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肺段或肺叶切除术的肺小结节患者的资料。按术前定位方法分为医用胶组(88例,共90个结节)及Hook-wire组(19例,共19个结节),比较2组病灶位置、结节大小、结节与胸膜的距离、结节良恶性、胸腔镜手术方式及并发症(包括气胸、肺出血、局部疼痛、咳嗽)的差异,并对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病灶位置、结节大小、结节与胸膜的距离、结节良恶性及胸腔镜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定位成功率均为100%。医用胶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肺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Hook-wire组(P均0.01)。定位方法为总体并发症、肺出血、局部疼痛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节到胸膜的距离为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医用胶可用于肺小结节胸腔镜下肺组织切除术前定位,且相对于Hook-wire定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量化的心肌瘢痕质量对慢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有完整腔内电生理及心脏磁共振资料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根据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分为两组:诱发出MVA组(16例)及未诱发出MVA组(14例)。通过CVI42后处理软件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延迟强化评估的心肌瘢痕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ROC曲线分析比较心肌瘢痕与LVEF对心肌梗死后MVA的预测价值。结果: 诱发出MVA组LVEF明显低于未诱发出MVA组,延迟强化评估的瘢痕质量也更大(均P < 0.05)。回归分析发现,心肌瘢痕质量及LVEF为心肌梗死后MVA发生的风险因子(OR=6.270和1.58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预测心肌梗死后MVA的AUC为0.696,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685;瘢痕质量预测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AUC为0.839,敏感度为0.618,特异度为0.929;LVEF与瘢痕质量两个指标联合预测心肌梗死后MVA的AUC为0.848,敏感度为0.688,特异度为0.857。结论: 心肌瘢痕对预测心肌梗死后MVA发生的效能较LVEF更高,有望成为心肌梗死后患者预后评估的另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锁定板(LPFP)及动力髋螺钉(DHS)三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3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n=41)、LPFP组(n=45)和DHS组(n=47)。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指标。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低于LPFP组、DHS组(P0.05),LPFP组和DHS组上述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LPFP组和DHS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5.4%、82.2%和78.7%,PFNA组优良率最高,但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三种内固定方法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但PFNA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更适合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血管反应性(CVR)对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生出血转化(HT)风险及预后转归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接受静脉溶栓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24小时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及混合气体吸入实验,混合气体吸入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率即Vm增加率定义为CVR%。根据溶栓后影像学复查结果分为HT组和非HT组,根据改良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反应性对溶栓患者出血性转化及预后的判断及临床价值。结果 HT组与非HT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脉动指数(PI)、Vm增加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将以上因素及出血转化强相关因素逐一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VR指标与溶栓后HT无独立相关性(OR=1.511;95%CI 0.695-3.347;P0.219)。回归分析发现预后不良组CVR下降较预后良好组更显著且有显著性差异(OR=3.160;95%CI 1.077-9.249;P0.001)。结论 CVR下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是预测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3诊治的78例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47例采用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手术治疗(锁定板组),31例采用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外固定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塌陷情况、DASH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握力、屈曲度、背伸度、旋前度、旋后度、桡侧倾斜度、尺侧倾斜度。结果 7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6.2个月。锁定板组手术时间较外固定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DASH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握力、腕关节背伸度、旋后度、桡侧倾斜度以及尺侧倾斜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板组在屈曲度、旋前度表现较外固定组更好,关节塌陷数较外固定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能更好地恢复腕关节的屈曲和旋前功能,维持关节面平整性,但并不能减少并发症以及获得更好的功能评分;医师应综合考虑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以及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亚男  毛海佳  杨民霞  汤伟  赵丽  赵振华 《浙江医学》2021,43(14):1579-1581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胸部CT病变范围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3月8日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者25例,根据分型将患者分为危重-重型患者(A组)11例和普通-轻型患者(B组)14例,共行胸部CT检查85次。采用AI软件和CT评分评估所有图像的病变累及范围,记录医师完成评估所需时间以及评估结果,并绘制不同时间段变化趋势图;人工CT评分与AI评估病变累及范围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AI评估病变累及范围、人工CT评分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采用AI软件评估病变累及范围所需时间共计2.5h,明显短于人工CT评分所需的6h。人工CT评分与AI评估病变累及范围呈正相关(r=0.902,P<0.01)。两种评估方式对病变范围随时间变化的评估趋势吻合度高。结论AI软件能较精准完成COVID-19患者胸部CT病变累及范围的定量评估,为临床提供客观评价指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该科室因肝衰竭(合并糖尿病)行人工肝的术后患者92例,均给予肝病与糖尿病结合的优质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与TBIL)、凝血相关指标(PT、PTA)与血糖控制水平。结果护理后肝功能、凝血指标与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指标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衰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给予针对肝病与糖尿病双重护理的优质护理可以很好的监测患者各项指标,较好的控制血糖和血酮值,减少血糖波动,及时给予药物控制与心理疏导,可较好的改善肝功能与凝血指标,保护患者肝功能,加速术后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胸部CT影像定量评分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和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患者共32例114次胸部CT图像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CT检查次数及间隔时间和CT影像定量评分的关系。结果32例确诊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轻型-普通型组21例,重型-危重型组11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两组患者CT检查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轻型及普通型CT影像定量评分在发热第15天达高峰,以后持续下降;重型及危重型CT影像定量评分在发热第12天达高峰,经历缓慢下降平台后小幅上升,发热第24天达第2个小高峰,以后开始持续下降。结论不同COVID-19临床分型患者的CT影像定量评分及其进展时间、演变规律存在差异,可以根据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CT检查评估间隔时间,胸部CT影像定量评分对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手段及评估恢复情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