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56篇
  免费   1416篇
  国内免费   953篇
耳鼻咽喉   78篇
儿科学   73篇
妇产科学   62篇
基础医学   1245篇
口腔科学   106篇
临床医学   2235篇
内科学   1160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282篇
特种医学   9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762篇
综合类   4628篇
预防医学   2533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2787篇
  6篇
中国医学   4326篇
肿瘤学   554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408篇
  2022年   459篇
  2021年   425篇
  2020年   427篇
  2019年   373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365篇
  2016年   396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815篇
  2013年   819篇
  2012年   1058篇
  2011年   1022篇
  2010年   967篇
  2009年   1037篇
  2008年   1416篇
  2007年   1213篇
  2006年   1072篇
  2005年   1285篇
  2004年   1089篇
  2003年   952篇
  2002年   823篇
  2001年   648篇
  2000年   570篇
  1999年   492篇
  1998年   428篇
  1997年   419篇
  1996年   352篇
  1995年   305篇
  1994年   257篇
  1993年   226篇
  1992年   198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83篇
  1989年   199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11.
瓦博格效应认为,即便在氧气充足时,肿瘤仍大量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和少量ATP。虽产能效率低,但中间产物有利于改造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恶性进展。近年发现,成纤维细胞作为肿瘤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细胞诱导下具有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 CAF)表型,通过自身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而持续向肿瘤细胞提供生物大分子合成原料,用以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转移、耐药。相反,肿瘤细胞自身则提高线粒体代谢水平,进行氧化磷酸化,此现象被命名为反瓦博格效应。CAF与酸化的微环境驱动肿瘤细胞自发选择葡萄糖代谢方式、促进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静坐少动行为或体力活动不足带来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静坐少动行为、体力活动与健康效益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二者交互作用对健康效益的影响以及剂量-效应关系。综合研究认为:1.随着静坐少动时间的增加,与慢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加,4~6 h/d是其剂量-效应的"阈剂量",静坐少动时间与健康效益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剂量-效应曲线特征;2.间断性静坐少动行为比持续性静坐少动行为更有利于降低与慢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3.增加体力活动或减少静坐时间均可促进健康效益;体力活动和静坐少动行为二者与健康效益之间存在着叠加/抵消的交互作用,二者与健康效益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但其剂量-效应曲线模型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观察通脉降脂饮治疗痰瘀互阻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通脉降脂饮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健康体检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2周的患者1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89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脉降脂饮,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3.72%,观察组有效率为93.2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MMP-9、Hcy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血清Hs-CRP、MMP-9、Hcy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血清Hs-CRP、MMP-9、Hcy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26%,治疗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24%,两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死亡、肝肾异常等病例。结论:通脉降脂饮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MMP-9、Hcy,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冯宇飞  常书源  秦国昭  井中旭  王艳宏 《中草药》2020,51(23):5934-5942
目的 优化线粒体靶向金丝桃苷脂质体(DLD/Hyp-Lip)制备的最佳处方,并研究研究其在胎牛血清中的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考察其线粒体靶向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LD/Hyp-Lip,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磷脂总量与金丝桃苷(hyperoside,Hyp)用量比、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与DLD用量比等条件对DLD/Hyp-Lip的影响,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DLD/Hyp-Lip处方。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径仪观察测定脂质体粒子外观、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血清稳定性实验和体外释药、线粒体靶向性对该载药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DLD/Hyp-Lip最佳处方为磷脂总量和金丝桃苷用量比为12.50:1,磷脂总量与胆固醇用量比为6.00:1,DSPE-PEG与DLD用量比为3:5;测得金丝桃苷包封率为(95.57±0.56)%,载药量为(8.55±0.57)%。所制备的DLD/Hyp-Lip外观良好,平均粒径为(124.9±3.4)nm,Zeta电位为(-6.2±1.9)mV;在胎牛血清中性状稳定,在体外释放介质中24 h累积释放量达到40%。线粒体靶向实验表明DLD/Hyp-Lip可以促进药物聚集在线粒体部位。结论 采用此方法能够精准有效的优化DLD/Hyp-Lip的制备工艺,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以用于DLD/Hyp-Lip制备与处方的优化,制备的DLD/Hyp-Lip包封率高,粒径小,分布均匀,且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为DLD/Hyp-Lip的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载金丝桃苷的DLD/Hyp-Lip具有良好的肝癌细胞线粒体靶向性,是一种潜在高效的肝癌细胞线粒体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降糖联合他汀降脂疗法在混合型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7年1~10月期间,纳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血脂异常的T2DM患者,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状况确定降糖目标,以降糖目标为依据予以单纯降糖药物治疗或者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降脂治疗,对比治疗前、治疗2个星期后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统计血脂、血糖达到标准水平患者的百分比,评估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75例患者的平均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水平均有明显改善,TC、TG、LDL-C、FBG、2hPBG水平均降低,HDL-C升高,各项指标平均水平均达到标准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有54例(72.00%)患者的TC、TG、LDL-C、HDL-C各项血脂水平均恢复至标准水平,51例(68.00%)患者FBG、2hPBG血糖水平均恢复至标准水平。结论降糖联合他汀降脂疗法应用于混合型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治疗当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瘰疬宁对淋巴结核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4例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三联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内制剂瘰疬宁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P0.01),CD3~+CD8~+CD69~+效应性T细胞(Teff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含量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干扰素γ(IFN-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P0.01)。结论:瘰疬宁可能通过下调Tregs、上调Teffs及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IFN-γ来发挥其治疗淋巴结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近5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g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PubMed、Medline、Springer Link、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有关针刺治疗AD动物模型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通过23项实验研究资料,发现针刺治疗AD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减少Aβ沉积、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提高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减少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方面。结论针灸可以从AD发病的多个病理机制方面阻断AD的发生和进展,但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