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 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 < 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 < 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 > 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后路椎板减压方式——腰椎下半椎板揭盖-覆盖式减压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120例接受此术式,后路显露腰双侧椎板后在椎板脊近端大约5~6mm处用骨刀垂直于脊柱的轴线横断椎板,下半椎板游离从而方便后续的手术操作,术毕将修正后的椎板覆盖原位再行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无神经损伤,4mo后复查,所有患者覆盖后的椎板愈合良好.获半年以上随访120例中,治愈97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0例.术后JOA腰椎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该术式安全有效,下半椎板揭盖后,有利于术者有效、彻底地进行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和椎体复位等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DHS、PFN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68例,发病部位:左侧102例,右侧66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24例,ⅢA型53例,ⅢB型38例,Ⅳ型53例。分别采用DHS、PFN、FHR3种手术方法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患髋功能恢复良好,局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患肢负重行走无需扶拐。手术时间三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系统评定,3种手术方法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DHS组与PF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HR组与DHS组及PFN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FHR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低、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进展,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评价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效果,回顾本科2008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15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供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3D技术辅助植入钽金属块治疗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伴有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术16例(18髋),男11例,女5例;年龄(58.06±8.29)岁(范围44~69岁)。感染性松动3髋,无菌性松动15髋;PaproskyⅢA型骨缺损13髋,ⅢB型骨缺损5髋。术前使用3D技术进行精确规划,术中应用钽金属块和臼杯修复髋臼骨缺损。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臼杯的前倾角、外展角、患侧与对侧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比值、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比值、股骨偏心距比值的差异,比较手术前后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比例,观察术后髋关节影像学松动的表现。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比例由术前的22%(4/18)提高至术后的61%(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患侧髋臼前倾角为11.99°±6.91°(范围1.71°~26.36°),外展角为44.91°±5.93°(范围35.6°~56.0°);患侧与对侧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比值为1.10±0.20(范围0.87~1.62)、水平距离比值为1.00±0.18(范围0.69~1.46)、股骨偏心距比值为1.01±0.66(范围0.51~3.56)。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72±12.18)个月(范围14~5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为(77.28±4.80)分(范围65~85分),末次随访时为(80.9±5.2)分(范围69~89分)。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脱位及无菌性松动等并发症。结论3D技术辅助钽金属块植入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能够提高髋关节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术后早期假体稳定无松动,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关节镜下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Scopus、Pubmed、Medline和Cochrane数据库,选择比较关节镜下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依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等级。结果纳入文献7篇。从临床评分看,在术后≤1年的Constant评分(WMD=-3.40,P>0.05)、ASES评分(WMD=0.98,P>0.05)、UCLA评分(P>0.05)以及术后≥2年的Constant评分(WMD=0.82,P>0.05)、ASES评分(WMD=0.64,P>0.05)上,单排组与双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年的UCLA评分(WMD=0.59,P<0.01)双排组占优;对大小≤3 cm的撕裂,术后Constant评分(P>0.05)、ASES评分(WMD=0.19,P>0.05)、UCLA评分(WMD=0.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大小≥3 cm的撕裂,术后Constant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ASES评分(WMD=1.45,P<0.05)、UCLA评分(WMD=0.63,P<0.01)双排组占优。从肩关节肌力看(WMD=-0.15,P>0.05),两组术后无统计学差异。从关节活动度看,双排组在前屈(WMD=5.41,P<0.01)、外展(WMD=5.65,P<0.01)方面优于排,但两组在内旋(WMD=0.89,P>0.05)、外旋(WMD=0.36,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排组的术后肩袖愈合率(RR=1.20,P<0.01)高于单排组,单排组的术后部分愈合率(RR=0.53,P<0.05)高于双排组,但两组在术后再撕裂率(RR=0.81,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GRADE系统的证据推荐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单排组与双排组比较,肩袖愈合率的证据水平为低,推荐意见为弱推荐;部分愈合率的证据水平为低,推荐意见为弱推荐;再撕裂率的证据水平为中,推荐意见为弱推荐。结论双排缝合技术能部分改善肩袖撕裂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尤其对大小≥3 cm的撕裂,双排缝合技术虽然术后肩袖愈合率较高,但并不能降低术后再撕裂率。上述结论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34,自引:13,他引:21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前路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3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 ,对 15 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1~ 10年 ,平均 6.5年 ,15 8例病人中 12 6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术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后凸畸形矫正满意 ,脊柱高度恢复 ,无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 ,对脊髓减压充分彻底 ,可矫正畸形 ,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恢复脊柱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前柱重建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采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重建的15例患者,并与15例同期行传统前路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中各有胸腰椎骨折10例,脊柱肿瘤2例,脊柱结核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微创小切口组患者经小切口入路进行前路减压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按照传统前路手术入路进行重建。比较两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6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微创小切口组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接近。微创小切口组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借助特殊拉钩系统,应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前柱重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较小的创伤获得与常规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并发症轻微。  相似文献   
20.
陈旧性胸腰椎及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7O年8月~1993年8月住院治疗的281例陈旧性胸腰椎及脊髓损伤患者中的157例进行了远期结果与并发症进行分析,发现通过手术减压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出现,以获得最大可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