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适应征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68例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e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标准侧位片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定手术节段活动度为过伸位前凸角-过屈位前凸角.结果 64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1.7±1.5)、下肢痛VAS评分(1.3±1.0)、腰椎JOA评分(23.5±3.1)和Prolo功能评分(8.6±1.4);较术前腰痛VAS评分(4.94-3.3)、下肢痛VAS评分(7.2 4-2.8)、腰椎JOA评分(13.4 4-4.9)和Prolo功能评分(4.2±2.8)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15.4±4.2).较术前前凸角为(19.6±4.7).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为(10.3±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临床适应征的选择非常重要,短期的临床随访显示了其临床效果、安全性,也预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的信效度。方法 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Jordan教授等编制的Health Literacy Management Scale(HeLMS)量表进行翻译和修改,将原量表中明显不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条目予以修改,有重复的条目保留一条。最终保留了原量表29个条目中的28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在上海市某区抽取430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了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因子分析等方法来研究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94,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s α为0.857~0.940。重测信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3,效标效度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40。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887,生成4个公因子可解释68.25%的方差变异。结论 所编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 制备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将干细胞与该支架共同培养。40 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去势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缓冲液组、细胞组、微球组、细胞+微球组,每组8只,于股骨转子间用电钻制作骨缺损,每侧注入不同材料约30 μl。术后1个月和3个月每组各处死4只大鼠,取股骨标本用骨密度仪和Micro CT测定转子间骨密度、骨小梁结构。结果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d, 扫描电镜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增殖良好。将不同材料分别植入大鼠骨缺损部位,术后1个月,各组转子间骨矿含量及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微球组骨小梁厚度高于缓冲液组和微球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高于细胞组和 微球组,骨小梁分离度与对照组、缓冲液组和微球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细胞+微球组转 子间骨矿含量有高于缓冲液组和微球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D高于对照组、缓冲液组、细胞组和微球组;骨小梁厚度高于对照组、缓冲液组、微球组和细胞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高于对照组和缓冲液组,骨小梁分离度与对照组、缓冲液组、细胞组和微球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部位植入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 PLGA微球1个月,即可修复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3个月,可改建骨质疏松部位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硫化氢作为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其认识尚存在一些矛盾之处。目的:总结硫化氢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以“hydrogen sulfide,gasotransmitter”为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54篇相关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很多研究证明硫化氢在细胞功能的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传统的信号分子(如激素和神经介质)可通过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来放大信号进行信号转导,但是气体信号分子可通过转录后修饰胞内靶向蛋白而更迅速的影响细胞代谢。大多数研究表明生理浓度下的硫化氢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作用。但在炎症和凋亡方面的研究,部分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也说明硫化氢对于某些细胞功能的调节可能存在双重性,因此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后静脉应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的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因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实施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的患者38例,其中22例在手术后应用小剂量MP预防术后神经根水肿(MP组),16例未应用MP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2h时的血压变化情况.术后第1、3、7天的日平均体温、凝血酶原时间和伤口愈合情况,并对所有患者术前3d及术后7d时进行大便潜血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MP组术后72h血压较入院时血压平均增加6.7%,对照组增加8.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29);MP组术后第1、3、7天的日平均体温分别为37.5℃±0.4℃、37.2℃±0.3℃、36.8℃±0.3℃,对照组分别为37.7℃±0.3℃、37.4℃±04℃、37.0℃±0.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P组术后第1、3、7天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9.7±0.8s、12.6±1.2s、10.3±1.4s、10.3±1.4s;组分别为10.1±0.5s、11.9±0.9s、11.2±0.8s,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延迟拆线和伤口感染病例.MP组术前大便潜血检出为0/22,双下肢血栓检出为3/22,术后7d大便潜血检出为1/22,而双下肢血栓检出为4/22;对照组术前大便潜血检出为0/16,双下肢血栓检出为2/16,术后7d大便潜血检出为1/16.同时双下肢血栓检出为3/1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手术后静脉应用小剂量MP安全性好,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研究骨盆参数包括骶骨角、骨盆倾斜度、骨盆指数与老年脊柱矢状位平衡性的相关性,探讨骨盆参数在判定老年脊柱平衡性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治的26例老年脊柱矢状位曲线不良的病例(包括老年退变性胸腰椎侧弯后凸畸形1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胸腰椎后凸畸形12例);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9.2岁(56~79岁)。判定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标准包括:(1)患者站立位时不需要双髋过伸及双膝屈曲代偿为脊柱矢状位平衡,如需代偿则为脊柱矢状位失衡;(2) SVA值:侧位像上脊柱矢状面的C7铅垂线位于距S1后上角的±2.5 cm之内为脊柱矢状位平衡,否则为脊柱矢状位失衡。对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进行分析。根据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分为平衡组和非平衡组,测定两组病例骶骨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和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PI),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两组SS、PT和PI有无差异。结果 脊柱平衡性判定的一致性为92.3%,Kappa系数为0.861;对脊柱平衡性判定的可重复性为96.1%,Kappa系数为0.938。分为平衡组14例,非平衡组12例;平衡组中SS为(37±11)°,PT为(22±10)°,PI为(63±13)°,非平衡组病例中SS为(26±12)°,PT为(21±13)°,PI为(47±14)°;两组病例中SS和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脊柱矢状位曲线不良病例的脊柱矢状位平衡性与SS和PI相关,其中SS为主要影响因素可作为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和手术策略制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7月至2016年4月经皮椎间孔入路行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进行回顾分析和随访,患者均有单侧下肢神经根刺激症状和体征,神经源性间歇跛行小于500 m。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改变所致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狭窄经诊断性神经根封闭明确为单节段狭窄所致症状,患者男55例,女41例,平均年龄(71.6±5.4)岁(47~89岁),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采用腿痛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对患者疼痛及腰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Nakai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以环锯去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扩大椎间孔,内镜下使用髓核钳、射频刀头等去除盘黄间隙的黄韧带显露神经根,摘除椎间盘,进行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的减压,减压范围为头侧至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尾侧至下位椎体椎弓根上缘的整个椎间孔区域。探查发现神经根无受压,水压变动时神经根搏动良好, 患者术后当天下地,无明显不适症状时出院。68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1个月(6~63个月),VAS评分各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1.60,P<0.001),ODI评分各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9.91,P<0.001)。应用Nakai评价的优良率为79.4%(优42例,良12例,可10例,差4例)。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足下垂,6例二期行开放手术。结论: 有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神经根减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采用骶2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的长节段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因退行性胸腰椎重度后凸畸形于我院行长节段矫形手术且远端采用S2AI螺钉技术固定至髂骨的23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21例,年龄60~84岁(68.0±6.5岁)。手术节段9.1±2.4个,随访32.2±6.2个月。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末次随访时患者是否发生机械性并发症将患者分为A组(无机械性并发症)和B组(有机械性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面侧凸角(Cobb angle,CA)、冠状面偏移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矢状面全脊柱序列比例(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GAP)评分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术后1个月时矢状位参数对机械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机械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未出现机械性并发症(A组),10例患者出现机械性并发症(B组);4例进行了翻修,翻修率为17.4%。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骨密度、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截骨方式、术中出血、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A组患者VAS评分为2.2±0.9分,ODI为(28.6±7.8)%,B组患者VAS评分为3.3±1.2分,ODI为(49.5±9.6)%,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个月时LL为39.6°±6.7°,SS为28.8°±8.5°,PI-LL为11.4°±11.3°,GAP评分为6.9±2.0分。B组术后1个月时LL为24.4°±9.9°,SS为20.2°±8.6°,PI-LL为22.7°±12.5°,GAP评分为10.9±2.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LL为35.2°±8.5°,PI-LL为17.3°±9.6°,B组LL为16.3°±9.8°,PI-LL为30.0°±12.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均较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的SS、LL、PL-LL及GAP评分预测机械性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P=0.035)、0.896(P=0.001)、0.754(P=0.041)和0.885(P=0.00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4.1°、32.8°、12.0°和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个月的LL值<32.8°是机械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0,95%CI:3.7~622.0,P=0.003)。结论:固定至骨盆的后路长节段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重度后凸畸形术后仍存在较高的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术后应使SS>24.1°、LL>32.8°、PI-LL<12.0°。GAP评分≥10提示术后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上海市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行动为切入点,对上海市健康促进队伍健康促进能力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5个区县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行动具体组织实施人员,即5区全部街镇爱卫办干部,进行定量调查及焦点组访谈.结果:健康促进能力的优势是组织体系和执行人员认识到位,具备基本的健康促进知识,但劣势是政府投入不足,人力资源较为缺乏.结论:应更加注重健康促进实践技能的培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进一步普及市民理念,以促进健康促进能力的提高以及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行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要]椎间融合器是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椎间植骨融合后能否达到脊柱稳定、恢复椎体正常生理曲度的关键之一。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椎间融合器的材料与设计工艺不断改进,成为医学结合材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目前国内外椎间融合器的研究成果,基于Zero-P和钽金属材料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表面改性、3D打印椎间融合器等特点,阐述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椎间融合器的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椎间融合器科研研究方向和临床工作中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