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3例患者术前颈髓内出现MRIT2WI高信号,回顾分析这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随访髓内高信号变化情况.结果:23例伴MRI T2高信号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0.6个月,其正中矢状位病变节段的平均压迫程度为46.7%;15例(65.2%)MRI T2高信号出现节段与压迫最重节段一致,8例(34.8%)与压迫最莺节段不一致.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7分改善剑术后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0.3%.平均随访2.4年(1.4~4.6年),术后12个月时复查MRI,髓内T2WI高信号强度降低13例,不变7例,增强3例;高信号面积减少8例,不变14例,增加1例,高信号改变与疗效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伴有髓内MRl T2WI高信号时,其髓内出现高信号的节段并不一定与病变压迫最重节段一致,经颈前路充分减压融合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12个月时髓内高信号强度和面积有改变,但与临床改善率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0.0)岁(12~48岁)。分别测量牵引前、一期牵引后及矫形手术后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患者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的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和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牵引时间(2.5±1.1)周(1~5周), 牵引前及牵引后身高分别为(141.7±11.2) cm(116~167 cm)和(154.1±9.5) cm(136~176 cm), 牵引后身高增加值为(12.4±4.6) cm(4~20 cm), 牵引后身高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104.9°±35.0°(25°~158°)、64.8°±21.0°(19°~92°)、39.3°±17.0°(10°~70°),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牵引矫形率为37.2%±10.9%(11.9%~51.2%),冠状位总矫形率为61.9%±12.6%(26.9%~79.0%)。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106.9°±29.2°(54°~163°)、63.1°±17.1°(32°~92°)、39.0°±16.8°(10°~68°),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矫形率为40.0%±10.7%(16.7%~55.5%),矢状位总矫形率为64.3%±10.7%(49.0%~87.5%)。结论:一期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临床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cement injectable cannulated pedicle screws,CICPs)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enke silva分级Ⅲ级或Ⅳ级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手术病例,比较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病例和常规手术病例在腰椎退变性侧凸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各随访一次,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和下肢痛VAS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 5 dimensions,EQ 5D)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和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定冠状位侧弯Cobb角、矢状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以及矢状位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 评估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 共入组34例病例,其中CICPs组15例,对照组19例,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ICPs组平均骨水泥加强(5.7±2.2)枚螺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CICPs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效果评定中,两组病例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和EQ 5D量表同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腰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CICPs组3.1±1.3 vs. 对照组 4.4±1.4,P<0.01)和术后1年(CICPs组3.3±1.0 vs. 对照组5.2±1.4,P<0.01),ODI评分术后1年(CICPs组22.7±17.2 vs. 对照组31.4±18.5,P<0.01)和EQ 5D量表术后1年(CICPs组2.9±2.0 vs. 对照组3.5±2.5,P<0.01)CICPs组要低于对照组。影像学参数评定中,两组病例腰椎侧凸的冠状位Cobb角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同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纠正,矢状位腰椎前凸角和胸椎后凸角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同术前相比较术前均显著增加,组间比较,腰椎侧凸的冠状位Cobb角术后1年CICPs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CICPs组17.6°±6.9° vs.对照组21.2°±7.2°,P<0.01),腰椎前凸角术后6个月(CICPs组-33.5°±8.8° vs.对照组-28.9°±8.3°,P<0.01)和术后1年(CICPs组-33.0°±8.1° vs.对照组-26.3°±7.4°,P<0.01),胸椎后凸角术后1年CICPs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CICPs组26.4°±8.1 °vs.对照组22.1°±7.3°,P<0.01)。结论: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4.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融合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其可以提供术后近期的脊柱结构稳定,为植入骨块提供适合融合的生物力学环境。近年来,关于可吸收材料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较多,相比传统椎间融合器(如不锈钢、钛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它具有更好的刚度和弹性系数,对影像学评估干扰更小等诸多优势[1]。笔者将就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动物模型、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1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1.1材料类别1966年Kulkarni首先将可吸收材料应用于外科缝线,之后被成功应用于手术缝合、术后防粘连、药物缓释、各种骨折的固定和颅…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因退变性脊柱侧凸于我院行长节段减压融合手术的患者共42例,随访时间3年以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上测量侧凸Cobb角、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骨盆腰椎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和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统计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和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PI-LL值的相关性及不同PI-LL值对患者生活质量(ODI)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8.8岁。术前冠状位侧凸Cobb角为19.5°±5.4°,末次随访时改善为6.1°±3.5°,差异显著(P0.01)。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20.7°增加至34.3°,末次随访时平均PI-LL为9.0°,SVA由术前平均7.6cm减少至5.7cm,差异显著(P0.01)。术前矢状位平衡组患者10例,末次随访时PI-LL为1.0°±5.9°。矢状位失衡组患者32例,末次随访时PI-LL为11.8°±9.0°。两组术前的VAS和ODI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0.053)。术后PI-LL与术后PR-T12、TPA、SVA、VAS及ODI显著相关。末次随访时PI-LL≤10°与10°PI-LL≤15°两组之间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205),但均与PI-LL15°组间差异显著(P=0.010/0.048)。结论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对矢状位的充分评估。对于高龄患者,术后PI-LL≤15°提示骨盆腰椎匹配良好,有助于维持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6.
学术背景:椎间融合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发展迅速。传统椎间融合器的内在缺陷(包括术后沉降、不透光性、应力遮挡效应、手术节段迟发性炎症和骨质疏松等)给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发展的契机。相比传统椎间融合器,它具有更好的刚度和弹性系数,对影像学评估干扰更小等诸多优势。目的:介绍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类别与属性、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12/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ioresorbable cage,spine,SC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55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有关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关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所选用的27篇文献中,1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材料研究:多聚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应用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可吸收材料的属性包括结晶性、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性(多分散性)以及玻璃转化温度。当其应用于椎间融合器时还要考虑降解相关参数、功能降解速度、周围炎症反应以及降解后周围组织填充等因素。②动物实验:四足动物作为动物模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存在一定缺陷;离体实验研究集中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降解特性及维持脊柱弹性方面的特性:体内实验研究包括其生物力学特性、降解特性、融合特性及异物反应等方面的属性。③临床应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腰椎PLIF,TLIF术及颈椎ACDF术中临床应用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也存在一些应用风险,为降低这些风险带来了相应技术的发展。结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预示了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7.
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56岁,女性,中度体力劳动者。主诉"腰痛20余年,加重1年余"入院。患者20余年前于劳累或受凉后出现腰痛,不伴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休息或理疗热敷后可缓解,当时未予诊治。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性质同前,疼痛程度进行性加重。1年前患者腰痛症状明显加重,范围由髂嵴水平至臀部,伴有左下肢后外侧疼痛不适,未及膝盖。步行数公里  相似文献   
38.
背景:髓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存在表型丢失问题,包括Ⅱ型胶原、aggrecan、Sox-9等表达的下降,由类软骨细胞向类纤维样细胞转化。 目的:体外原代培养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细胞。 方法:经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先后消化Wistar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第1,2代细胞传代时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髓核细胞。 结果与结论:分离纯化后的第3代髓核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活力强,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核染成均一蓝黑色,胞浆呈现淡粉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为97%;aggreca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为95%;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内有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未见线粒体,可见少量板层小体;CCK-8生长曲线显示细胞经过2 d的生长潜伏期,3 d的指数生长期,进入生长停滞期。说明原代培养、两次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的大鼠髓核细胞代谢旺盛、表型一致。  相似文献   
39.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 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 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分离纯化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处理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及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共同培养14 d,观察细胞在不同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 结果:扫描电镜及FDA-PI染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生长,而与未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在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上黏附增殖。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且有一定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0.
PVP或PKP治疗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应用PVP或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570例,其中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2例,完整随访21例定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glucocorticoster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组;原发性骨折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病例528例,完整随访391例,按照性别、年龄匹配的原则1∶4配比84例定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胸腰椎椎体骨折节段;比较两组病例中单节段骨折和多节段骨折的比例;比较两组病例胸椎节段、胸腰段节段和腰椎节段骨折的比例;以再发骨折行二次手术为终点事件计算患者骨水泥灌注术后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GIOP组随访(24.0±13.1)个月,对照组随访(25.8±14.4)个月(P>0.05)。GIOP组单节段骨折11例,双节段骨折2例,三节段骨折3例,四节段骨折2例,五节段骨折2例,八节段骨折1例。对照组单节段骨折67例,双节段骨折12例,三节段骨折2例,四节段骨折3例。GIOP组单节段骨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2.4% vs. 79.8%,P=0.01)。GIOP组骨折节段共50节段,对照组骨折节段共109节段。胸椎节段(T1~T10)比例GIOP组18%,对照组11.9% (P>0.05);胸腰段节段(T11~L1)比例GIOP组46%,对照组58.7%(P>0.05);腰椎节段(L2~L5)比例GIOP组36%,对照组29.4%(P>0.05)。随访期内GIOP组和对照组因胸腰椎椎体再发骨折行二次PVP或PKP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3.8%和6.0%,GIOP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GIOP椎体压缩骨折好发部位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类似(胸腰段节段>腰椎节段>胸椎节段),但GIOP椎体压缩骨折多节段骨折的风险高,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发骨折风险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