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髓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存在表型丢失问题,包括Ⅱ型胶原、aggrecan、Sox-9等表达的下降,由类软骨细胞向类纤维样细胞转化。目的:体外原代培养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方法:经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先后消化Wistar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第1,2代细胞传代时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髓核细胞。结果与结论:分离纯化后的第3代髓核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活力强,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核染成均一蓝黑色,胞浆呈现淡粉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为97%;aggreca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为95%;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内有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未见线粒体,可见少量板层小体;CCK-8生长曲线显示细胞经过2d的生长潜伏期,3d的指数生长期,进入生长停滞期。说明原代培养、两次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的大鼠髓核细胞代谢旺盛、表型一致。  相似文献   
62.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慢性腰痛逐渐成为国民健康水平的一大负担,部分患者的骨髓及相邻椎体终板在MRI上表现为Modic改变(Modic changes,MCs)。MCs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MC1型(水肿型),呈T1低、T2高信号,表现为纤维血管组织形成;(2)MC2型(脂肪型),最常见,T1、T2均为高信号,表现为黄色脂肪替代;(3)MC3型(硬化型),最少见,T1、T2均为低信号,变现为硬化骨形成;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9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4.1±14.8)岁。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7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7%。结论术中行Hook试验评估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解剖复位并选择合理固定方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针对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单节段责任病灶切除与双节段病灶全部切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节段责任病灶治疗组(单节段组)18例,双节段病灶治疗组(双节段组)14例。临床评价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归,同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影像学参数包括X线片的腰椎前凸角、病灶节段椎间高度、病灶节段终板角,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分级和T2序列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Pfirrmann分级;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手术医师、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平均随访(26.78±10.64)个月,两组之间随访时间和基线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评估方面,双节段组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ODI相比于单节段组明显更低(P<0.05),同时双节段组末次随访ODI相较于术前缓解强于单节段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两组X线和MRI影像学参数在主要病灶和次要病灶上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主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在术后分别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次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双节段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而单节段组次要病灶MSU突出分级术后较术前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参数方面,单节段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节段组(P<0.001),两组均未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但单节段组术后随访期间内3例患者接受了二次腰椎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双节段病灶同期切除在中长期可能有更好的功能改善而不增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65.
疼痛复制和疼痛抑制在判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在椎间盘源性痛中采用疼痛复制和疼痛抑制2种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源性痛的患者12例,其临床症状包括久坐后腰痛、不能耐受长时间行走,均不伴有下肢痛。均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椎间盘穿刺。6例采用复制疼痛的方法,6例采用抑制疼痛的判断方法。复制疼痛是向椎间盘内注射造影剂欧乃派克,根据是否复制出患者的腰痛临床症状来判断,同时邻近节段同样注射造影剂作为对照参照。抑制疼痛是向椎间盘内注射1%利多卡因溶液,然后让患者下床活动,原有腰痛症状消失作为椎间盘源性痛的标准。结果 6例复制疼痛的病例有4例可明确复制出疼痛,操作时间平均45 min。6例抑制疼痛的病例均可明确抑制患者的疼痛,术后立即下床活动,术前疼痛完全消失,操作时间平均25 min。结论采用疼痛抑制的方法更有助于确定椎间盘源性痛的诊断。  相似文献   
66.
学术背景:椎间融合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发展迅速。传统椎间融合器的内在缺陷(包括术后沉降、不透光性、应力遮挡效应、手术节段迟发性炎症和骨质疏松等)给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发展的契机。相比传统椎间融合器,它具有更好的刚度和弹性系数,对影像学评估干扰更小等诸多优势。 目的:介绍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类别与属性、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12/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ioresorbable cage,spine, SC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55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有关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关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所选用的27篇文献中,1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材料研究:多聚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应用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可吸收材料的属性包括结晶性、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性(多分散性)以及玻璃转化温度。当其应用于椎间融合器时还要考虑降解相关参数、功能降解速度、周围炎症反应以及降解后周围组织填充等因素。②动物实验:四足动物作为动物模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存在一定缺陷;离体实验研究集中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降解特性及维持脊柱弹性方面的特性;体内实验研究包括其生物力学特性、降解特性、融合特性及异物反应等方面的属性。③临床应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腰椎PLIF,TLIF术及颈椎ACDF术中临床应用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也存在一些应用风险,为降低这些风险带来了相应技术的发展。 结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预示了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7.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 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棘突间稳定系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脊柱外科学界同仁的关注。但由于缺乏足够长期的临床观察,目前对其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笔者针对一些争议问题就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体会谈两点认识。  相似文献   
69.
目前骨科医师对脊柱冠状位失衡的研究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对矢状位失衡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老年人由于脊柱退行性改变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的脊柱矢状位失衡,可引起身体前倾,颈部、腰背部、髋膝等多处疼痛和疲劳症状,严重时行走困难。现就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像学参数及分型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0.
背景:伤口周围浸润局部麻醉药物常被用于外科手术后多模式术后镇痛的一部分,而腰椎融合后采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术后镇痛目前尚无报道.目的:观察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在腰椎融合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植骨融合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伤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注射液;对照组伤口周围不注入任何药物,只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评估两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以及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另外比较融合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 h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患者融合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伤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腰椎融合后患者的疼痛,并且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