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1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5/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1~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L4/5、L5/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1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L4/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 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52.
前列腺癌初期大部分为激素依赖型,内分泌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内分泌治疗中位时间达14~30个月时,绝大部分会发展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ormone-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HRPC)[1].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对《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调查量表》的因子分析,探索其维度结构. [方法]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在上海市抽取4个区共计1013人,将所有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516人组的数据用于探索量表的结构,497人组的数据用于验证所得的结果.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和LISERAL 8.7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提取4个公因子,解释了66.274%的方差变异.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分别构建三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和五因子模型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四因子模型的误差均方根(RMSEA)=0.080、拟合优度指数(GFI)=0.85、本特勒-波内特规范指数(NFI)=0.94、增量拟合指数(IFI)=0.95、比较拟合指数(CFI)=0.95、x2/v=3.93,最符合推荐值,因此接受四因子模型. [结论]《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调查量表》应包括24个条目,这24个条目分别归属于信息获取能力、交流互动能力、改善健康意愿、经济支持意愿4个维度.  相似文献   
54.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5.
56.
背景:伤口周围浸润局部麻醉药物常被用于外科手术后多模式术后镇痛的一部分,而腰椎融合后采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术后镇痛目前尚无报道.目的:观察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在腰椎融合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植骨融合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伤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注射液;对照组伤口周围不注入任何药物,只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评估两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以及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另外比较融合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 h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患者融合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伤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腰椎融合后患者的疼痛,并且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7.
目前骨科医师对脊柱冠状位失衡的研究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对矢状位失衡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老年人由于脊柱退行性改变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的脊柱矢状位失衡,可引起身体前倾,颈部、腰背部、髋膝等多处疼痛和疲劳症状,严重时行走困难。现就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像学参数及分型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临床效果,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12月至2003年3月,经治的34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随访资料。临床效果评价指标:VAS 评分、ODI 评分、患者主观满意度、复发及再手术情况等。详细记录病变的节段和突出类型。结果本组34例中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27.6(16~35)岁,平均随访137(120~159)个月。腰腿痛的平均VAS评分术后下降了7.15分。ODI评分术后平均下降了65.05分。末次随访患者对手术主观满意度的优良率为79.4%。性别与 BMI 对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影响。病变在L5~S1节段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的改善优于病变在L4~5节段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包含型与包含型患者相比,术后ODI及VAS评分改善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8.4%的患者(13例)术后症状有复发:9例经保守治疗缓解;2例正在保守治疗;1例因原位复发再次行腰椎间盘切除术;1例因邻近节段突出,原手术节段椎管狭窄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术。结论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满意,且与性别、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无相关性,与病变节段及类型有相关性。青壮年患者术后症状复发率较高,但绝大多数可经保守治疗好转。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9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4.1±14.8)岁。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7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7%。结论术中行Hook试验评估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解剖复位并选择合理固定方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 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