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2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1.
目的利用来自美国国立生物信息技术中心(NCBI)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癌和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情况,为寻找癌和癌旁组织双边的抑癌靶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来自NCBI-GEO数据库中OSCC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以及正常人口腔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分别计算得到前两者相对后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聚类与特定基因的通路分析。结果大部分差异基因为癌与癌旁所共有,其中多数基因的差异表达方向在两者中一致,少部分方向不一致。如WIF1基因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但在癌旁组织中表达上调。这种差异表达行为的不同与基因的功能相关,因此,差异表达行为可能为抑癌靶标的发现提供线索。结论基因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行为与基因的功能相关,具有特定差异表达行为的基因可能成为潜在的抑癌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丹红注射液生产过程的中间工序物料化学成分分析数据和紫外光谱分析数据,阐明生产过程中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与转移规律,辨析关键生产工序和关键质控指标,建立各个工序的质量监测模型以保障丹红注射液质量一致性。[方法] 收集丹红工业生产数据32个批次7个工序中间产品物料,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9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并同时采集紫外光谱数据。通过分析各化学成分的相对标准偏差,确定各个成分含量的批次间一致性。通过各个化学成分在每个工序中的收率与物料衡算分析,确定各工序对成分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变化原因。以主成分得分、Hotelling-T2、DModX等指标,建立并比较了丹红注射液各工序的基于HPLC数据和紫外光谱数据的质量监测模型。[结果] 丹红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在各个工序中均具有较好的批次间质量一致性,RSD均在10%以内。物料衡算结果显示丹酚酸A存在化学转化,其他成分以物理转移为主。以HPLC和UV光谱数据建立了丹红注射液各工序的生产监测模型。[结论] 丹红注射液制药过程物质流分析可以明确药效物质的含量变化与转移规律,辨析关键生产工序和关键质控指标,并以此建立质量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气管、支气管黏膜或黏膜下层所致的病变,因本病症状、体征和胸部X线片表现不典型而易延误诊治,可导致不可逆性支气管狭窄、肺不张等.同时,由于EBTB 又是肺结核的一个重要传染源,传染性强,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儿童EBTB症状较成年人更不典型,多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极易误诊.我们总结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误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等EBTB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23岁。因咽痛、发热3天入院,有氧氟沙星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8.0℃,脉搏84次/分钟,呼吸16次/分钟,血压125/70 mm Hg,体重67 kg,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予双黄连粉针剂3000 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静滴,在输液约20分钟后,患者感上腹部不适,恶心欲吐,胸闷、憋气,遂起床解小便而晕倒,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口唇紫绀。查体:体温39.2℃,脉搏116次/分钟,呼吸24次/分钟,血压80/40 mm Hg,考虑为静滴双黄连粉针剂…  相似文献   
15.
肾盂积水是最常见的先天异常之一,中度到重度肾盂积水可造成肾脏集合功能系统的损害。如果出生前病情不断进展,将会造成持续的肾损害,在一些病例中,由于肾盂积水所致的羊水过少还可能导致肺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之始 ,即将步入 2 0 0 2年 ,此拙作亦将于 2月与读者见面 ,不知编者和作者引起什么样反响。深入如隔山 ,浅出似乎无所谓 ,尤其应在平常锁碎的微不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可视而不见 ,闻而不听 ,莫莫无形无嗅的一闪而失。但是 ,亦可是引起误导、误解甚至在小儿科医疗保健工作中 ,导致误诊误治 ,有时不堪设想。新生起步、营养支柱、两液科技、综合实际的涵义如果出现类似情节 ,亦是难以评估。就如 ,在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 (传递一、两句信息、转交信件、慰问安康、通知参会等 ) ,就有可能延误 ,或可导致难以换回事误 ,因此 ,深入虽难解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脂多糖(LPS)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VSMC分为LPS刺激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干预组、SB203580对照组和溶液对照组.LPS组以终浓度100μg/L的LPS与VSMC共同孵育;干预组VSMC以p38MAPK抑制剂SB203580 10μmol/L预处理2 h,再加入终浓度100 9g/L的LPS共同孵育;对照组仅以SB203580 10 μmol/L预处理2 h;溶液组仅加入去血清培养液培养.各组于培养0、3、6、12、24 h后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细胞IL-6 mRNA和上清液中IL-6蛋白表达.结果 LPS刺激3 h,VSMC中IL-6 mRNA和蛋白表达即出现明显增高CmRNA(21.3±3.2)×104,蛋白(296.2±19.6)ng/L],12 h达高峰CmRNA(131.4±11.2)×104,蛋白(897.7±34.0)ng/L],24 h有所降低[mRNA(15.3±4.7)×104,蛋白(194.3±24.0)ng/L],但仍显著高于溶液组(mRNA(9.4±1.9)×104,蛋白(29.4±4.4)ng/L,均P<0.05].干预组3、6、12 h可明显抑制LPS诱导VSMC中IL-6的分泌[mRNA(15.4±3.6)×104、(43.2±6.6)X 104、(56.2±5.5)×104,蛋白(180.3±23.6)、(432.2±56.8)、(546.2±57.9)ng/L,均P<0.05].结论 LPS诱导VSMC可明显增加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可显著抑制IL-6转录和蛋白合成,表明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参与了IL-6的分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方法 33 例腹型HSP患儿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15 例)和丙种球蛋白组(18 例)。地塞米松组患儿采用地塞米松和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丙种球蛋白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皮疹开始和完全消退时间、腹痛缓解和血便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地塞米松组(P P > 0.05);丙种球蛋白组患儿有效率(95%)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 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腹型HSP 症状缓解快、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变态反应性疾病逐年升高的发病率已引起全球的关注,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其共同发病机制是机体对常见的吸入性或食物性过敏原产生以特异性IgE介导的或者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流行病学调查、粪便菌群分析和临床研究均提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早期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免疫反应、增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和抑制病原菌的粘附定植,恢复或重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随着人们对变态反应性疾病认识的加深,益生菌对其防治作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价早产儿认知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建立对早产儿光刺激后的反应模式,评价早产儿早期的认知功能,研究早产儿在发育过程中的脑反应性与足月儿之间的差距。方法:对纠正胎龄3个月、6个月的早产儿进行光刺激,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观察光刺激后脑反应性的变化,并与同龄儿对照。结果:早产儿在纠正胎龄3个月时,光刺激后开始反应时间、反应高峰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7.2±5.2s、38.4±9.6s,明显长于足月儿的13.1±2.7s、28.9±5.0s;脑组织还原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脑组织氧饱和度在刺激后的最大反应值分别为(1.2±0.5)%、(1.5±0.6)%、(1.3±0.4)%,明显低于足月儿的(2.3±0.3)%、(2.8±0.3)%、(2.4±0.5)%。到了纠正胎龄6个月时,光刺激后的脑反应性与足月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在发育过程中,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滞后,到纠正胎龄3个月时,外界刺激后的脑反应性仍落后于同龄儿,到了纠正胎龄6个月时,脑反应性接近同龄儿,应加强对早产儿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