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91篇
  免费   8950篇
  国内免费   5780篇
耳鼻咽喉   604篇
儿科学   907篇
妇产科学   768篇
基础医学   9471篇
口腔科学   1478篇
临床医学   9282篇
内科学   8385篇
皮肤病学   718篇
神经病学   2422篇
特种医学   24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3篇
外科学   5388篇
综合类   26201篇
预防医学   5632篇
眼科学   822篇
药学   11690篇
  160篇
中国医学   10038篇
肿瘤学   5549篇
  2024年   2026篇
  2023年   6348篇
  2022年   4938篇
  2021年   5638篇
  2020年   4689篇
  2019年   4651篇
  2018年   2593篇
  2017年   3468篇
  2016年   3664篇
  2015年   3466篇
  2014年   4466篇
  2013年   4418篇
  2012年   5732篇
  2011年   5721篇
  2010年   4598篇
  2009年   4325篇
  2008年   4663篇
  2007年   3776篇
  2006年   3469篇
  2005年   3999篇
  2004年   2800篇
  2003年   2416篇
  2002年   1788篇
  2001年   1564篇
  2000年   1237篇
  1999年   926篇
  1998年   772篇
  1997年   680篇
  1996年   620篇
  1995年   537篇
  1994年   423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295篇
  1991年   276篇
  1990年   214篇
  1989年   202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96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目的 观察健脾活骨方(JPHGP)对酒精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蛋白激酶B/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 MAPK(Akt/JNK/p38 MAPK)信号通路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鸡胚尿囊膜实验、胸主动脉环实验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迁移、侵袭、黏附和管腔形成实验,在有或无酒精诱导条件下,观察JPHGP不同质量浓度8、16、32 μg·L-1对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UVEC中Akt、JNK、p38 MAPK等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动脉环周围微血管数目及长度均减少,HUVEC的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降低(P<0.05,P<0.01);JPHGP 16、32 μg·L-1组作用后能明显升高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长度(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JPHGP 8、16、32 μg·L-1组能浓度依赖地增加胸主动脉环周围微血管数量(P<0.05,P<0.01),JPHGP 32 μg·L-1组能升高胸主动脉环周围微血管长度(P<0.05);JPHGP 16、32 μg·L-1组均能增强HUVEC的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p-JNK/JNK、p-p38 MAPK/p38 MAP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JPHGP 8、16、32 μg·L-1组的p-p38 MAPK/p38 MAP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JPHGP 16、32 μg·L-1组的p-JNK/JN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JPHGP对酒精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kt/JN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相关研究结果将为JPHGP“健脾活血”功效阐明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膜性肾病(MN)大鼠肾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蛋白的表达及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情况,探讨其治疗MN的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10 mg·kg-1),丹参多酚酸盐低、中、高剂量组(16.7、33.3、66.7 mg·kg-1),通过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各组按照相应比例剂量连续给药4周后留取24 h尿、血清和肾组织,尿液用于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血清用于检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法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磷酸化(p)-AMPK、AMPK、p...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解毒通络生津方对干燥综合征模型NOD/Ltj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颌下腺叉头框转录因子P3(FoxP3)表达的影响,探讨解毒通络生津方对NOD/Ltj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8周龄NOD/Lt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解毒通络生津方低、中、高剂量组和羟氯喹组共5组,12周龄开始每日分别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含生药9、18、36 g·kg-1的解毒通络生津方和60 mg·kg-1的羟氯喹,同时选取6只ICR小鼠作为空白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小鼠第9、12、16周龄的日均饮水量、唾液流量,给药4周后摘取组织计算颌下腺指数、脾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病理形态,Meso Scale Discovery(MSD)法检测小鼠血清IL-6、TNF-α、IL-10水平,免疫组化检测颌下腺FoxP3的表达和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颌下腺FoxP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颌下腺FoxP3、TNF-α mRNA的表...  相似文献   
994.
在我国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癌症负担不断增加。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和以细胞增殖抑制药物为代表的内科治疗,但有很多治疗局限性且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较大。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肿瘤微环境、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抗肿瘤治疗的热点已经转向高效低毒、目标明确的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细胞增殖、存活、分化、迁移、炎症和基质稳态等许多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GFR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肿瘤的生长、增殖及转移。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中药抗肿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能够发挥增效减毒、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目前发现的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EGFR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中药靶向抑制EGFR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延缓肿瘤的进展,是抑制肿瘤的潜在靶点。该文总结了EGFR信号传导通路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通过调节EGFR信号通路抗肿瘤的作用方...  相似文献   
995.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变之一。DCM的发生、发展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心肌纤维化是DCM重要的病理特征,因此针对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有助于延缓DCM的进程。在DCM进展的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异常转导是高血糖诱导心肌纤维化的重要机制,TGF-β是心肌纤维化的关键因子,在DCM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处于过度表达状态,Smad是TGF-β下游的主要效应因,TGF-β/Smad信号通过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刺激肌成纤维细胞的过度产生,增加心肌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在糖尿病心脏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复杂作用。近年来中药在DCM的防治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基于TGF-β/Smad信号探寻中药干预DN进程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诸多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在防治DCM方面具备安全、高效等优势,具有明确的抑制心肌胶原沉积、抗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等功效,TGF-β/Smad信号通路是中药、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发挥DCM心肌保护作用的关键通路之一。鉴基于此,该篇将对近约10年以来中医药干预TGF-β/Smad信号通路治疗DCM现有的药理和实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中药治疗DCM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当归中香豆酸-3-羟化酶基因(C3H)全长进行克隆,进行生物信息学与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合当归根不同组织部位阿魏酸的含量,推测ASC3H基因功能。方法: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克隆全长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序列特征,并利用Real-time PCR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当归不同组织中ASC3H基因表达量及阿魏酸含量。结果:克隆获得当归ASC3H全长基因(登录号MN2550298),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530 bp,编码509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57.86 kDa,等电点8.36,为不含信号肽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有跨膜区,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含有细胞色素P450的保守结构域CGYDWPKGYGPIINVW_P450(383~399 aa);多重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ASC3H与其他植物的C3H基因具有较高相似性,并与同科植物大阿米芹的同源性最高;Real-time PCR结果显示ASC3H基因在当归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不同;HPLC结果表明阿魏酸成分在当归根...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SK-HEP-1和Huh-7增殖、迁移、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SK-HEP-1和Huh-7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立空白组和灵芝多糖低、中、高组(3.5、7、14 g·L-1)。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法测定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灵芝多糖低、中、高组SK-HEP-1和Huh-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P<0.05);灵芝多糖低、中、高组G1期细胞比例升高(P<0.05),S期和G2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灵芝多糖低、中、高组可以诱导2种肝癌细胞凋亡,并且药物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与空白组比较,灵芝多糖低、中、高组PI3K和Akt的磷酸...  相似文献   
998.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发生于结直肠,该病病理机制复杂,与肠道的不可控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当前,西医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U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UC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降低该病复发率。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可破坏细胞结构,释放胞内促炎物质,介导UC肠道免疫反应。研究人员认为中医药对细胞焦亡的干预主要表现为促进细胞焦亡(损其有余)和抑制细胞焦亡(补其不足),这与调节阴阳相一致。其中,中药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焦亡(补其不足),减轻肠道免疫反应,起到治疗UC的作用。近年来,业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中药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焦亡通路治疗UC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LRP3焦亡通路是中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但目前尚缺乏关于中药抑制NLRP3焦亡通路进而治疗UC的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文以“细胞焦亡”“NLRP3”“溃疡性结肠炎”及“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和分析近年来该领域中英文文献,发现调控NLRP3焦亡通路的中药主要包括清热燥湿类、调和气血类、行气通腑类和健脾祛湿类,这可为科研...  相似文献   
999.
芍药汤由黄连、黄芩、大黄、白芍、当归、木香、槟榔、肉桂,甘草构成。因其具有清热利湿、调气活血功效,后世医家皆推此方为治疗湿热泄痢之主方。现代临床应用中,除芍药汤原方,其加减方亦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并可与其他方剂(痛泄要方、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等)、西药(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英夫利昔单抗等)、中医针刺或艾灸等特色疗法联用。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芍药汤及其加减方能明显降低梅奥内镜(Mayo)评分、结肠黏膜病变(Baro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疾病评分,改善患者肠道症状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实验药理学研究显示芍药汤可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上调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抑炎因子来减轻炎症反应;可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阻断连环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可通过调节免疫轴平衡、调节免疫蛋白修复异常免疫屏障;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改善黏膜通透性,从而恢复肠道内环境平衡以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其药物单体黄芩苷、芍药苷、黄连素等可起到抗炎、抗菌、调节代谢等作用。该文就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基于“大肠主津”理论探讨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酸腺苷反应成分结合蛋白(cAMP/PKA/CREB)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UC)水液代谢及肠上皮通透性中的作用及芍药汤的干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2 g·kg-1)、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1.1、22.2、44.4 g·kg-1),每组10只。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建立UC湿热内蕴证大鼠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胃,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给予对应剂量的芍药汤灌胃,灌胃周期为14 d。观察各组大鼠腹泻评分及粪便含水率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8、AQP4及肠黏膜通透性相关蛋白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cAMP、PKA、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泻评分及粪便含水率显著增高(P<0.01),血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