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95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7篇
  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目的:分析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对其手术经验进行总结。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通过椎间盘镜治疗最初1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时间系列先后顺序分为4组(A、B、C、D组),前3组每组30例,D组10例,对各组手术中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中转开放或再次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4组平均每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被统计,其中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C、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组较C、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6例不利事件,B、C组各1例并发症,D组无手术并发症;4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12个月腿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0.01)。结论: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在30例左右达到平台期;穿刺定位、黄韧带切除、解剖标志的辨认和防范神经根硬脊膜损伤是初期操作椎间盘镜关键的步骤。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学习曲线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掌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PICC置管资格准入标准的制定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初学PICC置管的护士为研究对象,记录其置管过程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和术后导管尖端位置四个评价指标数据并计算累积和值(CUSUM),绘制研究对象个体学习曲线图,拟合得到总体学习曲线图,曲线斜率K值在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开始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操作次数即为掌握该项技能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共15名研究对象操作置管共计225例,个体学习曲线斜率开始为负值的操作例数为3~14例,总体学习曲线自第8例操作起开始为负值。结论掌握PICC置管技能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是8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围手术期参数为指标,对单中心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学习曲线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LPD的92例患者,对其围手术期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以31、30、31例为界,区分3个学习曲线完成度,并进行分阶段参数的比较。结果:按照学习曲线划分,其中第1阶段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8.7(5.0,7.0)h,平均住院时间15.0(1.02,28.0)d,胰瘘发生率51.6%。第2阶段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7.5(7.0,10.0)h,平均住院时间12.5(9.0,16.0)d,胰瘘发生率23.3%。第3阶段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8.0(8.0,9.0)h,中位住院时间16.0(12.0,23.0)d,胰瘘发生率12.9%。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3个阶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阶段的胰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LPD技术挑战高,具有很长的学习曲线,在累积92例后仍未达到平台期,但围手术期参数已随病例积累而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由同一治疗组医师完成的144例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按照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A、B、C、D4组,每组36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中转开放手术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及手术频度,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 4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侵犯深度,肿瘤位置,中转开放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339.1 ± 56.5)min,显著长于B组(240.7±58.2)min、C组(255.4±45.7) min和D组(269.9 ±45.4) min,P<0.05.A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18.6±142.9)min,显著多于B组(106.4±76.0)min、C组(75.5 ±48.7) min和D组(100.5±91.9) min,P<0.05.B、C、D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清扫淋巴结的个数为(10.6±5.6)个,显著少于B组(15.6±7.7)个、C组(18.3±6.9)个和D组(18.4±8.7)个,(P<0.05).B、C、D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频度由A组的3.9例/月上升到B组的14.4例/月、C组的11.1例/月、D组的10.6例/月,并趋于稳定.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学习曲线大约为36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7月共30例均由同一主刀医生进行的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手术日期先后分为连续的3组(A、B、C组),每组10例设定为一手术阶段,比较各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各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灶大小、术前肝功能分级方面无显著差别(均P>0.05)。A组手术时间(189.3±25.1 min),显著长于B组(144.9±16.15min)和C组(144.9±16.15 min)(P均<0.05);A组出血量(330.0±197.49 ml)明显多于B组(110.0±59.82 ml)和C组(120.0±51.75 ml)(P<0.05);B、C两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A组发生1例中转开腹,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总中转率3.33%,术中并发症发生在A组(1例)、C组(1例),术后并发症B组(1例)、C组(1例),总发生率13.33%。三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术对于那些已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肝胆外科医生是安全可行的。随着手术例数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逐渐减少。学习曲线约为10例,可达到较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5月~2011年5月由同一主刀医师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连续完成的84例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先后依次分为三组(A、B、C),每组2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植骨融合等指标,分析各组间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9.8个月(13~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术前各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67.1±4.6) min,B组(56.2 ±4.7) min,C组(52.5±3.8) min.术中出血量A组(33.8±5.2) ml,B组(25.2 ±4.3)ml,C组(24.5±3.9)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A组(4.4±1.5)d,B组(3.6±1.7)d,C组(3.2±1.4)d.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F=2.842,P=0.042;术中出血量:F=2.056,P=0.03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F =3.163,P=0.044),两两比较:A组与B组、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而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共有11例(13.1%)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表现,其中A组6例,B组3例,C组2例.通过保守治疗后均在3个月内缓解.随访期间所有病例无脑脊液漏、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对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经过30例左右手术可达到熟练和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由同一术者完成的120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A、B、C组各40例),比较各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中转开腹例数)及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结果 与A组相比,B、C组手术时间短[A、B、C组分别为(287.8±34.9)、(200.6±21.2)、(201.8±27.7)min,F=125 012,P=0.000],术中出血量少[A、B、C组分别为(143.8±67.2)、(68.8±27.8)、(67.5±27.2)ml,F=38.018,P=0.000],淋巴结清扫数量多[A、B、C组分别为(18.3±3.4)、(25.8±4.6)、(26.3±4.9)个,F=43.047,P=0.000].B、C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进行40例手术后,可完成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的手术经验,分析其学习曲线规律,探讨影响手术时间长短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由单个外科医生完成的89例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26例;左侧57例,右侧32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6岁,中位年龄6个月.除重复肾输尿管积水1例、异位血管3例、再次手术患儿5例外,其余常规肾积水病例80例进行学习曲线分析.所有患儿按常规步骤行经脐单部位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记录并分析围手术期相关资料,以手术时间定义学习曲线.结果 所有患儿均成功接受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常规80例患儿中,2例患儿术中增加1个新Trocar通道,无患儿中转传统开腹手术.术后有2例出现肾周积液,1例出现反复性泌尿系统感染,1例术后积水未见缓解,拟计划再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1.6±16.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4±3.0)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7±4.4)d.学习曲线显示有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单个外科医生需要累积20例左右的手术经验才能度过学习期.12岁以上患儿、肾盂膨胀大、再次手术者、异位血管、重复输尿管畸形为手术难点因素.结论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手术例数的累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经过大约20例手术后,医生的手术熟练和稳定程度明显提高.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对于有腹腔镜经验的外科医生是一种易于上手,安全可靠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学习曲线的存在,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方法 82例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或联合根治术,解剖喉返神经147条,全部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四步法”监测喉返神经功能,术中信号衰减幅度50%以上诊断喉返神经损伤,并判断损伤点和损伤原因.结果 喉返神经寻找时间为0.5~2 min,损伤率2.7%,喉返神经损伤病例均在术中诊断,损伤点均在喉返神经入喉点或临近入喉点的部位,损伤原因分别为牵拉、肿瘤粘连、热损伤和钳夹.按时间顺序分组以喉返神经的寻找时间和损伤例数生成甲状腺癌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学习曲线,喉返神经寻找时间和损伤例数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 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存在技术学习曲线,有助于喉返神经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