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67篇
  免费   4824篇
  国内免费   2218篇
耳鼻咽喉   1032篇
儿科学   395篇
妇产科学   862篇
基础医学   2603篇
口腔科学   1074篇
临床医学   8296篇
内科学   4418篇
皮肤病学   450篇
神经病学   593篇
特种医学   36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4篇
外科学   8135篇
综合类   20084篇
预防医学   4000篇
眼科学   419篇
药学   6280篇
  80篇
中国医学   2022篇
肿瘤学   13333篇
  2024年   396篇
  2023年   1581篇
  2022年   1541篇
  2021年   1887篇
  2020年   1797篇
  2019年   1764篇
  2018年   1065篇
  2017年   1474篇
  2016年   1849篇
  2015年   2038篇
  2014年   3262篇
  2013年   3182篇
  2012年   4074篇
  2011年   4396篇
  2010年   4275篇
  2009年   4240篇
  2008年   5225篇
  2007年   4614篇
  2006年   4230篇
  2005年   4462篇
  2004年   3384篇
  2003年   2990篇
  2002年   2470篇
  2001年   2167篇
  2000年   1784篇
  1999年   1423篇
  1998年   1215篇
  1997年   1132篇
  1996年   924篇
  1995年   750篇
  1994年   572篇
  1993年   357篇
  1992年   310篇
  1991年   298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232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影响脑转移瘤综合治疗效果因素。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l989年 9月至 1997年 3月本院治疗 40例不同原发癌瘤脑转移瘤 ,就不同治疗方法、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的中位生存期 9 1个月 ,1年生存率为2 0 0 % ( 8/40 )。 1年生存率先放疗后化疗组为 2 9 4% ( 5 /17) ,单纯放疗组为2 0 0 % ( 2 /10 )。先化疗后放疗和单纯化疗组均为零。结论 :不能手术的脑转移瘤以放疗加化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CD44v6和nm2 3-H1基因产物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 ,对 76例大肠癌标本进行CD44v6和nm2 3-H1基因产物测定。结果 CD44v6基因产物的高表达和nm2 3-H1基因产物的低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1)。大肠癌CD44v6和nm2 3-H1表达无相关性 (P >0 .0 5 ) ,但CD44v6阳性表达伴nm2 3-H1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 CD44v6和nm2 3-H1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两者在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联合检测对判断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及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对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并在培养液中加入TGF-β。结果 从原代培养细胞(P0)中观察到细胞集落的形态有明显差异,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组成的混合体。经TGF-β处理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传30代以上仍能保持较活跃的增殖能力。而未经TGF-β处理的细胞,活跃增殖能力约只能保持10~15代,随后即发生退化。结论 TGF-β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并较长期保持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和比较人野生型p53基因、Rb基因、反义IGF-I基因与大鼠反义AT1B基因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病毒载体介导,将上述4种基因分别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d后观察并比较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53基因、Rb基因治疗组及反义IGF-I基因治疗组的动脉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均显著降低(P<0.01);与AdVβgal组相比,反义AdVAT1B基因组的动脉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显著降低(P<0.01).而p53基因治疗组、Rb基因治疗组、反义IGF-I基因组及反义AdVAT1B基因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述4种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可能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观察胞必佳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了解其毒副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997~2000年我院行胸腔恶性肿瘤术后出现顽固性胸腔积液者13例,采用胸膜腔内注入胞必佳1 000 μg+生理盐水20 ml,24 h后排尽胸水。以同样方法再次注入胞必佳600 μg,拔除胸管,治疗前后摄胸片对照,治疗前胸水按每日胸水量及3 d胸水量之和评估,治疗后以X线片或胸透结果为准,疗效判定参照Millar制定的标准。结果 13例中,完全缓解6例(46.2%),部分缓解5例(38.5%),总有效率84.7%。结论 胞必佳胸内注射治疗术后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无明显骨髓抑制及肝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6.
淋巴漏和淋巴囊肿是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定义不明确,治疗方案多样而效果不确切,相关研究较少,无相关诊疗指南。本文主要对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和淋巴囊肿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淋巴漏和淋巴囊肿发生机制包括淋巴液漏出和渗出;高危因素有高龄、开放手术和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等;大部分患者通过营养管理、经皮导管硬化治疗等保守治疗可治愈;预防措施以封闭淋巴管及残端为主。  相似文献   
997.
《腹部外科》2021,34(3)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及253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共计74例。将病人分为低位结扎组(33例)和高位结扎组(41例)。低位结扎组行保留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癌根治术,高位结扎组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脾曲游离病例数、住院时间、吻合口漏、淋巴结清扫总数等指标。并将低位结扎组清扫253淋巴结送病理检查。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脾曲游离病例数、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位结扎组病人发生吻合口漏3例(7.32%),低位结扎组无吻合口漏病例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位结扎组的吻合口漏发生机会更低。253前组淋巴结和253后组淋巴结共清扫126枚淋巴结,病理结果显示,仅4枚253淋巴结阳性,阳性率为3.13%(4/126)。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及清扫253组淋巴结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对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有一定作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8.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甲状腺癌复发需行以再次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与初次手术相比,再次手术风险明显增大,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升高。因此,再次手术前应进行充分的检查评估,并做好充分的知情同意。中央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把握手术指征、术中复发淋巴结的定位、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保护以及周围器官结构受侵的处理。术前超声引导下纳米炭注射能够可靠帮助术中定位。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喉返神经的辨认。如需要切除喉返神经,尽可能同期修复。术中对于上位甲状旁腺区减少扰动、仔细在标本中辨认寻找甲状旁腺、必要时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可以尽量保护甲状旁腺。而侵犯气管、喉、食管时,则需要部分喉切除、气管切除和重建等技术。颈侧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颈淋巴结清扫容易遗漏部位的再次切除、咽旁等少见复发位置的处理,以及神经和大血管受侵的处理。颈侧区复发的转移淋巴结仍以规范的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少见部位的复发应熟悉局部解剖,减少副损伤。神经受侵时,尽量保留有功能的神经。必要时可以切除颈内静脉。上纵隔位置的复发主要通过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完成。胸骨劈开的开放入路显露较好,可切除范围较大,相对比较安全,但创伤较大。腔镜辅助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创伤较小,需要一定技术储备。复发甲状腺癌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建议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来完成。术后辅助多学科综合治疗能提高再次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9.
1000.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约是化型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预后良好,但一旦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便会明显变差。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主要是肺和骨,转移至神经,肝脏,胰腺,肾上腺等器官的病例则少见。本文通过报告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肾上腺转移患者的诊治,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以期加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少见部位转移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左侧肾上腺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本病例54岁男性患者,2018年因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的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1年后年度体检CT证实左侧肾上腺肿块,行左侧肾上腺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肾上腺腺瘤。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尤其肾上腺转移少见,但是由于远处转移对患者预后明显不利,因此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终生随访监测是有必要的,监测手段包括CT、MRI等,也包括甲状腺癌特殊监测手段如甲状腺球蛋白、I131全身显像、I131 SPECT/CT等,一旦发现肿瘤样病变时,应仔细鉴别其良恶性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