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1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代谢活性物质teriflunomide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TT法测定teriflunomide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毒性作用,TRAP染色鉴定其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RT-PCR法测定teriflunomide对外周血单核细胞NFA Tc1基因的表达影响.结果:Teriflunomide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能够显著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且能够有效抑制NFATc1基因的表达.结论:Teriflunomide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启动基因NFATc1的表达,有效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的分化,且对正常单核细胞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体外辛伐他汀对钛颗粒刺激单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成5组,A组为钛颗粒刺激组(单核细胞和磨屑混合培养),B组为10^-5mol/L辛伐他汀组(单核细胞、磨屑混合培养+10^-5mol/L辛伐他汀),C组为10^-6mol/L辛伐他汀组(单核细胞、磨屑混合培养+10^-6mol/L辛伐他汀),D组为10^-7mol/L辛伐他汀组(单核细胞、磨屑混合培养+10^-7mol/L辛伐他汀),E组为单核细胞组。各组细胞培养24h后取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分别培养10d、18d后进行TRAP染色阳性细胞计数,采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磨片的吸收陷窝,观察钛颗粒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磨屑刺激单个核细胞分泌溶骨因子,辛伐他汀抑制磨损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及MCP-1;且破骨细胞数明显减少,骨吸收陷窝数减少,与钛颗粒组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抑制TNF-α、MCP-1的释放而有效防止磨屑诱导的骨溶解,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一种有潜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43.
二磷酸盐对破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  戚孟春 《医学综述》2009,15(23):3521-3523
二磷酸盐自30多年前被发现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以来,已成为临床上重要抗骨吸收药物。二磷酸盐分为含氮二磷酸盐和不含氮二磷酸盐两类。含氮二磷酸盐对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机制是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实现的,而不含氮二磷酸盐则通过竞争性抑制ADT/ATP移位酶而发挥作用。同时二磷酸盐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信号的调节也有重要作用,但其对破骨细胞的具体调节机制尚存在较大争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4.
Bone metastasis is a critical problem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Reproducible animal models of lung cancer bone metastasis, like NK-cell depleted SCID mouse model with SCB-5 cells, are useful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search of molecular targets. SBC-5 cells overexpressed PTHrP and that treatment with anti-PTHrP neutralizing antibody inhibited the production of bone metastases of SBC-5 cells in the NK-cell depleted SCID mouse model, indicat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PTHrP in bone metastasis in this model. In addition, we demonstrated that several compounds, including bisphosphonates and reveromycin A, potentially suppress osteoclast-activity were beneficial for the treatments of bone metastasis. Multi-modality therapy may be necessary for further augment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gainst lung cancer bone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45.
骨膜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成骨作用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取4只家兔胫前骨膜进行成骨细胞分离培养,用3H-TdR标记,然后回植于同一供体的皮下、耳软骨缺损处及挠骨缺损处。分别在2周和4周后处死动物,原位取材,用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种植细胞的转归。结果表明,种植的细胞在皮下转化为类骨组织;在软骨缺损处转化为软骨组织;而在骨缺损处则转化为典型的骨组织。提示用骨膜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回植体内,有可能用于骨缺损和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6.
破骨细胞血系起源的活细胞成像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观察血系单核细胞诱导形成破骨细胞的全过程,旨在进一步阐明破骨细胞血系起源的发生及其细胞动力学。方法:取成年SPF级纯种雄性SD大鼠1只,体重280 g,腹主动脉采血8 ml,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在RANKL与M-CSF诱导下,分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组、噬骨试验扫描电镜观察组、活细胞成像组4组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组从培养开始,在数字显微成像系统下,每天观察记录1次;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组培养21 d作酶活性染色鉴定;噬骨试验扫描电镜观察组培养21 d取出骨磨片作扫描电镜观察;活细胞成像组采用多点位缩时电影法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长达35 d的连续观察记录。结果:诱导培养2周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多核细胞形成,外形呈圆形、梭形、扇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突起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绝大部分多核细胞与单核细胞均呈阳性反应;骨磨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较多骨吸收陷窝、坑洼及沟道,还有位于陷窝及沟道内正在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活细胞成像观察到起源于周围血的多核破骨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及多核细胞之间相互融合而成,其细胞间的融合均发生在贴壁状态,显微缩时电影观察显示破骨细胞形态表现复杂多变。结论:大鼠周围血单核细胞在RANKL和M-CSF诱导下,可以向破骨细胞分化,形成具有骨吸收功能的多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形成是发生在贴壁状态下多种形式的细胞融合过程,破骨细胞的粘附特性对其存活及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破骨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其形态结构动态多变。破骨细胞不仅是一种多核细胞,还可能包括单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通过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特性,可能是其适应功能需求与骨吸收效率的一种特殊生物学行为。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破骨细胞的血系起源学说,并为深入阐明破骨细胞的细胞动力学与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实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65岁)单侧髋关节术后短期内骨代谢变化.[方法]收集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后18例外周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骨保护素(OPG)、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RANKL)手术前后浓度,分析OPG、RANKL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单侧1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OPG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而16例患者术后RANKL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2例患者术后RANKL浓度轻度增加,术后患者RANKL/OPG比值总体下降.[结论]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术后OPG浓度增加和RANKL浓度的下降,导致RANKL/OPG比值总体下降,提示此类患者其术后短期内破骨功能可能受抑制而成骨功能却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8.
不同培养方法骨髓破骨细胞样细胞分化及活性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骨髓细胞培养方法对大鼠破骨细胞样细胞(OLC)诱导分化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骨髓细胞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作用后与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协同诱导OLC分化,采用全骨髓细胞(A组)及密度梯度离心后骨髓单个核细胞(B组)两种培养方法,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细胞染色观察两组OLC分化数量的差异,通过骨吸收陷窝分析及OLC膜表面整合素#3(CD61)表达量比较两组OLC活性的差异。结果B组培养5、7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多核OLC数量及TRAP活性均高于A组,骨吸收陷窝计数亦较A组为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陷窝面积比培养早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d时B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LC膜表面CD61表达量及平均荧光强度0及3d时B组均较A组明显增高,随培养时间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转速、短时间密度梯度离心后骨髓细胞培养诱导OLC分化获得的细胞数量较多且不影响其活性,是一种简便有效的OLC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补肾中药对去卵巢大鼠骨髓细胞表达白介素 6 (IL 6 )、IL 6受体 (IL 6R)、gp130基因的影响及其与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破骨细胞能力变化的关系。  方法 健康 3月龄雌性SD大鼠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去卵巢组、雌激素组、中药组。取骨髓细胞作细胞培养和提取RNA。细胞培养第 6天染色 ,以TRAP染色 (+)以及胞核≥ 3为破骨细胞。骨髓细胞用TRIZOL提取总RNA后进行RT PCR。 结果 去卵巢组术后 6周及 12周 ,骨髓破骨细胞形成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5 ) ,补肾中药与雌激素均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 (P <0 0 5 )。去卵巢后 6周骨髓细胞IL 6和IL 6RmRNA表达显著增高 (P <0 0 5及 0 0 1) ,第 12周时 ,IL 6、IL 6R基因表达虽有下降 ,但仍然高于对照组。补肾中药与雌激素均显示可减少上述基因过度表达 ,以第 6周时作用最显著(P <0 0 5及 0 0 1)。以上各组全程未见 gp130基因表达水平有明显变化。  结论 本方所用补肾药物可以抑制大鼠去卵巢后骨髓IL 6、IL 6R基因过度表达 ,这一效应与药物抑制骨髓源性破骨细胞生成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与破骨细胞的时间效应。为研究DMP1在体内矿化重建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左侧下颌支骨折,建立下颌骨骨折模型。骨折后5、7、14、21d处死大鼠,取骨痂和对侧正常骨组织(对照组),分别采用HE染色、TRAP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sidase,sp)法染色切片检测。结果在对照组正常下颌支组织中没有DMP1的表达,偶见破骨细胞;实验组在骨折后14~21d是破骨细胞活动高峰。结论DMP1与破骨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