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下颌骨牵张间隙内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痂形成的可行性。方法:选用54只雄性SD大鼠,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所有大鼠行右侧下颌骨牵张;并于术后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2组。牵张结束时,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射自体MSCs;而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大鼠,进行放射学、组织学观察,并对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2组牵张间隙内均形成了骨痂组织,但实验组新生骨组织显著多于对照组。计量学分析也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量(NBV1和NBV2)和新生骨小梁宽度(TN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张间隙内行自体骨髓MSCs移植,可有效促进新骨形成,缩短固定期;该方法对众多的颅颌面外科畸形的矫治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研究的深入 ,动物模型成为研究OP发病机制、临床防治的有效手段。本文着重就国内外对OP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作一介绍。一、OP的定义及理论基础OP是一种骨代谢性疾病 ,表现为骨量减少 ,骨脆性增加 ,骨折危险增高。其病理改变表现为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 ,骨小梁变细减少 ,发生微骨折。Melton等[1] 将其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现代医学认为OP是在生理老化基础上由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者发现 ,在决定骨矿物质密度 (BMD)的诸因素中 ,遗传因素超过 70 %。…  相似文献   
3.
张应力下成骨性转录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单一周期的机械力刺激的反应以及Ets-1、Cbfa1和ALP的基因表达.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对细胞施加40 min、2 000μ8的机械牵张力,检测MSCs细胞增殖及ALP活性,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Ets-1、Cbfa1和ALP的基因表达.结果:机械力刺激下,MSCs的增殖活力、ALP活性以及Ets-1、Cbfa1和ALP的基因表达均显著增高.Ets-1表达较早,加力后0.5 h达到最高峰;而Cbfa1表达较晚,加力后6 h达到最高峰;ALP的表达与Cbfa1相似.3个基因表达增高均在6~12 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单一周期的张应力可诱导Ets-1、Cbfa1和ALP在MSCs中呈时间依赖性表达,并促使MSCs短暂性骨向分化.机械力刺激是MSCs骨向分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对牵张成骨骨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是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特异性标志酶,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目的:观察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相关因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影响。方法: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诱导培养破骨细胞。实验分2组:对照组开始时加入质量浓度100μg/L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进行诱导至收获细胞,双膦酸盐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10-7 mol/L阿仑膦酸盐处理至收获细胞。培养第7天检测各组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功能,免疫荧光检测两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表达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细胞均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牙本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陷窝面积均大于双膦酸盐组(P〈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表达均强于双膦酸盐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双膦酸盐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双膦酸盐通过抑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蛋白的表达,阻碍破骨细胞分化生成及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ZOL)对破骨细胞(OC)分化及信号分子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 (CaMK)Ⅱ、Ⅳ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细胞分为对照组和ZOL组,用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诱导5 d,ZOL组同时加用ZOL处理2 d,第5天收集细胞后检测OC生成及CaMKⅡ、CaMKⅣ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ZOL组中多核OC数、骨吸收陷窝数和面积分别为33.0±1.0、46.0±3.5和(4 125.9±674.8)μ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6±3.2、86.0±9.2和(9 418.3±1 260.8)μm2(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ZOL组细胞中CaMKⅡ和CaMKⅣ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aMK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39.3%和58.9%,CAMK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51.7%和46.8%(P<0.01)。免疫荧光化学,与对照组比较,ZOL组细胞中CaMKⅡ、Ⅳ蛋白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5或P<0.01)。 结论: ZOL在OC多核化阶段可以明显抑制OC的生成和骨吸收功能,并下调CaMKⅡ和CaMKⅣ基因表达。信号分子CaMKⅡ和CaMKⅣ可能参与了唑来膦酸对OC形成和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中TRPV5、NFATc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唑来磷酸(ZOL)对破骨细胞分化中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TRPV)5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基因表达
的影响。方法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分为A、B两组:两组均用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诱导5 d,
B组在最后2 d应用10-6 mol/L ZOL处理。检测破骨细胞生成及TRPV5、NFATc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B组新生多核破骨细胞
数、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分别为29.0±2.4、24.8±1.1、2 030.0±165.7 μm2,均显著低于A组的56.5±4.5、49.3±0.9、3 946.7±367.5 μm2
(P<0.01)。B组TRPV5、NFATc1 的荧光强度也显著低于A组(P<0.01)。B组TRPV5 mRNA及蛋白水平较A组分别降低了
50.4%和37.8%(P<0.01);而NFATc1则分别下降了68.0%和48.4%(P<0.01)。结论ZOL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并
下调TRPV5、NFATc1基因表达;ZOL对破骨细胞的抑制可能与其诱发的TRPV5、NFATc1表达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ZOL)对破骨细胞黏附以及整合素αv和β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牙本质吸收陷窝检测以评价破骨细胞生成情况。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ZOL处理组两组,后者用1×10-6 mol·L-1的ZOL处理2 d,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黏附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整合素αv、β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RAP染色及牙本质吸收陷窝检测提示有多核破骨细胞生成。ZOL处理组破骨细胞黏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ZOL处理组整合素αv、β3mRNA水平分别为0.66±0.05、0.59±0.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0.01和1.01±0.02(P<0.0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31 934.84±112.91、18 812.79±194.13, 较对照组(52 517.81±211.72、31 441.93±456.87)分别下降了39.19%和40.17%(P<0.01)。免疫荧光化学检测显示,ZOL处理使整合素αv、β3荧光强度(9.491±0.748、4.744±0.759)较对照组(15.159±1.143、11.418±1.095)分别降低了37.39% 和58.45%(P<0.01)。结论 ZOL可抑制破骨细胞黏附并下调整合素αv、β3表达;ZOL的上述作用可能参与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下颌升支垂直/斜行骨切开术涉及骨性标志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杰  姜德建  胡静  戚孟春 《口腔医学》2006,26(4):279-280
目的测量分析成年人下颌升支与垂直或斜行骨切开术相关的骨性标志。方法收集成年离体下颌骨标本105例(男54例,女51例)。测量下颌孔最下点、下颌孔后点与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观察下颌孔最下点与下颌第二磨牙牙合平面的垂直向关系,翼肌粗隆最上点与下颌孔最下点的垂直向关系,以及下颌升支外侧隆突存在的比例。结果下颌孔最下点到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男性为16.12mm,女性为16.03mm;最小距离男性为11.20mm,女性为10.68mm。下颌孔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性为13.50mm,女性为13.60mm;最小距离男性为10.06mm,女性为10.18mm。90.17%的标本下颌孔最下点低于下颌第二磨牙牙合平面;85.34%的标本下颌升支翼肌粗隆最上点超越下颌孔最下点平面;72.41%的升支外侧隆突明显存在。结论下颌孔最下点及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女相似,无性别差异。在下颌第二磨牙牙合平面水平距升支后缘8~10mm作骨切开线一般可以避开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升支内侧翼内肌附着有利于近心骨段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培养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B组和D组进行骨向诱导;同时,C组和D组细胞与nHA/PA66复合培养。应用MTT实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生物化学分析、扫描电镜,分别对各组细胞的增殖速度、ALP活性及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TT结果显示,A组细胞增殖曲线与C组相似,而B组和D组相似;A组和C组细胞增殖略高于B组和D组。结果表明,骨向诱导可使细胞增殖轻微下降,而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对MSCs增殖无影响。ALP染色及ALP活性生化分析进一步表明,MSCs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对其骨向分化能力无影响。SEM观察则表明,C组细胞和D组细胞与支架材料均粘附良好。结论:nHA/PA66适于MSCs的黏附、增殖及骨向分化,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主要试剂和仪器:hoechst 33258购自美国Sigma公司,鼠抗人波形蛋白抗体、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小鼠IgG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试剂盒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肌动蛋白、Ⅰ型前胶原引物购自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IX71型荧光显微镜购自日本Olympus公司,PCR扩增仪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