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4篇
  免费   681篇
  国内免费   17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405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656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119篇
内科学   4058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159篇
特种医学   276篇
外科学   641篇
综合类   102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434篇
  3篇
中国医学   186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341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660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1年   2篇
  196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1.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MC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MCP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 :正常对照组 (NC组 )、糖尿病模型组 (DM组 )、糖尿病模型 +缬沙坦治疗组 (DV组 ) ,用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于 8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糖尿病大鼠和缬沙坦干预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结果  8周时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DV组、NC组 (P <0 0 1) ,DV组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结论 缬沙坦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成功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3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Shumway&Stanford方法对3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其中1例伴有严重糖尿病和中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1例极度肥胖,体重108kg(身高172cm);1例62岁高龄伴肾功能不全和中度肺动脉高压。供体均为脑死亡者,供心保护采用4℃改良StThomas液;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骁悉、强的松三联治疗,根据血环孢素浓度及心内膜活检调整环孢素A用量。结果:3例均康复,未发生术后超急性或急性排斥反应。例2术后出现一过性右心功能不全,经大量利尿和无创通气治疗,48h后完全恢复;例3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经连续肾脏替代(CRRT)和调整抗生素治疗痊愈。病人心功能均恢复正常。例1需长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3例均完全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2例已恢复手术前工作。结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晚期扩张性心肌病 (DCM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0例晚期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经充分抗心衰治疗后 ,按入院顺序 ,随机分为A组 (倍他乐克治疗组 )和B组 (常规治疗组 )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临床指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 (D)较B组提高 ;心率 (HR) ,心率、平均动脉压 (MBp)乘积较B组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A组再住院率、住院日数较B组低 ,所有患者均能良好耐受倍他乐克 ,无心功能恶化。结论 :在充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利尿剂和洋地黄的基础上 ,采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晚期扩张性心肌病 ,疗效及安全性均肯定  相似文献   
24.
A 43-year-old man with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survived a relatively long term (6 1/2 years) before he succumbed to intractable heart failure. Six months before death, his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was well compensated. Autopsy demonstrated severe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which was not suspected antemortem.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as a late complication of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5.
心钠素在心肌病中浓度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青  林佑善 《上海医学》1992,15(4):201-204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123I-MIBG心肌显像在治疗前预测依那普利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DCM患者于依那普利治疗前行早期(20min)及延迟(3h)123I-MIBG心肌显像,采用心/上纵隔(H/M)比和心脏放射性洗脱率(WR)作为相对半定量计数分析,与超声心功能参数进行对比。根据123I-MI-BG心肌显像延迟相的H/M分为3组延迟H/M≥1.7为组Ⅰ,1.5<延迟H/M<1.7为组Ⅱ,延迟H/M≤1.5为组Ⅲ。组Ⅰ和组Ⅱ在平均治疗4.5个月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治疗前3组间超声心功能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Ⅰ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径(LVDs)明显改善,早期H/M和延迟H/M均明显改善(P<0.05),而WR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组Ⅱ的延迟H/M明显改善(P<0.05),而早期H/M和WR均无明显变化,心功能参数也无改善。组Ⅰ和组Ⅱ患者均能耐受依那普利治疗,而组Ⅲ患者均不能耐受依那普利治疗。结论123I-MIBG心肌显像在治疗前预测依那普利对DC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7.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脉冲速度模式测量二尖瓣环收缩速度 ,以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材料和方法 :对肥厚型心肌病及正常人分别测量二尖瓣环各点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有显著性差异 ,均较正常组减低。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长轴收缩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28.
巢蛋白(ne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巢蛋白(ne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检测8例正常皮肤、7例扁平瘢痕、8例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中nestin^+细胞,计数分析nestin^+细胞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结果①nestin在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表皮基底细胞和棘细胞、汗腺、毛囊、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和7例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表达。nestin在扁平瘢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皮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及残留的汗腺、毛囊、皮脂腺中表达。②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nestin^+表皮细胞、nestin^+成纤维细胞和nestin^+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扁平瘢痕(P〈0.05),而正常皮肤与扁平瘢痕组织中nestin^+细胞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巢蛋白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皮、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增高提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过度增生可能与巢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29.
肥厚型心肌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其临床表现及预后极富多样性。该病患者的不良转归主要有:猝死、心力衰竭以及心房颤动所致的栓塞事件等。现就影响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人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通过H3 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胶原合成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结果 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质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