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6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目的:优化浙贝母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方法:以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浙贝母总生物碱含量,以乙醇用量、乙醇浓度、回流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开展正交试验,以回流次数单因素考察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6 倍量溶媒,提取2 次,每次2 h.结论:所优选出的提取工艺方法合理可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2.
川贝母的资源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辉  陈士林  姚辉  李西文  张艺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645-1648
概述了川贝母的来源分布、鉴定、生态学、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鉴定技术、与川贝母品质相关生态因子的研究及其在人工栽培中的应用,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平贝母化学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并以此快速指认大鼠给药平贝母后尿液内化学成分。方法运用LC—MSn联用技术得到贝母水煎液内各化合物的总离子流图和多级质谱图,结合同种类化合物标准品质谱裂解规律,从而对各色谱峰进行鉴定,并以此指认尿液内药源成分。结果从平贝母水煎液中鉴定出11个化合物,从大鼠给药平贝母尿液中鉴定出8种化合物。结论HPLC—MSn法可用于平贝母中异甾体类生物碱的结构分析,并可用于快速推断给药平贝母后尿液内异甾体类生物碱成分,为建立准确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生物样品快速指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川贝母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快速辨识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80个川贝母待测样品(含炉贝、松贝、青贝及川贝母伪品等),为获取上述样品的真伪和规格信息,首先进行传统人工鉴别(M1法)与《中国药典》法鉴别(M2法),并以M1法和M2法相结合的辨识结果作为标杆信息(Y);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待测样品粉末的光谱信息(X),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并优化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模型[Y=M(X)](M3法)。结果 80个样品均参与真伪辨识,经留一法交互验证,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一种检测与评价中药材的新方法。方法:以川贝母、山楂及半夏饮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机器视觉采集图片大数据,建立图像数据库;通过对中药外在性状特征的智能分析,以深度学习为手段,研究建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来实现定位检测、品种识别等功能,以显著提高中药快速鉴别的准确率。结果:测试的11种饮片(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松贝、青贝、炉贝、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图像品种分类准确度可达99%以上,具体类别的平均识别准确度可达到97%以上。结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的中药饮片智能鉴别技术具有简洁、快速、精度高、可批量化检测的优点,可为中药质量检测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并丰富了中药品质评价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鉴别川贝母掺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川贝母样品中掺伪程度.方法 利用川贝母ITS1区序列的特点,设计4条用于特异性鉴别川贝母的正向引物1~4.同时,设计相应的反向引物,配合正向引物组成引物对,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利用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和湖北贝母对照品以及市售川贝母样品,通过PCR扩增来考察引物对1~4鉴别川贝母的准确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考察引物检测川贝母掺伪程度的准确性.结果 引物对1~4可以准确检测川贝母的真伪;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可准确检测出川贝母样品中的伪品的掺伪程度.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川贝母样品中掺伪程度的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古今文献有关藠头的本草考证,认为藠头即是薤(Allium Chinense G.Don)。在我国藠头作为中药薤白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药用历史沿革以及功效与同属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比较有所不同。建议遵循中药用药的基本规律,规范学名,做到基源准确,避免一药多源导致药材名称使用混乱。将藠头即薤作为中药薤白的基源,小根蒜另立中药名,单独收载。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电活动与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VSC)内神经元和星状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空白)组、DGP模型(模型)组、模型加电针足三里穴(足三里)组和模型加电针三阴交穴(三阴交)组。模型制备采用腹腔注射5%四氧嘧啶和熟地灌胃诱导的方法。实验3周后记录大鼠的胃电活动,取延髓进行抗Fos蛋白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胃电平均频率和振幅明显降低。而足三里组和三阴交组的平均频率和振幅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O.01,〈0.05);以足三里组升高更明显,与三阴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空白组外,Fos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状胶质细胞集中表达于VSC。以模型组的Fos和GFAP表达最高,而足三里组与三阴交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且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改善糖尿病胃运动功能障碍,延髓VSC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此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9.
5种贝母类药材的定性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浙贝母、川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和伊贝母的粉末显微鉴别特征及薄层色谱(TLC)鉴别特征。方法:按《中国药典》方法对5种贝母粉末进行显微鉴别;采用2种展开系统,分别对5种贝母进行TLC鉴别。结果:得到5种贝母粉末的显微特征区别点。浙贝母、川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的TLC图谱中均含有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均无西贝母碱;伊贝母的TLC图谱中无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但含有西贝母碱。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5种贝母类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伊贝母中活性生物碱的HPLC—ELS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贝母类生物碱及生物碱苷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分析方法,为贝母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准确而简捷的方法。方法:以 Nova-Pak C_(18)柱(15mm×3.9 mm,10μm)为分析柱。流动相:梯度洗脱,0~8 min,乙腈-水-二乙胺(60:40:0.3);8~25 min,线性梯度,乙腈的浓度从60%线性提升至90%;25~30 min,流动相的组成保持乙腈-水-二乙胺(90:10:0.3)不变。流速1.O mL·min~(-1)。以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ELSD的检测条件:气化温度,75℃,氮气压力210 kPa,对伊贝母中的主要生物碱及生物碱苷进行梯度洗脱和检测。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各生物碱及生物碱苷均同时达到了最佳的基线分离,平均回收率均在95%~105%之间,本法成功地分析了伊贝母中的生物碱成分。结论:本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适宜于贝母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为贝母的内在质量评价又增添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通过分析,首次发现伊贝母中生物碱苷类的含量明显高于非苷类生物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