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6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134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84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602篇
口腔科学   476篇
临床医学   675篇
内科学   19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720篇
外科学   5939篇
综合类   1615篇
预防医学   302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748篇
  8篇
中国医学   298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321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671篇
  2013年   703篇
  2012年   704篇
  2011年   829篇
  2010年   712篇
  2009年   750篇
  2008年   707篇
  2007年   696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596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393篇
  2002年   347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4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Backgroun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s considered a “gold standard” for treatment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However, some types of fractures are typically considered as “difficult for nailing”. This group includes the periarticular fractures, fractures of both bones at the same level, comminuted and segment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 Fixator-assisted nailing (FA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reatment of these types of fractures. The main requirements for the ideal reduction device are an ease of its installation and an ability of multiplanar fracture reduction. Fixator-assisted nailing (FAN) with the use of two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monolateral tubular frames perfectly meets these requirement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this new surgical technique and the analysis of first 30 cases.

Methods

A p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30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for nailing” tibi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fixator-assisted nailing in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September 1st, 2017, and March 1st, 2018. The duration of surgery and its different stages, the time of fluoroscopy,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surgery, were analyzed.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evaluated reduction quality.

Results

In all 30 cases the acceptable reduction was achieved.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was 73.7?±?3?min. The mean duration of fluoroscopy 85.9?±?4.8?s. In 7 cases we faced with technical difficulties,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addressed.

Conclusion

The described technique of FA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fficult for nailing” tibial fractures. Future multi-centered studies with a larger number of patients are needed to validate our results.  相似文献   
12.
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总结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1993年1月-2004年9月收治浮肩损伤患者8例,除2例行锁骨固定带固定外,其余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行锁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1例,同时行肩胛骨内固定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h~7d,平均3.5d,术后6个月对患肩功能进行Constant评分判定疗效,并对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经过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的随访,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均愈合,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但有2例患者在举重物时肩关节有轻度的疼痛,1例患侧上肢肌力较对侧稍减弱。术后6个月患肩功能Constant评分平均为93分。结论浮肩损伤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的不稳定性肩胛带损伤,在治疗方案上尚存争议。但对移位明显的浮肩损伤以及有伴发伤的浮肩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关节入路微创钢板固定(MIP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5年2月,应用MIP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14例,按AO/ASIF分类:C1型3例,C2型6例,C3型5例。先行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固定,再行髁上部分骨折间接复位、经关节内切口插入髁支撑钢板或LISS钢板桥接固定骨折。结果12例患者获得10~32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10周~12个月,平均4.6个月。按Kolmert和Wulff的评价标准:优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应用MIP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实现了微创操作,具有创伤小、软组织干扰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应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外伤至手术时间与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例患者获平均(3.2±2.5)年(1~11年)随访。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骨折周围再骨折2例,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年龄是引起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还与骨质情况及内固定技术有关。本组16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坏死率为13.8%。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主要是骨折类型,其次为骨折复位情况。结论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多。②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高龄患者,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③内固定术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牢靠,以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通过外固定架的牵伸辅助复位,矫正桡骨的短缩、成角移位,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利用外固定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并进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ro功能评价: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66%。结论:外固定架能很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恢复桡尺骨的相对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使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双极桡骨头假体置换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7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Tornier骨水泥柄、双极桡骨头假体进行置换,其中新鲜Ma- sonⅢ型骨折15例,陈旧性MasonⅢ型骨折2例。手术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17例均行环状韧带修复。术后48 h开始关节逐步被动功能操练。另外8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肘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与多枚克氏针内固定作为对照。结果假体置换组14例患者得到6~27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2.8%;3例出现异位骨化,下尺桡关节未见异常改变。8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内固定患者均得到10~21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评分:良1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12.5%。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O<0.01)。结论采用双极桡骨头假体置换的方法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比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更有利于恢复肘关节的稳定、伸屈活动及前臂的旋转活动。  相似文献   
17.
关节镜辅助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辅助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78位患者,86例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通过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和踝足功能的AOFAS评分对治疗效果作分析评价.[结果]86例关节内跟骨骨折术后X线示复位满意.与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OFAS评分优良率91.86%.[结论]对于关节内跟骨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钢板内固定更加接近解剖复位,足部功能恢复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5年1月间,使用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8-75岁(平均48岁)。根据AO分型:A型3例,B型10例,C型4例。结果经14-25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17例患者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9-14周(平均11.3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35°-180°(平均174°),后伸20°-40°(平均38°),外展70°-90°(平均87°);肘关节前屈115°-135°(平均133°),后伸-10°-0°(平均-1°);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ASH)评分6-44分(平均11分)。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GustiloⅢB型开放性骨折发生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桡神经麻痹,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退;另有1例出现明显的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无继发骨折移位及内固定物失效或断裂。结论LCP经肱骨前侧入路微创穿皮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骨折愈合率较高,神经血管结构相对安全;更适合于粉碎性或骨质较差的肱骨干骨折。  相似文献   
19.
从1985年起,应用胫骨骨条植骨结合多根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21例,经随访7个月—48个月,优17例、良3例、差1例。通过临床观察,用自体胫骨骨条植骨提供活的骨细胞及诱导成骨,能促进加速骨折愈合。本手术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跟骨塌陷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6月共手术治疗跟骨塌陷性骨折 15例 ,8例内固定 ,7例植骨 ,平均随访 14个月 ,参照AOFAS评分对患者有否疼痛、步态、距下关节活动 ,是否支架辅助、术后X线照片等加以评估。结果 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 2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 ,6例疗效为优 ,9例为良。结论 跟骨塌陷性骨折手术解剖复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