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5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318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35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416篇
内科学   119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28篇
综合类   1335篇
预防医学   173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655篇
  2篇
中国医学   797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电池电动势法测定了298.15K下NaCl在不同DMF含量的水-DMF混合溶剂中的活度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溶剂中DMF含量的增加NaCl的活度系数减小,测定了水-DMF-NaCl混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  相似文献   
52.
利用界面缩聚法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并系统地研究了单体浓度、单体种类、酸吸收剂浓度、乳化剂及基膜等因素对纳滤膜原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制得的复合纲滤膜在0.6MPa的操作压力下,对1g/L的PEG600、Na2SO4溶液截留率分别达90%和95%,通量为45L(m^2.h),同时结合接触角测定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纳滤膜表面的测定结果,讨论了纳滤膜的结构。  相似文献   
53.
杨金枝  崔晓鸽  郝海军 《中草药》2023,54(13):4144-4156
目的 制备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修饰岩白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TPGS surface-modified bergen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TPGS-Ber-SLN),并考察其体外释药和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TPGS-Ber-SLN。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 Behnken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TPGS-Ber-SLN处方,并制备成冻干粉末。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岩白菜素在TPGS-Ber-SLN冻干粉末中的存在状态,透析袋法考察TPGS-Ber-SLN在不同介质中释药情况。以岩白菜素原料药为参考,比较TPGS-Ber-SLN在体内药动学行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 TPGS-Ber-SLN最佳处方工艺:岩白菜素用量为40 mg,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525 mg,泊洛沙姆188质量浓度为17.5 mg/mL,TPGS质量浓度为0.2 mg/mL,均质次数为9次。TPGS-Ber-SLN的平均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ζ电位分别为(83.16±1.09)%、(4.97±0.13)%、(229.46±19.07)nm和(-15.67±0.23)mV,体外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口服药动学结果显示,TPGS-Ber-SLN的tmax延长至(2.07±0.43)h,t1/2延长至(4.21±0.78)h,Cmax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3.91倍和5.34倍。结论 TPGS-Ber-SLN显著改变了岩白菜素的药动学行为,增加了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4.
基于对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发挥联合作用抑制转移,该文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桔梗-莪术中药药对与调控肿瘤微环境的中药活性成分水飞蓟宾纳米粒联合,研究该药对对纳米粒细胞摄取的影响及体外抑制乳腺癌增殖迁移的作用,为促进纳米粒口服吸收及增强药效提供实验基础。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载水飞蓟宾脂质聚合物纳米粒(NPs),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形态。该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具有壳核结构,其平均粒径为107.4 nm, Zeta电位为-27.53 mV。采用体外Caco-2/E12共培养细胞模型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药对可增强对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利用激光共聚焦逐层扫描研究小鼠在体纳米粒肠细胞摄取,药对可增强肠绒毛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分别利用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以及共培养4T1/WML2细胞模型考察纳米粒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药对NPs可增强对4T1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含药对NPs可增强对4T1乳腺癌细胞迁移抑制作用。该文丰富了中药纳米载体的口服吸收研究,也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抑制乳腺癌转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5.
应用荧光内窥式共聚焦显微镜(fluorescence endoscopic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FELCM)引导关节注射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sinomenin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in-SLN),并考察体外药效评估Sin-SLN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效果。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Sin-SLN,最佳处方工艺下制备的Sin-SLN包封率为64.79%±3.12%,载药量为3.84%±0.28%,测定平均粒径为(215.27±4.21)nm,Zeta电位为(-32.67±0.84)mV,初步稳定性考察中,Sin-SLN放置30 d后稳定性良好。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和卵白蛋白建立兔RA模型,药效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Sin组(1.5 mg·kg^(-1))、Sin-SLN组(1.5 mg·kg^(-1))和地塞米松组(阳性药,1.0 mg·kg^(-1),ig),对照组和模型组仅穿刺不注射药物,各实验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治疗。给药后,每日测量家兔膝关节直径及局部皮肤温度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膝关节直径和局部皮肤温度均下降;使用FELCM观测软骨形态学变化,Sin-SLN组膝关节软骨表面光滑,骨组织结构紧密;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发现Sin-SLN组血清中IL-1和TNF-α表达水平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Sin-SLN组滑膜组织病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制备的Sin-SLN粒径均匀,性质稳定,通过关节注射给药形成药物贮库,Sin-SLN可有效减轻兔关节肿胀、减轻关节软骨损害,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抑制关节滑膜上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证明Sin-SLN可以有效抑制RA。  相似文献   
56.
吗啡对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研究吗啡对血清饥饿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组给药后,用MTr法测心肌细胞的活力;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心肌细胞周期;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率;用Westernblot法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用Fura-2双波长荧光法测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结果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经无血清饥饿作用48h后,心肌细胞可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给予不同浓度的吗啡作用于心肌细胞后,心肌细胞的这种凋亡现象可被抑制,其在1umol·L^-1处最为明显,表现为: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内Ca^2+离子浓度降低;给予10umol·L^-1纳洛酮(Naloxone)后,吗啡的这种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可被完全阻断;并且给予1umol·L^-1纳曲吲哚(Naltrindole)后,吗啡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论吗啡可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对血清饥饿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且可被Naloxone阻断。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和卡马西平(CBZ)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对39例单独应用VPA和35例单独应用CBZ,临床发作已被控制的两组病例进行脑电图描记和分析。结果:VPA治疗组,72%的病例发作间歇期痫样放电消失或明显减少,而CBZ治疗后,仅49%消失或明显减少。结论:CBZ可使临床发作控制,但却有20%的病例痫样放电明显增加,但在VPA治疗者则未见此现象。VPA对脑电背景活动影响不明显,而CBZ治疗者,可引起α波减少,θ波、δ波活动增加,治疗前后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8.
纳米粒是近年来载体研究中的热点。理想的纳米粒载体应有特异靶向性、药物释放可控性,无毒性以及可生物降解等。综述了纳米粒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制备替莫唑胺和索拉非尼PLGA纳米粒,并对其粒径、形貌、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探讨其是否可用于抗脑胶质瘤的体内体外研究。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替莫唑胺索拉和索拉非尼PLGA纳米粒,测定粒径、电位、形貌、包封率和载药量以及稳定性。结果 所得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06.71±0.21)nm、多分散系数为(0.24±0.05),电位(-27.30±1.20)mV,纳米粒呈规则的球状均匀分布,大小均一,表面光滑;PLGA纳米粒中替莫唑胺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75.89±3.12)%、(3.61±0.78)%;索拉非尼的包封率及载药率分别为(48.61±1.20)%、(1.50±0.98)%。结论 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的PLGA纳米粒,呈球形形貌、粒径分布均匀、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抗脑胶质瘤的体内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60.
胰岛素纳米粒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制备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胰岛素纳米粒 (insulinnanoparticles INP) ,研究其理化特性 ,观察 sc和 po给药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方法 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备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胰岛素纳米粒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INP的大小、形态 ,用高压液相色谱法 (HPL C)测定其包裹率 ,用 ip四氧嘧啶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 .血糖用快速血糖仪测定 .用 t检验和 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得的 INP粒径为 (30± 0 .5 ) nm,包裹率为 95 % ,给糖尿病大鼠 sc30 U·kg- 1 ,INP组 1h开始起作用 ,4~ 6 h达峰值 ,血糖降低 98% ,作用持续 2 4h,而普通胰岛素组 1h达峰值 ,最大降血糖幅度为 5 5 % ,作用持续 4h. sc 2 0 U· kg- 1 ,INP组1h开始起作用 ,4~ 6 h达峰值 ,最大降血糖幅度为 74% ,作用持续 2 0 h,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组 1h开始起作用 ,4~ 6 h达峰值 ,最大降血糖幅度为 41% ,作用也持续 2 0 h.给糖尿病大鼠 po INP 12 0 U· kg- 1 ,1d后空腹血糖开始下降 ,3d效果最佳 ,血糖降低 89% ,5~ 7d后恢复高血糖 ,而 po普通胰岛素组血糖无明显变化 ,2~ 4d的血糖两组比较相差显著 (P<0 .0 5 ) . 5 0 U· kg- 1 组及 10 0 U· kg- 1 组作用持续时间均为 5d,12 0 U· kg- 1 组的作用时间为 7d.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