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0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3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22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29篇
预防医学   62篇
眼科学   1865篇
药学   135篇
  6篇
中国医学   16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安琪  高健  廖荣丰 《安徽医药》2020,41(5):515-518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短期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光感受器层连续性及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1~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23例(30眼) DME且未治疗的患者,其中,11例(17眼)重度非增殖期(NPDR)患者作为重度NPDR组,12例(13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PDR)患者作为PDR组。抗VEGF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光感受器层连续性及血流密度变化。结果 抗VEGF治疗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子区厚度(FRT)、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PRT)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RT、PRT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内节/外节(IS/OS)连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重度NPDR组IS/OS连续率高于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密度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E患者行抗VEGF治疗后,短期内FRT、PRT降低,并且未加重黄斑区视网膜缺血。  相似文献   
72.
查文丽  陈梅珠  余海跃 《安徽医学》2015,36(11):1428-143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患者眼部主要的并发症[1],可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2],已成为我国的四大致盲眼病之一,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导致 DR 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3],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20年内 DME 发病率大约分别为28%和29%[4]。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 DME 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诊断 DME 的主要手段是眼底镜和眼底照相,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已成为研究 DME 患者视网膜、脉络膜特征性改变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对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 OCT 在 DME 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OCT 在 DME 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 DME 的早期发现以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测健康对照和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视盘及黄斑参数,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就诊的早中期POAG患者40例(40眼),其中20~39岁者20例、60~79岁者20例;纳入同期在我科就诊的40名(40眼)健康对照,其中20~39岁者20名、60~79岁者20名。受试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并利用SD-OCT测量所有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和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早中期POAG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及最薄GCL-IPL厚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无明显变化。在健康对照组,年龄因素对pRNFL厚度影响不大,20~39岁者与60~79岁者p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中期POAG组,20~39岁者和60~79岁者pRNFL平均厚度、上方厚度、下方厚度和颞侧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均变薄,且60~79岁者上述pRNFL厚度与20~39岁者相比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中期POAG组pRNFL鼻侧厚度在20~39岁者与60~79岁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OCT测量的pRNFL厚度与POAG有关,可作为早期诊断POAG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4.
<正>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技术已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发展到了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然而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等相关问题却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支架  相似文献   
75.
冠心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死因,冠状动脉造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金标准”。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病变如分叉病变,易损斑块及临界病变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略显局限。因此,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新的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价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创性技术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血流储备分数(FFR)等。他们各有千秋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多种眼科疾病或系统疾病会出现视盘及盘周血流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项无创、可重复的眼科成像新技术,可提供高精度盘周血流密度图像。近来,诸多研究报道OCTA在青光眼等眼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其他系统疾病中的新发现。本文就盘周血流特点、OCTA在各种疾病状态下盘周血流变化中的应用作系统综述,并讨论OCTA的诊疗价值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7.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由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破裂所致。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可增加ACS的发生风险,然而生活事件是否可通过影响斑块稳定性导致ACS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同时研究证实,生活事件可引起个体抑郁的负性情绪,且抑郁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然而抑郁是否在生活事件与斑块稳定性间发挥中介作用尚未明确。目的 探究ACS患者发病前1年内生活事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4月于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首次确诊为ACS的患者31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其发病前1年内生活事件及抑郁的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量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OCT指标包括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TCFA以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角度衡量)、斑块破裂、富脂质斑块、血栓、巨噬细胞及胆固醇结晶。结果 165例(53.1%)患者发病前1年内发生生活事件,67例(21.5%)患者存在抑郁。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活事件是TCFA〔OR=1.029,95%CI(1.016,1.043),P<0.001〕、斑块破裂〔OR=1.022,95%CI(1.010,1.034),P<0.001〕、富脂质斑块〔OR=1.018,95%CI(1.005,1.031),P=0.005〕、血栓〔OR=1.032,95%CI(1.014,1.050),P=0.001〕、胆固醇结晶〔OR=1.013,95%CI(1.002,1.024),P=0.025〕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生活事件与SDS评分(rs=0.461,P<0.01)、脂质核心角度(rs=0.385,P<0.01)呈正相关,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s=-0.465,P<0.01);SDS评分与脂质核心角度呈正相关(rs=0.406,P<0.01),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s=-0.494,P<0.01)。路径分析及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显示,抑郁在生活事件与斑块纤维帽厚度〔β=-0.117,95%CI(-0.157,-0.089),P<0.01〕及脂质核心角度〔β=0.114,95%CI(0.070,0.173),P<0.01〕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发病前1年内生活事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且抑郁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早期筛查经历生活事件及发生抑郁的个体,有助于识别斑块不稳定的高危人群,及时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减缓不稳定斑块的发生进程,将ACS的防治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视网膜形态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共53例(106只眼)以及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0例(40只眼),对PD患者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评分、简易认知评估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根据认知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PD认知正常组21例,PD认知障碍组32例。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定受试对象视盘周围上、下、鼻、颞象限及对应的12钟点象限视网膜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以及黄斑区厚度、黄斑容积。结果PD认知障碍组与认知正常组相比,H-Y分级更高(P=0.037)、ESS得分更高(P=0.014)。PD认知障碍组、PD认知正常组、健康对照组OCT视觉参数分析比较,视盘颞侧9:00钟方向RNFL厚度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亚组间比较,PD认知障碍组较认知正常组变薄(P=0.006)。三组黄斑区容积、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厚度、外环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亚组间比较,PD认知障碍组较认知正常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显著变薄;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PD患者中MOCA得分(r=0.317)、定向力分数(r=0.416)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结论病情严重程度、嗜睡的发生情况是PD发生认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P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视网膜纤维层和黄斑区结构的异常,特别是MOCA得分越低、定向力得分越差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越薄。  相似文献   
79.
冠状动脉钙化(CAC)在很多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中都有所涉及,使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难度大大增加,给心脏介入临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预先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的钙化病变对于后续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中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针对冠脉的检查,来帮助完成对钙化病变的预先评估,从而规避了介入治疗的风险,改善了介入治疗的预后。本文分别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及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4种临床常用辅助检查的角度,详细分析各种技术手段所存在优势与不足,并强调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将无创手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相结合完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0.
青光眼是一组异质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逐渐消失,现已成为全球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人工智能(AI)是由机器展示的智能,而深度学习(DL)是其中一个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分支,在医学成像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青光眼影像方面,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将DL应用于眼底图像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检测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有很好的结果显示,将DL技术整合到影像中进行青光眼评估是高效、准确的,这可能会解决当前实践和临床工作流程中的一些难题。但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对于解决现存挑战至关重要,例如为不同研究之间的图像标记建立标准,将“黑匣子”的学习过程进行可视化,提高模型在未知数据集上的泛化能力,开发基于DL的实际应用程序,以及建立合理的临床工作流程,进行前瞻性验证和成本效益分析等。本文总结了AI应用于青光眼影像的最新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对临床的潜在影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