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瑞娜  李恒   《四川医学》2023,44(9):981-984
<正>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一种相对快速且无创的新型血管成像技术,通过扫描血管内运动的红细胞,从而得到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高分辨率图像[1]。OCTA可以通过所得的图像检测定量分析许多微血管参数,包括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和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等,量化分析各层微血管,直接显示病变的部位和深度,因此OCTA在研究多种视网膜疾病和脉络膜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新的血管密度量化方法探讨近视人群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RPC)血流密度与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脉络膜血流参数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月—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眼底筛查的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人群100只眼(HM组)和中低度近视(low-to-moder- ate myopia,LMM)人群82只眼(LMM组)纳入研究。测量所有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 眼轴(axial length,AL)、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行裂隙灯显微镜和散瞳后眼底、眼底彩色及无赤光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视盘区4.5 mm×4.5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获取视盘多色超广域激光扫描眼底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图像,分别有两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以视盘为中心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所有SLO和血流图像由同一名眼科医生绘制盘周β区萎缩弧(peripapillary atrophy-β,PPA-β),经另一名高年资眼科专家审核后使用PyCharm软件计算PPA-β区面积及相应的脉络膜层血流密度。将 AL、SE、PPA-β区面积及血流密度、盘周RNFL厚度与RPC血流密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HM 组与LMM组受检眼对比,平均盘周RNFL厚度及除颞侧以外的分区RNFL厚度、RPC平均血流密度及除颞侧以外的分区血流密度、PPA-β区面积及其内脉络膜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E、平均盘周RNFL厚度、PPA-β区相应的脉络膜血流密度与 RPC 平均血流密度呈正相关(P < 0.001);AL、PPA-β区面积与 RPC 平均血流密度呈负相关性(P <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平均RNFL厚度(P < 0.001)和PPA-β区面积(P=0.014)为RPC平均血流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同一区域的RNFL厚度和RPC血流进行亚组分析,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P < 0.001)。结论:盘周 RNFL厚度和PPA-β区面积是RPC血流变化的重要原因,提示眼底结构和血流之间存在关联,需重视近视相关视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龚静文  蒋劲  王秋  赵治  方丽华 《浙江医学》2019,41(10):998-1001,1006
目的对比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SD-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下的成像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在OCTA下定性观察CNV血管网的形态特征及周边脉络膜血流情况。方法收集wAMD患者40例40眼,所有患者均行眼底照相、FFA、SD-OCT和OCTA检查。对比观察wAMD患者的CNV在FFA、SD-OCT和OCTA下检查图像特征,同时在OCTA下定性观察CNV血管网的形态特征及周边脉络膜血流情况。结果在FFA上表现为典型性CNV,SD-OCT以II型CNV为主;OCTA下显示的血流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上,在外网膜层可见黄斑区边界清楚的、团状的高反射信号,CNV血管周围均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信号影。在FFA上表现为隐匿性CNV,SD-OCT以I型及混合型CNV为主;而OCTA下显示的血流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布鲁赫膜之间,CNV周围常伴有低密度晕,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且CNV形态在OCTA上比FFA显示得更清晰。在OCTA下根据CNV血管结构及成分,将I型wAMD患者的CNV分为5种类型:纤维状血管团型(41.0%)、毛细血管团型(13.6%)、枯树型(13.6%)、局部血管扩张型(13.6%)及不明分型(18.2%)。而II型CNV的血管网表现较为一致,均由细小微血管组成,未见较粗大的主干血管。结论OCTA能清晰地显示CNV血管形态,OCTA作为实时无创的血管观测技术,将成为传统眼底血管造影的一项补充甚至替代的检查方式,有助于提高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为CCSCR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O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FFA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OCTA在21只患眼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剩余9只患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异常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可以发挥其快捷无创的优势,帮助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光感受器损伤的视网膜退行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眼底特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减少、血管周围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及视网膜萎缩。目前视网膜血管减少的机制尚不明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是一个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可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血管状态,用于评价RP患者的病情。本文主要对RP患者的OCTA表现进行综述,为研究RP的血管变化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大艳  张艳芳 《中外医疗》2014,(15):188-18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成像(CDI)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84例眼科疾病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研究组(CDI诊断组)和对照组(CT诊断组)各42例,对两组患者眼科疾病诊断检出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42例患者全部确诊,检出率为100.0%;对照组42例患者确诊36例,检出率为85.7%;且研究组患者在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眼底病变和眼内肿瘤等辨别分型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应用于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率,具有无创、直观和重复性强的优点,应作为首先的眼科疾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图像特征。方法:将2015年1月至6月来我院眼科中心就诊,经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前节、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等检查确诊为wet-AMD患者28例(28眼)纳入研究,包括初发或复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每月随访一次并行BCVA、裂隙灯、眼压、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OCT、OCTA检查,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FFA检查,比较初次及末次随访时OCTA图像特征,并与FFA及O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次随访时28眼FFA均发现新生血管性渗漏,OCT平扫28眼均发现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异常高信号团块,13眼伴有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液。OCTA扫描结果显示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28眼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发现异常血流信号,其中9眼观察到结构清晰的新生血管,5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新生血管病灶主干血管异常增粗。抗VEGF治疗后末次随访FFA发现11眼渗漏减轻,17眼渗漏无明显变化;OCT平扫12眼病灶变小,16眼病灶稳定。OCTA扫描15眼异常血流信号面积缩小,13眼病灶稳定。OCTA可清晰显示CNV结构,与FFA、OCT相比更直观,敏感性更高。结论:OCTA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由浅入深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传统FFA、OCT检查,更清晰直观显示CNV结构,用于wet-AMD诊断及随访观察,无创直观,安全性、实用性高。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盘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特征性缺损缩小为共同特征的疾病。视网膜血流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发展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分层血流量化分析,对评估青光眼中视乳头、视网膜、脉络膜周围区域的微血管系统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谢佩怡  单鸿  孟晓春 《当代医学》2011,17(24):16-19
CT灌注成像(CTP)通过获得单位时间、单位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峰值时间等血流灌注参数,反映组织器官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用于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能够在活体状态下定量监测病变引起的肝脏微循环水平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量和血流阻力异常,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本文通过综述肝脏CTP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在几种肝脏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并展望CTP在肝脏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lectroretinogram,PERG)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在青光眼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早期发现、诊断青光眼,评估预后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对同一时间段内的51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 25例正常对照者均行OCTA、PERG及眼科常规检查,检测视盘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不同方位的视盘神经纤维层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密度(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 density,RPCD)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T),检测PERG中N95波幅及潜伏期大小。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估各参数的诊断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PCD、RNFLT、N95波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早、中、晚期青光眼组比较,中、晚期的RPCD值在各个方位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平均RPCD、下方RPCD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青光眼分期的进展,盘周毛细血管密度逐渐降低。N95波幅及潜伏期在对照组与早期青光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光眼组患者N95波幅较对照组低,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在早期青光眼组,RPCD参数中平均RPCD具有最高的AUC值为0.942,RNFLT参数中平均RNFLT具有最高的AUC值为0.975,N95波参数中N95波幅具有最高的AUC值为0.864,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值最高为0.996。结论 OCTA、PERG是青光眼监测的重要手段,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辅助检查方式,OCTA、PERG、OCT等联合检查可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掌握患者病情及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视是儿童中最普遍的视觉障碍,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中国的近视患病率位居世界前列,并且呈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近视已成为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分层观察不同层面的视网膜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及形态,并可对血管密度进行量化,具有快速、无创、三维成像等特点,目前已逐步开展OCTA在近视眼机制中的研究,本文将对OCTA在7-9岁儿童近视初步发展阶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诊断价值, 并总结其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CCSCR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is 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Spectralis 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名患者(30只患眼)中,FFA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9只患眼在OCTA中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出现异常新生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另外的21只患眼在OCTA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可以发挥其快捷无创的优势,帮助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丁煜  蒋正轩  陶黎明 《安徽医学》2023,44(9):1017-1020
目的 比较全域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5例(70眼),每位患者均使用超广角彩色眼底照相(UWF CFP)检查。采用全域扫频OCTA和FFA分别检查受试者视网膜,并分析两者对视网膜微血管瘤(MA)、视网膜新生血管(RNV)、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全域扫频OCTA中MA、RNV、NPAs、IRMA、DME的检出率与FF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域扫频OCTA与FFA对DR的筛查、诊断、分类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5)。结论 全域扫频OCTA在DR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作为DR无创性筛查、诊断、随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不加以干预可致盲。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无创、快速、安全、高分辨率的特点,可在不同层面观察和量化分析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变化情况。本文将综述OCTA的基本原理及其在DR中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新生血管、糖尿病脉络膜病变及糖尿病性神经损伤的应用,了解DR不同的形态学改变,实现对DR的早期筛查、监测及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各部位血流密度和厚度等指标,分析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方法 运用OCTA对22例(39眼)正常人、73例(73眼)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和25例(25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患者进行检查,收集不同区域的深、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1) 浅层血流密度: 与正常组相比,PDR和NPDR组的近中心凹血流密度、旁中心凹血流密度、FD-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和NPDR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 深层血流密度: PDR和NPDR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旁中心凹四方位以及近中心凹的下、颞侧血流密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全图区血流密度、中心凹血流密度、以及近中心凹上、鼻侧分区血流密度无显著差异;PDR与NPDR各部位血流密度相比较,旁中心凹以及旁中心凹颞侧区域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部位分区无显著差异。(3)视网膜厚度: 正常组较NPDR组黄斑中心凹厚度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数据3组之间视网膜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OCTA检查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下降明显,且在NPDR时期已经出现明显的血流密度下降;深层的视网膜旁中心凹尤其是旁中心凹颞侧血流密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是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 DWI)技术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可定量描述细胞内外水分子非高斯扩散特点,较DWI、DTI技术能够提供更丰富、真实、准确的组织微观结构信息。近年来,DKI逐渐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研究,尤其在阿尔兹海默病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DKI成像原理、优势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是眼球主要的血管组织,其在多种脉络膜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已被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增强型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扫描源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S-OCT)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应运而生,从手动分割到自动分割和二值化方法的逐渐转变促使了脉络膜的三维重建,增加了脉络膜影像标志物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标志物提供了对发病机制的更好理解,有助于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并且在未来也可能有助于设计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对OCT及OCTA下的脉络膜影像学标志物进行综述,通过这些标志物对健康和疾病中的脉络膜提供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系统疾病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30例下肢动脉系统疾病患者(均经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确诊),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诊断资料。结果 30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经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为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9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及蔓状血管瘤各2例。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不仅可作为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筛查及诊断手段,而且能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准确提供病变部位、程度、性质及范围等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0n-weightedimagingDWI)在’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病变中的研究日趋广泛,而原发性IgA肾病作为较为常见的弥漫性肾小球疾病,是以IgA为主的多种由免疫复合物沉积所造成的血管系膜细胞破坏、问质增殖及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通过病理学中对IgA肾病的HaSS分级系统的分析,运用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原发性IgA肾病所导致的血流灌注的减少、水分子扩散运动在不同分级中的受限程度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对其可行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朱艳珊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23-24,27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学的进步,颈动脉超声检查已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纵轴、横轴等解剖图像,并可动态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态、大小、范同等情况。颈动脉超声造影、颈动脉三维超声、颈动脉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4D—CDFI)、颈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颈动脉弹性成像及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研究方面提供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