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5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脑梗死按发病时间可以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稳定期和慢性期 5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脑部病变改变为 :超急性期 (0~ 6h) ,MR主要表现是单纯水分积聚的反应 ,T1值与T2 值最长 ,在T1加权像上显示低信号 ,在T2 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急性期(6~ 2 4h) ,细胞毒性脑水肿进一步加重 ,髓鞘脱失 ,脑细胞坏死 ,血脑屏障破坏 ,继之发生的占位效应会阻滞微循环 ,使梗死范围扩大。在T1加权像上呈明显长T1低信号 ,在T2 加权像上呈明显长T2 高信号 ,常有占位表现 ;亚急性期 (2~ 7d) ,脑水肿以第 3d最重 ,占位效应明显以 3~ 4d最重 ;由于血脑屏…  相似文献   
62.
步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国外文献研究显示,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21%[1],有资料表明,发生摔倒的成人中以脑卒中偏瘫患者比例最高,在回归社区生活的脑卒中患者中跌倒发生比例为37.5%—73%,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2—3]。但目前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主要以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下肢分离运动为主的神经生理疗法为主,对于慢性  相似文献   
63.
<正>目的:研究急性期与慢性期电针对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海马CA1区脑组织形态学及神经元NT-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阻断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选取人中及内关穴进行急性期及慢性期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64.
背景:有研究表明日间医院的康复服务与综合医院康复门诊比较,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两者间有关脑卒中患者慢性期肢体功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却少有报道。 目的:比较日本老年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分别在综合医院康复门诊和日间医院康复期间的肢体功能差异,分析影响功能差异的相关因素,以便改进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方案。 方法:分别对医院门诊和日间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19例(年龄60~75岁)实施为期1年的调查分析,比较两组入选时和1年后的肢体功能指标的差异,包括健侧和偏瘫侧的股四头肌肌力、患侧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的关节活动度和10 m步行时间。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肢体功能指标变化的显著因素。 结果与结论:医院门诊组患者肢体健侧和偏瘫侧股四头肌肌力在入选时和1年后均大于日间医院组(P < 0.05),而两组的10 m步行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医院门诊组在入选时患者患侧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均小于日间医院组(P < 0.05),而1年后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选时健侧和偏瘫侧股四头肌肌力、患侧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是其各自功能指标变化的显著影响因素,而偏瘫侧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屈的关节活动度越受限的患者,训练的效果越好。因此,日间医院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肌力增强或维持训练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非人灵长类脑梗死慢性期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成年恒河猴10 只,血管内介入栓塞动物利手对侧大脑中动脉。依栓塞节段不同,分为M1 段栓塞组(n=3)、上干栓塞组(n=5)和下干栓塞组(n=2)。通过标准神经量表和小槽食丸取回任务评定运动功能。结果M1 段栓塞组均在急性期死亡。上干栓塞组均存活,MRI 可见梗死灶,急性期一侧肢体瘫痪,其中4 只功能障碍在慢性期持续存在,另外1 只运动功能恢复。下干栓塞组急性期一侧肢体瘫痪,运动缺陷恢复迅速且完全。结论大脑中动脉上干栓塞动物模型存活率高,慢性期存在运动功能障碍,适合于慢性期研究。  相似文献   
66.
本文用纸捻收集35例根尖周炎的根管渗液,用放射免疫法测前列腺素E2含量。结果显示,根管渗液中前列腺素E2水平随根尖周炎的严重程度而显著增加(P<0.01);急性期最高,慢性期次之,恢复期最低。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脑卒中亚亚急性期治疗组和慢性期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2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亚急性期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说明CIMT对亚急性期组的上肢运动障碍治疗效果更好。结论在脑卒中亚亚急性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比慢性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HIV-1慢性感染者CD8+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stem memoryT cell,Tscm)免疫活化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活化对CD8+T细胞功能耗竭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未经治疗的HIV-1慢性期感染者和41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健康对照者和HIV-1感染者CD8+Tscm的比例、CD8+Tscm的免疫活化水平、CD8+T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CD160、PD-1、TIGIT、TIM-3和LAG-3)表达水平及CD8+T细胞功能(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的能力);分析CD8+Tscm的免疫活化水平与CD8+T细胞抑制性分子表达及CD8+T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HIV-1慢性期感染者CD8+ Tscm的比例显著下降,CD8+ Tscm免疫活化水平(CD38+HLA-DR+CD8+ Tscm比例)显著升高.HIV-1慢性期感染者CD8+ Tscm免疫活化水平与CD8+T细胞分泌IL-2和TNF-α水平呈负相关.HIV-1慢性感染引起CD8+T细胞抑制性分子(CD160、PD-1、TIGIT和LAG-3)上调,但活化的CD8+Tscm仅与CD8+T细胞抑制性分子TIGI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CD8+T细胞抑制性分子TIGIT表达水平与CD8+T细胞分泌IL-2和TNF-α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IV-1慢性感染引起CD8+Tscm的异常免疫活化,活化的CD8+ Tscm通过上调CD8+T细胞抑制性分子TIGIT抑制CD8+T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早期(3个月时)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确诊CML的患者12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7分为尼洛替尼组(18例)和伊马替尼组(111例).两组患者服药3个月后门诊复查骨髓形态学、BCR-ABL融合基因国际标准值(BCR-ABLIS),比较两组患者的BCR-ABLIS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主要指标为BCR-ABLIS≤10%的达标率、BCR-ABLIS≤0.0032%的比例)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血液学毒性;Q-T间期延长,以及肝功能损害、骨骼肌肉疼痛、水肿、皮疹、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尼洛替尼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达到BCR-ABLIS≤10%、BCR-ABLIS≤0.0032%的比例均高于伊马替尼组(94.44%vs 69.37%;55.55%vs 2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洛替尼治疗CML的早期分子学反应达标率以及患者分子学反应的深度均高于伊马替尼组,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0.
1957年Anderson引入了"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概念,将"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囊括其中,认为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纤维化、多种炎性细胞尤其以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良性疾病[1]。PCM若在急性或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