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观察中医对症配乐结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该疗法应用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意义,为临床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寻求新的康复方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临床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言语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对症配乐疗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接受《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ABC 法)评定其语言功能,并采用失语商(AQ值)作为观测指标。结果:治疗组语言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BC)汉语失语检查法各亚项(信息量,流利性,复述,词命名,颜色命名,反应命名,是否,听辨认,执行指令)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A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Q值水平都有显著增长,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对症配乐结合言语训练和单纯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中医对症配乐结合言语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言语训练。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1])。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表明,约3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构音障碍~([2])。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在治疗本病上的确有显著优势,但对于选穴处方多种多样,缺乏有效的针刺方法和不同针刺疗效间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斜坡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步行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3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实验组加用斜坡下减重步行训练,对照组加用平地下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使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E、BBS和TGA评分提高(t2.491,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2.195,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步态,斜坡下减重步行训练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呼吸训练联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方法加门德尔松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呼吸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临床疗效评估2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强化呼吸训练联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首次发病后第4—12周的偏瘫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步态训练组)和治疗组(肌内效贴布组)。对照组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58.3±8.9)岁;身高(164.32±8.97)cm。治疗组19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60.3±7.9)岁;身高(161.44±11.60)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利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方法。以上平衡训练两组均进行30min/d,6d/周,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评定平衡与步行功能。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MF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TUGT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的BBS、TUGT和MFRT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后约1/3的患者会出现失语症状[1]。其中运动性失语是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带来了一定影响。运动性(broca)失语最常见的症状为口语表达障碍,呈现出非流利型口语,表现为语量少、找词困难、说话费力等,患者表达时语法结构仅限于实质词,呈电报式语言,严重时表现为无言状态。其他还表现在命名、复述、阅读和书写的障碍[2]。该类型的失语症能主动配合治疗师进行训练,临床治疗意义相对较大。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头穴透刺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40例):常规治疗+头穴透刺;镜像疗法组(40例):常规治疗+镜像疗法;联合疗法组(40例):常规治疗+镜像疗法+头穴透刺。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踝背伸角度测量、下肢Fugl-Meyer、Berg平衡量表、Barthel指数、步态评估量表评定,比较三组对患者踝背伸、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改善。结果:①组内比较:治疗后三组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②组间比较:治疗前,三组的各项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头穴透刺组(P0.05),联合疗法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头穴透刺组(P0.01)与镜像疗法组(P0.01)。结论:头穴透刺与镜像疗法均可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镜像疗法联合头穴透刺对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每组各25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常规作业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等治疗;镜像疗法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在镜像疗法组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Wolf运动功能测试、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状况。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且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优于镜像疗法组和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疗法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物理治疗等常规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odified House-Brackmann量表(MHBN)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估面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HBN分级、FDIp评分和FD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MHBN分级、FDIp和FDI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