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1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532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41篇
  2篇
中国医学   112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借自然界"川""海"之象进一步阐释"六经"之经与腑的双重含义,以及"肠胃为海"在气血化生、津液输布、糟粕传化、扶正培本方面的内涵.指出"六经"与"肠胃"在生理上彼此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现代肠道研究中,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体现了肠胃为"气血生化之海""津液输布之海""糟粕传化之海".肠道菌群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并参与调节机体免疫,体现了肠胃为"扶正培本之海".肠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轴的双向调控,如同六经与肠胃之间的海川循环,彼此依存、生生不息.通过探析"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在肠道各功能网络中的内涵,揭示象思维在中西医整合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挖掘经典及科研创新开辟思路.  相似文献   
92.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续断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检索续断有效成分,设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oral drug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指数(drug like index, DL)≥0.18作为筛选标准,并获得续断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基因靶点。在TTD、OMIM、GeneCards、DrugBank、PharmGkb等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取骨折的相关基因靶点。将续断作用靶点与骨折相关基因靶点进行匹配,获取交集得到主要靶点基因。通过EVenn将结果可视化。通过DAVID、STRING数据库等对主要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及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不同算法获得主要靶点基因中的关键基因。最后通过Pymol、Autoduck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计算最低结合能、结合位点以及确定定活性口袋。结果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续断有效成分8个,作用靶点63个,删除重复靶点,最终得到作用靶点53个。通过TTD、OMIM、GeneCards、DrugBank、PharmGkb等数据库查询骨折相关作用靶点,得到5 115个相关靶点。通过匹配以及交集分析,获得续断促进骨折愈合的34个作用基因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得到续断治疗骨折的作用基因靶点参与的生物学过程76个、细胞成分20个、分子功能20个。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续断治疗骨折的蛋白互作网络,共纳入34个基因,79个连接。平均degree参数为4.65。导入Cytoscape软件,通过计算degree以及betweenness,获取续断治疗骨折的关键基因为PTGS2、HSP90AA1、MAPK14。采用对子对接分析发现续断中生物利用度最优的有效成分(E,E)-3,5-Di-O-caffeoylquinic acid、Gentisin、Sylvestroside Ⅲ_qt与关键基因PTGS2、HSP90AA1、MAPK14最低结合能均小于0,并得到结合位点。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阐明续断促进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潜在靶点,预测了其发挥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以及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93.
刘博文  戴静  刘晓凤  闫博文  邓妍  刘涛 《中草药》2021,52(6):1634-164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设计空间法对乳腺康提取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方法借助网络药理学对乳腺康潜在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与酪氨酸激酶进行分子对接,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确定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运用设计空间进行乳腺康提取工艺研究。结果筛选出乳腺康中甘草查尔酮A、川陈皮素、蒲公英甾醇等核心成分与酪氨酸激酶的亲和力与临床推荐用药相似;设计空间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浸泡时间为30 min、溶媒量为12倍、提取时间为45~75 min、乙醇体积分数为65%~80%、提取2~3次。结论实验所得到的工艺合理可行,验证实验与理论值预测值接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乳腺康提取工艺,稳定可靠,为其进一步的工艺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4.
杨超君  王跃武  周开珩 《中草药》2021,52(8):2343-2350
目的探究川陈皮素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川陈皮素(10 mg/kg)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活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考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考察各组大鼠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Ⅱ,LC3-Ⅱ)、自噬相关基因-7 (autophagy-related gene-7,ATG-7)、p62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采用H2O2诱导大鼠肝细胞BRL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川陈皮素(10μmol/L)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考察各组细胞Beclinl、LC3-Ⅱ、ATG-7、p62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采用MitoTracker染色和免疫荧光法考察各组细胞自噬蛋白与线粒体的共定位情况;考察自噬抑制剂和诱导剂对川陈皮素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病变,肝细胞线粒体数目增加,结构错乱,受损的线粒体被吞噬,肝组织中LC3-Ⅱ、Beclin1、ATG-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6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川陈皮素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线粒体形态变化得到明显改善,肝组织中LC3-Ⅱ、Beclinl、ATG-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6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氧化损伤细胞模型中BRL细胞LC3-Ⅱ、Beclin1、ATG-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6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eclin1和MitoTracker的共定位数目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川陈皮素组BRL细胞中LC3-Ⅱ、Beclin1、ATG-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6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eclin1和MitoTracker的共定位数目减少;自噬抑制剂3-MA (1、5 mmol/L)显著增强川陈皮素对BRL细胞的保护作用(P0.05),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显著抑制川陈皮素对BRL细胞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的下调作用(P0.05)。结论川陈皮素对HIRI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95.
徐男  王平  王淑玲  时海燕 《中草药》2021,52(24):7455-7463
目的 基于特征图谱相关性和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转移率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Banxia Baizhu Tianma Decoction,BBTD)颗粒剂的生产环节,明确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AcclaimTM RSLC Lot Validation-120 C18色谱柱(100 mm×2.1 mm,2.2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0℃。以BBTD基准样品为参比,建立3批中试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分析Q-Marker在各生产环节的损失,评价生产工艺的合理性。结果 与BBTD基准样品相比,提取液、浓缩液、干膏粉、颗粒剂中均存在对应特征峰,以10种指标性成分及其总量表征的3批BBTD中试样品关键质量属性与其基准样品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基于特征图谱和Q-Marker在各环节之间的量值传递,为经典名方BBTD制备工艺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镉含量及其在川麦冬中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盆栽实验,综合评价不同钝化材料对土壤镉的钝化以及对川麦冬Cd含量降解的影响。方法 以一年生川麦冬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壤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钝化材料汉白玉(Ar)、秸秆生物炭(Br)、粉煤灰(Fh)、菌渣(Me)、硅藻土(Dm)对土壤总Cd、有效Cd和川麦冬各部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 2种Cd污染程度土壤,不同钝化材料处理下均能提高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土壤pH值成正相关;土壤总Cd含量和土壤有效Cd、麦冬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较对照均极显著降低。综合各项指标发现,Ar对重金属Cd的钝化效果最佳,Br和Fh效果其次。结论 结合盆栽实验结果来看,Ar、Br、Fh、Me和Dm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总Cd含量、有效Cd含量和麦冬各部Cd含量,还能促进麦冬的稳收增产;综合分析,Ar、Fh和Br对重金属Cd钝化效果最好,可作为涪城麦冬种植区土壤钝化修复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川参胶囊(川芎、人参、红花等)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细叶远志皂苷、阿魏酸、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的含量。方法该药物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Int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1.0 g/L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03、321 nm。结果各成分在各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96.00%~100.00%,RSD小于2%。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专属性强,稳定可靠,可用于复方川参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8.
赖杏荣  顾成娟  王涵  赵锡艳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283-1285
胃热证常见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口腔炎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仝小林院士临床常以石膏、知母、川黄连三药合用以直折胃热,石膏配知母清热而不伤阴液,黄连尤善清中焦之郁热,方中石膏常用剂量为15~30 g,知母为15~45 g,川黄连为9~30 g,若胃热伤阴,可加人参益气生津,津液伤甚者,可加石斛、麦冬、玉竹、沙参.临床应用中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相似文献   
99.
济川煎出自《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43条,涉及中医典籍26部,系统地梳理了济川煎的历史源流、主治病证、组成及方义衍变、剂量、炮制、煎服方法等,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古代文献证据支持。归纳分析发现济川煎历代主治病证有所扩展,除原方记载的虚秘、产后便秘、气瘕之外,此方还可用于燥结、血瘕、阴结、小儿大便闭结、目病及肺(肠)。其方证的适应人群从成人、产妇扩展到了小儿,病证范围也从内科、妇产科延展到了儿科、五官科等。虽然历代医家记载了济川煎加减方,但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的配伍组成、相对恒定,煎服法也多沿用了水煎,食前服;同时,清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方义论述,但鲜有争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针对动物致伤中III类伤口的高感染率,探讨如何减少感染、促进愈合。方法对我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动物致伤的川类伤口随机采用康复新液和莫匹罗星稀释液治疗,并分别采用开放引流及缝合治疗,按拆线日期进行伤口愈合评估,即伤口感染情况的对比研究。结果应用莫匹罗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缝合与不缝合与用药相关,同种外用药物伤口的感染率无差异。结论莫匹罗星在动物致伤的III类伤口愈合中有促进作用,能减少感染,疗效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