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治疗青春期功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春期功血以无排卵型多见,相当于中医的崩漏.崩漏病名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诸病源候论·漏下候>认为,崩中之病是因"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所致.李东垣阐发<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在<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中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相似文献   

2.
1 病因病机肠道的功能是受纳水谷,分清化浊,吸收精微,化生气血,排泄废物.肠道气机由上而下为顺.肠痈的发病是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恣食生冷);或劳倦过度;或暴急奔走、跌扑损伤;或暴怒忧思;或寒温不适;或胎前产后(胎热内生、瘀血不尽);或肠道寄生蛔虫等种种因素,均能导致气滞血瘀,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  相似文献   

3.
腑以通为用,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辛能散、能行,散行则可通,故不通之病当以辛治之.气血津液只有通达,才能发挥其濡养之用,五脏六腑只有得到濡养才能柔润,故又言辛能润.辛散通便包括"宣肺通便法"和"利肠通便法".  相似文献   

4.
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着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现有的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五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为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所采用的认识病机的方法。中医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认识从健康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而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嘉湘教授认为,肺癌之为病,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六淫之邪乘虚袭肺,邪滞胸中,肺气膹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聚津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辨证强调:治病求本,扶助正气;扶正培本,辨证为先;扶正治癌,阴阳为纲;扶正培本,重视脾胃;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川海理论”,丰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机理论及临床治疗方法,以期指导临床。[方法]运用取类比象和整体观念,结合卢秉久教授四十载临床经验,阐述“川海理论”的内涵、“川海理论”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病机的联系以及在辨治中的应用。[结果]“川海理论”的内涵可概括为“六经为川,终日乾乾,以通为用;肠胃为海,众川所归,泽利万物”;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饮食水谷的运化,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和输布,以及“湿”“痰”“浊”“瘀”等病邪的化生与传变等生理病理活动,其病理表现包括“气机不利,生痰聚湿化浊”“滞浊成瘀,成积伤脏损脉”“肾阳亏虚,无以温煦气化”三个方面;基于此,提出以“澄源”“洁流”“复旧”三法管理及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具体包括饮食与运动管理、利湿通阳、通腑泄浊、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及温肾助阳等中医治法。经典验案中,面对“湿”“痰”“浊”“瘀”等诸邪皆备的患者,基于“川海理论”如法施治,收效显著。[结论]“川海理论”内涵丰富,是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医病机理论及治法的创新,值得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范畴,病发于心,但与脏腑亏损,气血阴阳失调有关。沈舒文教授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病机为本虚标实,心气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从而导致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气滞、痰浊、血瘀内生为患。治疗当补虚疗脏损与祛邪通心脉相兼顾,在标本虚实的动态变化中重建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  相似文献   

8.
《内经》在论述痿证的治法时 ,提到一个著名的观点 :治痿独取阳明 ,这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笔者通过反复温习经文 ,并结合实际体会 ,有些许心得 ,简述于次 ,以就正于同道。1 “阳明”不局限指足阳明胃 ,还包括中焦脾乃至大小肠  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阳明健则化源充足 ,气血津液旺盛 ,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 ,如此则肢体强健 ,关节滑利 ,运动自如。脾与胃同居中焦 ,互为表里 ,生理病理都密不可分 ;小肠、大肠有受盛、腐熟、传化水谷之职 ,共同完成化生气血、营养周身…  相似文献   

9.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0.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气血是构成人类生命的主要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九针论》曰"人之所以成生考血脉也",人仍气血构成.《寿世宝元》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夫气有一息之不行".说明了气血的生理关系,因此"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灵枢、阴阳清浊论》曰"人之气血,苟能如一,则天下为一矣".阐述了病理上的气血因果关系,古人对血证治气,气证治血,论述比较详尽.  相似文献   

12.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13.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用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将人体"天地"嬗变为肺、脾,"天地合气"嬗变为"肺脾合化"。通过梳理《内经》气血生成的理论,认识"肺脾合化"在人体气血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丰富中医气血理论内涵,指导中医气血辨证,拓宽相关疾病的治疗思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祖国医学认为 :大小肠为“传化之腑” ,其功能为“泄而不藏”以通为用 ,“以泄塞上逆”为病。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均能引起腑气不通 ,阴阳关格 ,或津液燥竭 ,糟粕痞结 ,使肠道阻塞 ,大便秘结 ,不通致病。本文将该病的体会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18例中 ,男 16例 ,女 2例。年龄 2 0~ 6 5岁。其中 ,粘连性肠梗阻 16例 ,肠扭转 2例。1 2 治疗方法1 2 1 基础疗法 :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1 2 2 大承气汤中药灌注 ,取其“急下存阳”之意。1 3 治疗效果18例中 …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谈肝癌辨治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的病因病机与肝主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①脾胃运化失司,导致正气亏虚,外邪入侵。②气血津液输布失调,痰、瘀、湿、毒聚集于肝,癌瘤内生。③情志不舒,助病情发展。所以笔者认为肝癌的辨治以健脾扶正为本,以化痰祛瘀、利湿解毒为要,以调畅情志为辅。  相似文献   

16.
《素问·咳论》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高度概括了咳嗽的病因病机.系统梳理了历代医家关于"聚于胃,关于肺"的认识与实践经验,从解剖、经络、五行、气机、津液、气血等方面阐述该理论基础.解剖相邻:肺胃位于膈肌的上下位置,两者仅一膈相邻.经络相通:脾胃经相表里,肺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与脾同属太阴经,胃与大肠同属阳明经,同名经络经气相通,相互为用.五行相生:肺属金,脾胃属土,母子相生.气机相协:肺主肃降,胃作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降,以降为和,胃亦喜降,肺胃同降.津液相承:肺的宣降和脾胃的运化正常,才能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气血相生:肺主气司呼吸,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概述了应用此理论指导肺系疾病和胃系疾病治疗的现状.无论是肺系病从胃论治,还是胃系病从肺论治,都离不开肺胃,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参考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17.
"肾者,胃之关"源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意指二者在水液代谢中的联系,肾为至阴之脏,主水,水从胃入,而从肾出,故为肾关.本人在临床上体会到:肾为胃官,两者相互联系.肾为水火之脏,职司封藏,内守真阴真阳,亦畏燥热;而胃为纳谷之官,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润恶燥,故有"先天之阴阳藏于肾,后天之阴阳本于胃"之说,两者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肾胃相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肾治胃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上诸多胃病如胃痛、痞满、呕吐等,其病虽在胃,其本在肾,当从肾论治,通过调肾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治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脾为之卫"理论认为,脾胃助生卫气,卫气御外防护,形成人体屏障,即脾行卫之功。脾不足是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感受风寒湿邪是外因,痰、瘀既是直接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由于卫气的生成需经过饮入胃-胃腐熟-脾运化-小肠泌别-大肠传化五个步骤,故大肠功能完整亦是脾行使卫外防御机能的基础。西医研究证实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肠道黏膜免疫部位在肠,功能属脾,与中医"脾为之卫"理论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9.
胃肾相关理论价值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但在脏腑关系中,就先后天关系而论,常言脾肾而少及胃肾,何也?盖因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故详论脾肾而少及胃肾.但胃作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可见胃在人体脏腑及后天调养中的重要地位.现对胃肾相关理论及其运用价值的认识,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20.
勾划了表达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生化座标系,此座标系表达了伤寒六经实质,显示六经系统是以经络脏腑功能为主导因素,以营卫气血精为基本资源的生命活动的纵向展开。生命活动的纵向展开有阴阳二象。六经则侧重于体现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