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8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931篇
内科学   2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850篇
预防医学   243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07篇
  6篇
中国医学   383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48例,2组均按脑梗死常规治疗护理,康复组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采用吞咽能力分级标准,洼田饮水试验法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康复组吞咽功能康复总有效率为8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50%,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康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和肢体功能障碍,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运用表面肌电图(s EMG)分析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卒中后吞咽正常患者、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各15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测定两组患者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健患两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比分析二者间的异同。结果: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同组舌骨上肌群健患两侧波形平均值、峰值、波形面积之间相比较,对照组健患两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试验组健侧以上指标数值均明显大于患侧(P0.05)。上述指标组间相互比较,试验组健侧略大于对照组健侧,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侧,有明显差异性(P0.05)。单个吞咽波两组组间吞咽时限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0s内吞咽次数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发现,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健患两侧AEMG、峰值、IEMG值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正常患者健患两侧不存在;且两人群中吞咽时间、吞咽次数及患侧单侧AEMG、峰值、IEMG值亦同样有差异,这对运用表面肌电图诊断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3.
鲍杨东 《安徽医药》2015,(8):1567-1568
目的:观察颅脑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采用针刺和吞咽康复训练,另外给予治疗组患者颅脑穴位按摩。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记录治疗前后的试验得分,并评定治疗后疗效;采用 VFSS 吞咽困难评价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困难分级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饮水试验得分显著降低(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颅脑穴位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4.
胃食管反流病折磨着很多人,对于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来说,穿紧身裤等会增加腹腔压力,加重反流。此外,要避免发作胃食管反流病,还要避免饱餐、高脂肪、高糖饮食,避免诱导反流的食物,如过多的咖啡、巧克力、酒、薄荷;还要避免吸烟、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餐后两三个小时内不要躺下。还要避免长期处于神经高度紧张、抑郁、焦虑状态,否则也容易出现反流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护理在改善老年人吞咽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2位居家老人进行吞咽功能筛查与评估,对存在吞咽障碍者进行吞咽护理管理和康复功能训练,6个月后评估口腔卫生、误吸风险、吞咽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37例老人存在吞咽障碍,6个月后死亡6例,共纳入31例。干预后吞咽障碍显著改善(P0.05);干预前后口腔卫生状况、误吸风险等级、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查和评估居家老人的吞咽功能,采取有效居家康复护理,从口腔卫生到摄食训练指导,将预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有助于降低误吸的发生率,促进吞咽功能,提高老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坐位静息状态下舌肌对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舌力介导器的压力,以初步探索舌力介导器作为一种支抗方式的效用范围. 方法:纳入19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男4名,女15名,年龄23~33岁) ,分别个体化制作舌力介导器,矢状向测量选取正中线上对应于第二前磨牙远中、第一磨牙远中和第二磨牙远中3个部位,垂直向测量以舌位记录为参考零点,分别测量-3 mm、0 mm和3 mm这3个高度对应于第一磨牙远中处的压力. 所用传感器型号为美国Honeywell公司生产的FSS1500NS,压力校验仪、监测仪以及分析软件由厦门福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 志愿者取坐位,测量舌体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时的静息压力. 使用Friedman test对矢状向及垂直向各组数据进行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垂直向上,随着舌力介导器高度增加,压力逐渐增大(P<0. 001),-3 mm、0 mm和3 mm高度的压力均值分别为105. 83 Pa、167. 75 Pa和254. 25 Pa. 在矢状向上,压力由近中至远中逐渐减小(P<0. 001),其均值分别为177. 64 Pa、126. 72 Pa和109. 37 Pa. 结论:舌肌在静息状态下对舌力介导器的压力随基托高度增加而增大,并且由近中至远中逐渐减小,但在实际应用时应综合考虑效果和舒适度,不宜过高和偏远中.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早期吞咽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营养状况、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帕金森病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吞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营养状况变化。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5%)明显优于对照组(65.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吞咽功能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血管阻力指数(R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Vm、Vs及R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血清总蛋白(T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电针联合早期吞咽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可见该联合疗法值得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Pro Quest、Psyc ARTICLES、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7月30日。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和合并数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计5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性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吞咽训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并不能缩短咽传递时间(P>0.05);在安全性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生活质量(P<0.01)。 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并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且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缩短咽传递时间。  相似文献   
79.
目的 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的特点,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采集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的VFSS影像资料,每例受检者按要求1次性吞咽浓流质5ml,每例完成2次吞咽。分析的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舌骨运动时间(HMT),食道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OT),喉关闭时间(LCT);同时采用8分制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患者误吸严重程度,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的OTT[(3.091±1.803)s]、HMT[(1.498±0.550)s]、LCT[(0.651±0.186)s]与健康组比较,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RT与误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40,P=0.032)。 结论 脑干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涉及口腔期及咽期。OTT、HMT、LCT等参数可用于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SRT可用于预测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0.
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且病变局限于单侧大脑或脑干的9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部位分为3组,其中单侧脑干病变29例(纳入单侧脑干组),左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37例(纳入左侧半球组),右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26例(纳入右侧半球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记录并对比各组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残留、渗漏、误吸、咳嗽反射及环咽肌开放等指标结果。 结果 3组患者在口腔运送(χ2=0.712,P=0.918)、吞咽启动(χ2=1.564,P=0.458)、渗漏(χ2=5.615,P=0.060)、咳嗽反射(χ2=5.882,P=0.053)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会厌谷、梨状窦残留(χ2=6.508,P=0.011)和误吸(χ2=7.803,P=0.005)方面与左侧半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环咽肌开放方面与左侧半球组及右侧半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9.555和24.630,均P<0.05)。 结论 单侧脑干较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更容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残留、误吸及环咽肌开放异常等方面,两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特点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