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图(s EMG)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了本研究。采用Myo Trac Infiniti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测试,记录受试者吞咽5ml糊状食物时颏下肌群的s EMG信号,分析指标为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分别研究了测试内信度、测试者间信度和重测信度。结果:测试内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7、0.86、0.92;测试者间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ICC值分别为0.89、0.84、0.93;重测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相对信度ICC值分别为0.91、0.97、0.98;绝对信度三个指标的测量标准误(SEM)分别为0.06、1.30、2.93,SEM%分别为4.07%、5.22%、4.07%,最小真正改变量(MDC)分别为0.17、3.60、8.12,MDC%分别为12.40%、14.50%、11.29%;Bland-Altman图形分析显示无系统性误差。结论:s EMG用于吞咽功能评估具有良好的信度,在临床应用中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表面肌电图是神经肌肉系统进行随意性和非随意性收缩性活动时的生物电变化经表面电极引导、放大、显示和记录所获得的一组电压时间序列信号。本文针对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二便失禁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又称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DEMG),是从皮肤表面通过电极引导、放大、显示和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其最大的特点是非损伤性、多靶点检测以及信号特征变化与内在生理、病理改变的一致性。采用sEMG技术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肌肉神经功能状态、指导康复治疗以及康复疗效评估等,已经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一  相似文献   

4.
5.
6.
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等,其中脑卒中是引起吞咽障碍的常见的疾病之一。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一种简单、无放射性、无创性的方法,可用来监测吞咽过程中的肌肉活动模式,有利于吞咽障碍患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本文就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指导sEMG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表面肌电(sEMG)图是采用皮肤(表面)电极放置在目标肌肉表面,通过对单块或一组、多组肌肉集合性肌电活动的同时记录,采集肌肉活动/动作(等张、等长、等速)时的肌电信号对神经肌肉功能作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推测神经肌肉的病变特性,主要适用于康复医学功能及疗效的评价与治疗和体育运动中疲劳相关的肌肉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吞咽与摄食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基础训练、摄食-吞咽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治疗3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吞咽功能,降低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吞咽治疗仪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吞咽治疗仪组、高压氧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及摄食训练,并根据病情使用脱水、改善脑循环等药物;吞咽治疗仪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eSWALLOW吞咽治疗仪;高压氧组在对照组基础采用大型空气加压舱进行高压氧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eSWALLOW吞咽治疗仪和高压氧联合治疗,采用X线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进行评价.结果 各组治疗后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3组.结论 eSWALLOW吞咽治疗仪联合高压氧可有效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中文期刊,MEDLINE、EMBASE等英文期刊,利用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收集文献进行筛选。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8篇文献纳入研究。综合效应量:协同收缩率(CR)WMD=17.31,95%CI 5.78—28.84,P<0.01;力矩WMD=-10.95,95%CI -13.40—-8.51,P<0.00001。 结论:表面肌电图客观定量评价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指导其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s EMG)信号变化特征,为桥式运动的临床应用提供电生理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例健康同龄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竖脊肌与多裂肌s EMG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配对比较,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值(M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竖脊肌患侧AEMG值大于健侧、患侧MF值均小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多裂肌AEMG值、MF值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桥式运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训练的一种方法,但须注意训练时双侧竖脊肌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将33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每次4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和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各20min,共40min/次,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其余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在患侧肘关节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记录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图,计算肘关节屈伸力矩及相应的协同收缩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肘屈曲、伸展力矩均较治疗前提高,肱二、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患肘伸展力矩提高的幅度更大,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降低的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能更好地增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伸肘力量、改善肘关节屈伸运动的协调性.sEMG结合力矩测量能更全面评估偏瘫肢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偏瘫患者竖脊肌、腹直肌在屈伸动作中肌电生理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发病2个月内的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10例,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8例,正常人组7例,采用DNI-200P型肌电仪,Ag-Agcl表面电极。收集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直肌在放松坐位、前倾坐位、后伸坐位的肌电信号。结果:前倾/静息时正常人竖脊肌活动曲线有明显的峰值,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无论是健侧或患侧,曲线较缓和,峰值不明显。后倾/静息时正常人组腹直肌曲线的波峰出现,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曲线平坦,峰值出现不明显。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竖脊肌与腹直肌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双侧竖脊肌前倾功能减退,双侧腹直肌后伸功能减退.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肌群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sEMG信号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7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A组9例均为BrunnstromⅣ期的患者,B组8例均为BrunnstromⅤ期的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背屈最大自主收缩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和健侧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收缩的肌电信号,并对两组的积分肌电值、协同收缩率等观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患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患侧协同收缩率则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两组的患侧腓肠肌、健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以及健侧的协同收缩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的患侧与健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患侧与健侧协同收缩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或P〈0.05),而两组患侧与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恢复后期的偏瘫患者踝背屈主动肌的收缩功能及对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恢复前期的偏瘫患者。sEMG作为一种简便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留置胃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入院后都进行VFSS,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后进行治疗性进食,每周5d,共3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WST),渗漏-误吸分级(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IOS),并比较2组患者拔管率、患者出院后咳嗽咳痰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ST、PAS、FIOS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对照组WST、PAS分级情况改善(P<0.01,0.05),FIOS等级无明显变化;观察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3项评估指标、拔管率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出院1个月后咳嗽咳痰情况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在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指部接受徒手感觉刺激前后,手指屈、伸肌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徒手对患侧各指甲床和末节两侧依次实施感觉刺激,至患侧手指主动伸展。刺激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侧拇短屈肌、指浅屈肌、指伸肌张力;采集双侧拇短屈肌、指浅屈肌、指伸肌sEMG信号,计算均方根值(RMS)。结果刺激后,所有被测肌群MAS等级均明显降低(|Z|>2.699,P<0.01);患侧指伸肌RMS增加(t=-2.069,P<0.05)。患侧拇短屈肌和指伸肌RMS刺激前、后均小于健侧(t>2.450,P<0.05)。结论指部徒手感觉刺激能即时缓解脑卒中患者屈指肌痉挛,可能与促进伸指肌肌力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结合等速测试仪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FES组及安慰刺激组(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及康复治疗.F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刺激组给予无电流输出的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