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53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光扫描在面部畸形三维重建及测量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林  许天民  张益  高涛  王勇  查红彬  冯洁 《口腔医学》2005,25(6):345-347
目的开发建立一套面部三维结构重建、测量及诊断分析系统。方法应用系统建立标准石膏立方体试件以及石膏头像三维计算机模型并进行定点、测量,测量值与标准值比较获得系统建模误差以及定点误差范围;2例面部畸形患者进行了面部三维扫描建模,应用系统对患者面部计算机模型进行了定点、线距、角度测量以及初步对称性分析。结果三维计算机模型的建模误差在0.2 mm以内,定点误差在0.5 mm以内。应用本系统可以完成三维计算机模型的定点、线距、角度测量及对称性分析工作,基本能够达到临床要求。结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颌面部畸形患者面部软组织三维结构重建和非接触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便、精确、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骀患者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颅面特征,及两种骀位头影测量的差异。方法将39名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男21,女18,年龄7.1~12.4岁)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17项头影测量项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并相互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习惯性(牙合)位时仅MP/SN,MP/FH,MP/PP和U1/SN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B,U1/SN,ANS-Me,ANS-Me/N-Me,SL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A,U1/SN,L1/MP,ANS-Me/N-Me,SE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牙反(牙合)患者习惯性袷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头影测量均可能在某些方面夸大或掩饰骨性错(牙合),应对两者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参考不受(牙合)位变化干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前牙探覆H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冶畸形,对于其形成机制,学者们看法不同,因而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各异,本文概进了深覆He的形成机制及矫正机理,比较了各种矫治方法及其疗效,并对临床测量研究He矫正疗效的手段进行了总结,为深覆He的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Begg及Edgewise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对3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其中19例Begg矫治器治疗、11例Edgewise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及追踪时的头影测量片进行扫描测量分析,用配对t检验和非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前牙均发生明显的舌向移动和伸长,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磨牙无明显近中移动,但其下颌磨牙及Begg矫治组的上下磨牙均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及伸长。治疗后追踪观察时,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前牙均发生唇向移位和伸长,上颌磨牙均发生近中移位和伸长,而下颌磨牙除Edgewise矫治组伸长外,其余均无明显变化。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在治疗结束时及追踪时的硬组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egg矫治器和Edgewise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三维点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全面评价Roland LPX-1200三维点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可靠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规则加工的仿牙齿样模具,使用Roland LPX 1200点激光扫描仪获得其数字化模型,通过比较不同起始位置的扫描结果,评价扫描仪的扫描可重复性;选择长,宽,高三维方向上65项测量项目,比较数字化模型测量与实物测量之间的差异,评价其扫描准确性。结果连续扫描以及改变扫描初始位置引起的扫描随机误差在0.02mm以内;数字化模型测量与实物测量之间的差值均数为0.0012±0.05mm,P〈0.05。结论扫描仪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能满足正畸临床对模型测量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并探讨磁力Twin—block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和矫治机制,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替牙列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磁力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分别于戴矫治器前1周内(T1)、戴Twin—block矫治器后4个月(T2)、矫治结束后1周内(T3)和矫治结束1年后(T4)对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行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图像重建;对Twin—block矫治前后39项头影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1例患者他期髁突矢状位和副矢状位以及大部分患者其他重建平面图像上均显示髁突后上部有生长改建的双轮廓影像;部分患者T2和T3期图像中出现髁突“分叉”的影像。头影测量显示,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Co-Gn增加(5.31±2.10)mm,B—vert.pl增加(3.23±1.39)mm,U1-SN减少(4.73±4.39)°,L1-MP增加(4.65±4.42)°,L6-vert.pl和L6-MP分别增加(4.85±1.18)mm和(2.69±1.48)mm。患者Ⅱ类骨面型改善。结论磁力Twin—block矫治过程中患者髁突后上部发生明显的骨生长改建;该矫治器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Ⅱ类错[牙合]患者有显著的矫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牙(牙合)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2例(女性7例,男性5例,平均14.3岁)Ⅱ类错袷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 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矫治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鼻唇角增大17.22°(P<0.01);上、下唇突距分别减少4.57 mm、3.72 mm(P<0.01);上、下切牙显著内收,突度分别减小4.73 mm、1.89mm(P<0.05).依靠口内支抗,矫治前后上颌支抗磨牙的移动仅为0.89 mm(P>0.05).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后简捷、准确转距并正轴的方法 ,可有效矫治Ⅱ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后牙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影响后牙关系复发的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拔牙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29例,其中男12例,女17例。根据ANB角进一步分为牙性Ⅱ类14例,骨性Ⅱ类15例。分别对其正畸治疗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 所有患者的Ⅱ类磨牙关系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仅有少量复发。牙性Ⅱ类患者治疗后下磨牙近中移动量(4·52±2·15) mm,大于上磨牙移动量(3·62±2·62)mm,而骨性Ⅱ类患者上下磨牙近中移动量相似,但ANB角由治疗前的(6·27± 1·08)°明显减小为(4·64±1·17)°。随访时两类错患者上下颌磨牙均近中移动,且上颌磨牙移动量大于下颌磨牙。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下颌骨水平向生长和上前牙不齐指数与磨牙关系复发有关。结论 Ⅱ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后磨牙关系较为稳定。牙性Ⅱ类错磨牙关系的解除有赖于上下颌磨牙相对移动调整,骨性Ⅱ类错则依靠上下颌骨间位置关系的改变。有利的下颌生长型和上颌前牙不齐程度等与磨牙关系的保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坐位静息状态下舌肌对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舌力介导器的压力,以初步探索舌力介导器作为一种支抗方式的效用范围. 方法:纳入19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男4名,女15名,年龄23~33岁) ,分别个体化制作舌力介导器,矢状向测量选取正中线上对应于第二前磨牙远中、第一磨牙远中和第二磨牙远中3个部位,垂直向测量以舌位记录为参考零点,分别测量-3 mm、0 mm和3 mm这3个高度对应于第一磨牙远中处的压力. 所用传感器型号为美国Honeywell公司生产的FSS1500NS,压力校验仪、监测仪以及分析软件由厦门福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 志愿者取坐位,测量舌体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时的静息压力. 使用Friedman test对矢状向及垂直向各组数据进行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垂直向上,随着舌力介导器高度增加,压力逐渐增大(P<0. 001),-3 mm、0 mm和3 mm高度的压力均值分别为105. 83 Pa、167. 75 Pa和254. 25 Pa. 在矢状向上,压力由近中至远中逐渐减小(P<0. 001),其均值分别为177. 64 Pa、126. 72 Pa和109. 37 Pa. 结论:舌肌在静息状态下对舌力介导器的压力随基托高度增加而增大,并且由近中至远中逐渐减小,但在实际应用时应综合考虑效果和舒适度,不宜过高和偏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