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5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6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8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70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33篇
  1篇
中国医学   15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较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6(IL-6)及丙二醛(MDA)水平是否存在差别,借以分析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是否参与AD的发病。方法分别抽取60例AD患者和60名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老年人的空腹静脉血,测定其血清HS-CRP、IL-6、MDA水平,并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AD患者血清HS-CRP、IL-6、MDA含量均较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老年人明显升高,差异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单味中药苦参对大鼠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卵蛋白为变应原致敏大鼠,制备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采用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法,将抗血清注射到正常动物皮内,建立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S)、模型组(NS)、苦参高剂量(2.8×103 g/L)组、苦参低剂量(1.4×103 g/L)组、脱敏组方(2.8×103 g/L)组及酮替酚(0.4g/L)组,分别灌胃给药,然后以卵蛋白及伊文思蓝染料进行抗原攻击,测量蓝斑直径,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量致敏部位染料的渗出量。以抗卵蛋白血清被动致敏的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观察对象,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苦参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给予高、低剂量的苦参均可抑制大鼠同种PCA,明显减少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高剂量苦参对致敏局部皮肤染料渗出和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低剂量苦参(F=370.254、56.326,q=10.737、5.569,P0.05);高剂量苦参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与酮替酚相似(q=2.820、1.313,P0.05),但次于脱敏组方(q=3.755、2.671,P0.05)。结论单味中药苦参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苦参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次于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03.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又称为DRESS综合征(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是一种由药物诱发的以急性广泛的皮损,伴发热,肝、肾、肺等多脏器受累,以及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2,4].由于发病急骤,病情重笃,易被误诊误治,临床常有致命危险[3,4].本文拟就我科收治的1例由抗癫痫药物所致伴有严重猩红热样皮疹和重型肝炎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苗药黑骨藤多糖部位HGT-5A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及探讨其可能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二硝基氯苯建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初次致敏当天开始ig给予HGT-5A,每天1次,连续10 d,第11天处死小鼠测定耳肿胀度,观察HGT-5A体内对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用[3 H]TdR掺入法检测HGT-5A及其多糖组分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用MTT法检测HGT-5A对脾淋巴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HGT-5A 50和100 mg.kg-1可以明显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小鼠耳肿胀,耳肿胀度由模型组的(8.9±2.2)mg分别降低至6.4±1.7和(7.1±1.5)mg;HGT-5A 50~500 mg.L-1体外应用可促进小鼠脾细胞自发增殖反应,但在HGT-5A 100 mg.L-1以上时可明显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P<0.05),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无明显影响;HGT-5A与脾细胞共培养24,48和72 h对脾细胞存活无明显影响。从HGT-5A分离获得的中性糖部位HP1,酸性糖部位HP2,从HP1中分离得到的多糖成分HP1-3,以及从HP2中分离得到的多糖成分HP2-3和HP2-4 0.5~50 mg.L-1可促进脾细胞自发增殖反应;HP2,HP1-3,HP1-4,HP2-2和HP2-4明显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T细胞增殖反应。结论 HGT-5A可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对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多糖成分HP1-3,HP1-4,HP2-2和HP2-4可能是黑骨藤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5.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汉族,68岁。家族无药品不良反应史,因“肾性骨病”入住我院,于2008年6月11日静脉滴注骨瓜提取物25mg×3qd(迪可安,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80116),患者30min后出现不良反应,主诉畏寒,腹痛,呼吸困难。查体,BP:170/90mmHg,HR:107次·分^-1,R:24次·分^-1,双上肢、胸腹部皮肤可见大面积红色皮疹,不高于皮面,压之褪色。立即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异丙嗪25mg静脉推注,并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20mL,口服氯苯那敏4mg,吸氧,1h后症状缓解,体征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6.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或黏膜发生的、具有剧痒的、一时性迅速出现和消退的局限性水肿性皮疹,部分病例可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全身症状[1],是抗原成分(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或服药后好转,但一些顽固性荨麻疹既找不出过敏原又没有不良反应小的控制药物,使患者非常痛苦.受其病因和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启示,我们试用微卡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7.
高歌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131-131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结核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避免误诊。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11例盆腔结核变态反应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盆腔结核变态反应疾病高发年龄为19~40岁.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B超,血沉,CA125,检查无特异性,故易误诊,8例依靠病理诊断,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或强阳性、结核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结论:女性盆腔结核变态反应疾病诊断极为困难,用多种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动态观察对比。可提高盆腔结核变态反应疾病的正确诊断率,腹腔镜下取活检是值得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1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3个月,因"发热4 d"于2019年5月8日入院治疗。患儿2019年5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1.5℃,不伴抽搐、腹泻,无皮疹、关节肿痛、咳嗽、喘息、鼻衄、呕血、黑便等症状,予口服布洛芬混悬剂4 mL,体温可降至正常,每日给药4~5次。5月5日患儿静脉滴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3 d,患儿发热间隔时间较前延长,但因仍有发热入院治疗。患儿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和不良反应史。入院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婴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学监护要点,以提高对治疗药物的管理水平。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婴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治疗,对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药学监护,促进患儿病情转归。结果:经过包括临床药师在内的诊疗团队共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提出用药建议,为患儿及家属提供药学监护和用药宣教,患儿好转出院,随访期间病情没有复发。结论:临床药师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治疗中可发挥药学专业优势进行药物精细化监护管理,提高疗效,以保障婴幼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B7/CD28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TLA4-Ig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以不同剂量的CTLA4-Ig进行静脉注射,通过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观察其对DNFB和FITC刺激的反应,并观察CTLA4-Ig的长期疗效,同时对治疗后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CTLA4-Ig有明显的治疗作用,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经治疗耳廓肿胀抑制率最高达69.7%,而且治疗的小鼠在激发后的14d用DNFB再刺激能产生无应答反应,但对FITC的再刺激表现为耳廓肿胀明显,过继转移CTLA4-Ig治疗小鼠的淋巴细胞能诱导受体鼠对DNFB的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论 应用B7/CD28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TLA4-Ig融合蛋白能有效地抑制接触性超敏反应,为临床治疗Ⅳ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湿疹等提供一种新的可能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