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91篇
  免费   3098篇
  国内免费   2965篇
耳鼻咽喉   379篇
儿科学   1096篇
妇产科学   487篇
基础医学   5118篇
口腔科学   622篇
临床医学   9989篇
内科学   7047篇
皮肤病学   891篇
神经病学   1467篇
特种医学   13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7篇
外科学   2629篇
综合类   18127篇
预防医学   3719篇
眼科学   454篇
药学   7579篇
  81篇
中国医学   5468篇
肿瘤学   1982篇
  2024年   398篇
  2023年   1469篇
  2022年   1352篇
  2021年   1618篇
  2020年   1498篇
  2019年   1691篇
  2018年   857篇
  2017年   1537篇
  2016年   1723篇
  2015年   1923篇
  2014年   2564篇
  2013年   2426篇
  2012年   3437篇
  2011年   3639篇
  2010年   3305篇
  2009年   3355篇
  2008年   3397篇
  2007年   3331篇
  2006年   3355篇
  2005年   3787篇
  2004年   2833篇
  2003年   2694篇
  2002年   2242篇
  2001年   2261篇
  2000年   1526篇
  1999年   1479篇
  1998年   1471篇
  1997年   1448篇
  1996年   1299篇
  1995年   1272篇
  1994年   976篇
  1993年   616篇
  1992年   475篇
  1991年   390篇
  1990年   347篇
  1989年   306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探索克罗米酚(CC)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内蒙古包钢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141例PCOS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口服CC诱导排卵(50mg/d,连续5d)治疗,然后在治疗前和CC治疗4周后采集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中IL-10、MMP-9和NO的水平。治疗后患者依据有无排卵分为排卵组和未排卵组,依据是否妊娠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比较CC治疗前后血清中各指标变化及各组间差异。结果 CC处理后,患者血清中NO和IL-10水平显著上升,而MMP-9水平显著下降,与处理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C使PCOS患者的排卵率达到53.2%,临床妊娠率达到20.6%。组间比较时,治疗前3个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排卵组的MMP-9水平显著低于未排卵组(P0.01),妊娠组的MMP-9水平显著低于未妊娠组(P0.01),IL-10和NO水平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CC诱导的排卵能增加NO和IL-10的水平,并降低MMP-9的水平,对有排卵和妊娠患者MMP-9水平影响更为显著,同时也提高了PCOS不孕妇女的排卵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微骨窗入路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骨瓣开颅组33例,微骨窗入路组2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术后肺炎发生率及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结果 2组患者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骨瓣开颅组术后肺炎的发生率高于微骨窗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3天血液中白细胞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术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骨瓣开颅组比较,微骨窗入路组患者术后第3天白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窗入路术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受手术的影响较小,术后发生肺炎的几率较传统骨瓣开颅术低。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究临床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体温情况、感染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7.34±1.32)×10^9/L低于对照组的(9.41±1.16)×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热、感染体征发生率分别为97.78%、86.67%,均高于对照组的82.22%、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感染消失时间分别为(7.19±1.39)、(3.88±0.89)d,均短于对照组的(9.81±1.88)、(10.76±1.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6为(4.27±0.95)μg/L低于对照组的(9.58±1.07)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GCS评分(8.19±1.59)分、APACHEⅡ评分(8.83±0.8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81±1.82)、(14.71±3.5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加快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退热速度,缩短感染时间,降低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水平,改善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4.
35.
田伟  郭晖 《医疗装备》2020,(8):58-59
目的探讨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3(IL-1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医院收治的RA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甲氨蝶呤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IL-2、TNF-α、IL-1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L-2(312.54±84.43)pg/ml、TNF-α(6.82±2.07)pg/ml、IL-13(4.86±1.52)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429.84±97.51)pg/ml、(12.72±3.74)pg/ml、(6.13±1.8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仅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未经对症处理自行恢复。结论RA患者接受rhTNFR:Fc治疗有助于下调血清IL-2、TNF-α及IL-13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提升RA治疗效果,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消瘀接骨散联合常规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生活质量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消瘀接骨散外敷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关节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和晨僵)、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和健康功能)、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2、IL-17、NF-κB]、NF-κB通路相关指标[NF-κB激活剂1(Act1)、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显效率[60.00%(18/30)]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10/30),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生理、社会功能评分降低,且NF-κB、Act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晨僵评分、NF-κB表达降低(P0.05)。结论消瘀接骨散通过抑制NF-κB通路过度活化,下调炎性细胞因子IL-17表达,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7.
38.
白细胞介素16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白细胞介素16(IL—16)有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能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迁移;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IL-2R和HLA—DR表达;通过CD4^+受体与T细胞结合;影响蛋白激酶C(PKC)的分布;抑制CD3依赖淋巴细胞活化与增殖。根据IL-16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方式,其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免疫系统影响的剂量率效应。方法以^60Co-γ射线为辐照源,低、中和高3个辐射剂量(0.075、0.5、2.0Gy),恒定剂量率(0.5mGy/min)全身一次性照射小鼠,ELISA检测照射4h后血浆IL-12和IL-10的含量。结果低、中剂量照射后,血浆中IL-12、IL-10和IL-12/IL-10出现程度几乎相同地下降;但高剂量照射后,IL-12进一步显著下降,而IL-10上升至对照组水平,IL-12/IL-10比值进一步下降。结论恒定0.5mGy/min剂量率的^60Co-γ射线照射可损伤机体免疫功能,在0.075~0.5Gy剂量范围内损伤轻微,在2.0Gy时损伤明显,表明低剂量率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具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0.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局限性青少年牙周炎的关系密切。该菌的多种毒力因子中,白细胞毒素的研究最深入。菌株编码白细胞毒素的操纵子中启动子区的结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产生白细胞毒素的量,形成致病力强的高毒株,并与不同人群中局限性青少年牙周炎的发病情况相关。本文就伴放线放线杆菌与局限性青少年牙周为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