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达英-35、二甲双胍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克罗米芬(CC)不敏感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内分泌指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90例对CC不敏感的PCOS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达英-35)30例,B组(二甲双胍组)30例,C组(达英-35与二甲双胍联合组)30例。服用3个月后,再用CC促排卵,观察各组内分泌指标的变化及排卵率、妊娠率。结果 A组治疗后LH、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B组治疗后LH、T、BMI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FIN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C组治疗后LH、T、FINS及BMI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C组的排卵率及妊娠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结论达英-35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PCOS患者进行预治疗,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紊乱,增强对CC的敏感性,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是治疗CC不敏感型PCOS患者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黄素化颗粒细胞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1的蛋白及mRNA在不同培养时间的表达水平,了解与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相关的MMPs/TIMPs系统参与PCOS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9月到2012年1月行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PCOS患者30例,对照组为同期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症患者30例。密度梯度法获得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细胞贴壁培养,分别在培养24、48和72h收集颗粒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颗粒细胞中MMP-2、MMP-9和TIMP-1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颗粒细胞中MMP-2、MMP-9和TIMP-1mRNA的表达。结果 (1)PCOS组黄素化颗粒细胞MMP-2,-9蛋白表达在各培养时间点(24、48、72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MMP-2蛋白表达水平在48、72h相对于24h的比值,以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在72h相对于24h的比值,PCOS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PCOS组MMP-2mRNA在24、48、72h的表达,MMP-9mRNA在48、72h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MP-2,-9mRNA表达水平在48、72h相对于24h的比值,PCOS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PCOS组TIMP-1蛋白及mRNA表达在24、48、72h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OS患者黄素化颗粒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升高,其MMPs/TIMPs的平衡状态向蛋白酶的活性增强方向移动,可能与PCOS患者黄体功能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总结氯米酚(CC)促排卵周期和自然周期的卵泡监测资料,比较二组卵泡期长短、不同时间点的子宫内膜厚度(EM)和宫颈粘液评分(CS)、排卵前LH峰出现比率、排卵时优势卵泡大小、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自然周期组和CC组共监测有优势卵泡(≥1.4cm)发育各230周期,最终能排卵者分别为190周期和186周期,卵泡期分别为(16.32±0.26)d和(17.02±0.28)d,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优势卵泡直径2.0cm时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8mm者自然周期组占95.3%,显著高于CC组(34.9%)(P0.01);但在排卵前≥8mm者两组分别为96.8%和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在优势卵泡2.0cm时宫颈粘液评分≥9者自然周期组与CC组分别为94.7%和33.8%(P0.01),而在排卵前再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95.8%vs.94.6%)(P0.05)。自然周期组和CC组的排卵周期中于排卵前出现LH峰比率分别为94.7%和93.5%,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排卵时优势卵泡直径为1.96±0.31cm(1.6~2.4cm),显著小于CC组的2.46±0.46cm(1.8~3.0cm)(P0.05);自然周期组在优势卵泡≤2.2cm前排卵者(98%)显著高于CC组(35%)(P0.01),而自然周期组在优势卵泡2.2cm后排卵者(2%)显著低于CC组(65%)(P0.01)。CC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33.33%vs.22.11%)(P0.05)。但两组之间流产率、宫外孕率、活产率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CC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的、安全的、价廉的促排卵药,其卵泡生长发育的特点是生长速度更快、长到更大才成熟、多数能自然排卵、卵泡成熟排卵前并未影响宫颈粘液评分和子宫内膜厚度,所以对CC周期未妊娠者应另外寻找更深层次的不孕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与B超引导下经阴道卵泡穿刺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8-01间郏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难治性PCOS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33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B超组行B超引导下经阴道卵泡穿刺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血清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随访1 a,观察2组排卵及妊娠情况。结果术后2组血清LH、T水平均显著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a,2组排卵率、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经阴道卵泡穿刺术治疗难治性PCOS的效果与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相同,是治疗难治性PCOS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注射HCG日血清孕酮(P)水平及P与获卵数比值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助孕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PCOS患者IVF-ET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49例)和未妊娠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HCG日血清P、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等;按照HCG日血清P水平的不同分为1.90nmol/L、1.90~3.80nmol/L及3.80nmol/L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胚胎发育情况以及妊娠结局;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对HCG日P水平及P/获卵数比值对PCOS患者助孕结局的预测作用进行分析,并对影响PCOS患者IVF-ET妊娠结局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临床妊娠组相比,未妊娠组不孕年限更长、体重指数(BMI)更高、HCG日P与获卵数比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CG日P水平对PCOS患者助孕结局有预测价值,敏感度0.865、特异度0.653;HCG日P水平在1.90~3.80nmol/L时临床妊娠率、优质胚胎率显著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孕年限(OR=0.791,P=0.046)、BMI(OR=0.841,P=0.011)、基础P水平(OR=1.146,P=0.039)和注射HCG日P水平(OR=0.187,P=0.023)与PCOS患者IVF-ET妊娠结局相关。结论 PCOS患者不孕年限、BMI及注射HCG日P水平的增高对IVF-ET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HCG日P水平对PCOS患者助孕结局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检测在评价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育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将533例PCOS不育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424例)和肥胖组(109例)并再按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IR)分为四组。A组:非肥胖无IR组(162例)、B组:非肥胖IR组(262例)、C组:肥胖无IR组(42例)、D组:肥胖IR组(67例)。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_2)、总睾酮(T)、泌乳素(PRL)、SHBG、血糖(FBG)和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游离雄激素指数(FAI)及稳态模型指数(HOMA-IR)。A组、C组予达英-35;B组、D组予达英-35+盐酸二甲双胍,均治疗3月后复查各指标。停药后给予枸橼酸氯米芬(克罗米芬,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治疗。比较各组排卵及妊娠情况。结果四组治疗后FAI均较治疗前降低,SHBG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四组治疗后LH、LH/FSH比值、T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但A组HOMA-IR、FINS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B、D组HOMA-IR、FIN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促排卵结果显示治疗后排卵率非肥胖组高于肥胖组(85.60%vs 68.69%,P0.01),两组治疗后有排卵患者SHBG较无排卵患者升高,FAI较无排卵患者降低;非肥胖组LH、LH/FSH比值、FINS降低(P0.05),而肥胖组FINS、HOMA-IR则降低(P0.05)。妊娠结局比较:非肥胖组和肥胖组妊娠分娩患者治疗后T、FAI、FINS、HOMA-IR较自然流产患者降低,SHBG升高(P0.05);此外肥胖组妊娠分娩患者治疗后BMI较自然流产患者降低。结论无论肥胖还是非肥胖的PCOS患者,无论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SHBG及FAI均可作为评价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可提示促排卵治疗及妊娠结局。因此在PCOS患者治疗中检测SHBG及FAI能指导临床用药,降低流产率,对优生优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罗格列酮(RGZ)对PCOS患者CRP和排卵的影响,探讨RGZ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门诊确诊的PCOS患者108例及健康育龄妇女40例(对照组),监测体重指数(BMI)、超敏CRP、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相关性激素。将PCOS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6例,年龄(26.3±3.8)岁,单用克罗米芬(CC)促排卵治疗;B组:36例,年龄(26.5±3.7)岁,单用RGZ治疗;C组:36例,年龄(26.6±3.4)岁,RGZ联合CC治疗。治疗3个周期(12周)重复检测上述各指标,并计算各组排卵率。结果PCOS组ISI明显低于对照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ISI<0.021者占59.3%,经相关性分析CRP与ISI等指标无相关性(P均>0.05)。PCOS患者治疗后B组和C组CRP水平明显下降,ISI明显升高(P均<0.01),而A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A、B、C 3组的排卵率分别为58.3%、33.3%和83.3%。结论PCOS的发生除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外,炎症反应也参与了其发病,而且独立于其他因素;RGZ具有抗IR、抗炎症、恢复PCOS患者排卵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Ⅱ型排卵障碍患者进行不同助孕治疗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9年1~12月因Ⅱ型排卵障碍就诊的244例患者(共432个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为PCOS患者分为PCOS组和非PCOS组,其中PCOS组分为宫腔内人工授精组(IUI组,143个周期)和单纯促排卵治疗组(非IUI组,140个周期),非PCOS组均行IUI治疗(149个周期),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分析影响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按照患者类型分析:在PCOS患者中,IUI组的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及Gn总量均显著大于非IUI组(P<0.05),IUI组继发不孕的比例显著高于非IUI组(P<0.05)。(2)按照助孕类型分析:IUI治疗方案中,PCOS组的女方年龄、基础FSH及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小于非PCOS组(P<0.05),而体重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基础LH、基础T、HCG日E2水平、HCG日优势卵泡数、Gn总量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非PCOS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类型(P=0.016)及HCG日子宫内膜厚度(P=0.004)对临床妊娠率有显著影响。结论促排卵治疗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主要治疗方法,PCOS患者较非PCOS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是Ⅱ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四联外治疗法对湿热瘀阻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湿热瘀阻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27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36)与研究组(n=136)。对照组采取中药口服治疗,研究组采用四联外治法(永磁旋振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中药直肠滴入)结合中药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IL-6、TNF-α水平和输卵管通畅情况,以及随访治疗后半年内妊娠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输卵管双侧通畅,伞端无粘连)显著高于对照组(60.29%vs.19.12%,P0.05),总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5.29%vs.61.76%,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妊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68±1.35)月vs.(3.71±1.18)月,P0.05),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29%vs.19.12%,P0.05)。结论四联外治能提高湿热瘀阻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输卵管复通率、减轻炎性因子对输卵管壁的伤害,改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及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IVF-ET助孕治疗早期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就诊,因输卵管因素不孕行IVF-ET助孕治疗的患者,共123例,测定血清及卵泡液中25(OH)D水平,根据血清及卵泡液25(OH)D水平分为25nmol/L组、25~50nmol/L组和50nmol/L组,比较各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有无差异。又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比较两组间血清及卵泡液25(OH)D水平有无差异。结果血清25(OH)D水平与卵泡液中25(OH)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11,P0.001);血清不同25(OH)D水平各组中,50nmol/L组的胚胎种植率(53.3%)及临床妊娠率(73.3%)均显著高于25nmol/L组(27.5%和28.0%)(P0.05)。卵泡液不同25(OH)D水平各组中,25~50nmol/L组及50nmol/L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42.3%、70.0%)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6.7%、80.0%)均显著高于25nmol/L组(胚胎种植率为21.4%、临床种植率为28.6%)(P均0.05)。各组间的早期流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组血清及卵泡液25(OH)D水平[分别为(38.41±13.58)nmol/L、(32.03±13.35)nmol/L]均显著高于未妊娠组[分别为(29.68±12.23)nmol/L、(23.41±11.54)nmol/L](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IVF-ET患者的妊娠率下降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