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07篇
  免费   1099篇
  国内免费   169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19篇
妇产科学   187篇
基础医学   2514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569篇
内科学   7913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48篇
特种医学   149篇
外科学   725篇
综合类   2777篇
预防医学   369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13篇
  11篇
中国医学   285篇
肿瘤学   402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539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642篇
  2015年   821篇
  2014年   1348篇
  2013年   1272篇
  2012年   1368篇
  2011年   1588篇
  2010年   1297篇
  2009年   1264篇
  2008年   1093篇
  2007年   1280篇
  2006年   1114篇
  2005年   1022篇
  2004年   701篇
  2003年   605篇
  2002年   558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286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半乳糖修饰的反义RNA真核表达质粒在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抗病毒作用。方法:以半乳糖多聚赖氨酸(Gal-PLL)作肝靶向载体,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区的反义RNA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EP4-aC)制备为Gal-PLL-pCEP4-aC。将24只血清HBV DNA、HBsAg阳性的小鼠,随机等分为Gal-PLL-pCEP4-aC治疗组、Gal-PLL-pCEP4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于实验第1天尾静脉分别注射Gal-PLL-pCEP4-aC、Gal-PLL-pCEP4(100μg/只)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以及HBsAg变化。结果:Gal-PLL-pCEP4-aC治疗组21天时血清HBV-DNA转阴率62.5%(5/8),且7,14,21天时血清HBsAg明显降低;而Gal-PLL-pCEP4组血清HBV DNA转阴1只(1/8),生理盐水组8只均未转阴,两组用药后血清中HBsA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性均不明显(P>0.05)。结论:肝靶向反义RNA能在乙肝基因小鼠体内抑制HBV的复制和抗原表达。  相似文献   
52.
精子洗涤对精液中HBV DN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检查HBV感染者精液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探讨精子洗涤是否能去除其中的HBV DNA。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57名血清HBsAg阳性患者精液中HBV DNA,采用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及上游法分离其中21份精液,并对洗涤后标本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62份精液标本中有15份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4.19%;21份用于洗涤的精液标本中有,有7份HBV DNA阳性,洗涤后仍有6份标本阳性。结论:部分HBV感染者精液具有传染性,精子洗涤不能完全去除精液中的乙肝病毒。将HBV感染者的精液用于人工授精或体外受精应慎重。  相似文献   
53.
Data on the prevalence of antibody to hepatitis C virus among 278 subjects in an institution for the mentally handicapped were analysed by risk factors. A prevalence of 4% was found, higher than blood donors belonging to the same area (1.4%). No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with regard the length of residence, age, sex, degree of retardation or for presence of HBV markers we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54.
目的 了解广东省1995~2001年献血员HIV流行的特征及与其他传染病合并感染情况,为制定HIV经血源传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5~2001年广东省HIV抗体阳性献血员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HBV、HC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1995~2001年,广东省累计HIV抗体阳性献血员167例,占全省报告HIV感染总数的5.44%(167/3072),且献血员中HIV抗体阳性人数逐年增长。167例病例中以男性为多(88.02%);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组(55.09%);病例送检地区以广州、深圳和东莞为主;其原籍主要是广东省和河南省。128例肌,抗体阳性献血员中抗-HCV、梅毒抗体及HBsAg阳性率分别为79.69%、7.81%及3.13%,HIV/HCV/梅毒、HIV/HBV/HCV、HIV/HBV/梅毒三重感染率分别为7.81%、3.13%及0,未发现四重感染。结论 广东省肌,抗体阳性献血员合并HCV和梅毒感染率高。应加强献血员的筛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以控制HIV,HBV和HCV经献血员向一般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55.
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是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HBV感染可以引起多种免疫细胞(如DC、淋巴细胞、NK/NKT细胞)的功能障碍,包括表面分子表达的异常,分泌细胞因子的异常和亚型比例失调等.凋亡也是肝组织损伤和淋巴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6.
本文报告了小牛胸腺肽(CTP)治疗乙肝患者50例(慢迁肝23例,慢活肝16例,重症肝炎11例)和HBsAg携带者10例的结果,CTP对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对慢迁肝,慢活肝和重症肝炎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HBV血清学指标无重要改变,对HBsAg携带者疗效不侍。并对剂景、疗程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对六草二苓汤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进行对比临床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六草二苓汤的治疗组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72例,并与使用肝泰乐、益肝灵、甘草甜素片的67例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在治疗后显效率、显效者复发率二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治疗后肝功能复常天数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六草二苓汤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较快地消除主要症状体征、消退黄疸、恢复肝功能、减少复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59.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乙肝病毒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血清细胞因子(TGF-β,TNF-α,IL-6,IL-8),乙肝病毒(HBV)对肝纤维化(HA,PCⅢ,C-Ⅳ,LN)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IA方法检测171例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LA,PCǚ,C-Ⅳ,LN的水平,HBV-DNA定量检测采用PCR方法。结果: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A,PCⅢ,C-Ⅳ,LN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须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清HA,PCⅢ,C-Ⅳ,LN水平具有直线相关关系。HBV-DNA阳性组(Ⅱ组)均高于HBV-DNA阴性组(I组),且在慢性中,重度肝炎间差异显(P<0.05)。结论:血清TGF-β,TNF-α,IL-6,IL-8参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及肝纤维化的形成,且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