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22篇
  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生死的认知,为开展针对性生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20例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2个主题和7个亚主题,即对死亡的看法(愿意思考死亡话题、期待探讨死亡话题、谈论死亡话题过度冷静、存在认知偏差),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来源于爱与被爱、对意义感有困惑、生命是无意义的)。结论 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存在偏差,未能建立正确生死观。医护人员需对抑郁症青少年开展生死教育,帮助其寻找和构建生命意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82.
目的了解阿片类物质依赖者非致死性蓄意自伤(DSH)现象的特点。方法采用DSH诊断标准、外科诊断标准、戒断症状分级结果在强制戒毒中,本次调查阿片类物质依赖者3258例,DSH现象的有315例,占9.67%;其中浅表类损伤患病率4.27%,构成比36.39%;消化道异物患病率6.91%,构成比58.90%;其它DSH行为患病率0.55%,构成比4.71%。结论在强制戒毒中,阿片类物质依赖者的DSH现象所占比例较高,它与吸毒方式的改变、吸毒年限的增长和戒断症状程度的加重正相关。DSH的危害性也同时增高,造成多种疾病甚至危害生命。建议DSH行为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的干预纠正,改变这一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3.
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4.
58例自伤自残戒毒病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吸毒人员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 ,常会想方设法躲避打击 ,其中被公安机关抓获后自伤自残即为惯用手段之一。为了减少强制戒毒者自伤自残发病率和防止以自伤自残逃避打击 ,钻法律空子 ,本文对本院 1 998~ 1 999两年收治的 58例自伤自残病员自伤自残方式进行统计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 ,表明吞食异物是主要自伤自残手段 ,占 77.59% ,逃避打击则是其自伤自残的主要心理状态 ,占67.2 4%。从而得出结论 :对强制戒毒者严格检查 ,严格管理 ,及时进行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使戒毒病员减少侥幸心理 ,减轻心理压力 ,有可能减少自伤自残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5.
自伤性断指病因多为情绪不稳所致,这与病人心理失衡密切相关,通过采用艾克森问卷测量该人群的人格类型,分析自伤性断指再植病人心理因素,结果看出:自伤性断指病人的人格类型以外向-情绪不稳,内向情绪抑郁,即胆汁质和抑郁质居多,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断指病人组及正常人群组,胆汁质的人性格外向、情绪不稳易冲动,抑制能力差,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发生自伤或伤人的情况。抑郁质的人内心情感丰富、多愁善感却不善言辞,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发生自伤甚至走向极端。由此可见,情绪不稳、低文化层次、年轻气盛为自伤性断指病人的病结,结果提示,重视病人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鼓励病人战胜自我,乐观地对待意外和人生,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断指再植术后较理想的康复目标。  相似文献   
86.
综合治疗治愈妄想性缄默症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22岁,因行为异常伴缄默不语5年余入院。1999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脾气暴躁,易激惹,多疑,被动,孤僻和自伤行为,并逐渐出现缄默不语。曾辗转香港各大医院,先后予以氟西汀(商品名:百优解)20mg/d、利培酮2mg/d以及舒必利800mg/d等治疗,上述症状基本消失,但仍缄默不语,只能以手势示意或书面表达。期间能坚持上学,学习成绩一般。既往体健,性格偏内向,在家排行最小;有一哥哥,父母一向对哥哥偏心,因此埋怨在心。入院时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青少年故意自伤和自杀等负性事件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其发生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 008名罗湖区中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以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与自杀、自伤等行为的单因素关联性分析与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及故意自伤的报告率分别是25.81%、8.33%、3.66%、38.21%。参与校园欺负、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是17.50%、37.30%和22.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自杀、自伤有显著相关性因素有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度、睡眠时间、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电子游戏成瘾、打架、参与校园欺负、焦虑、抑郁等。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显示显著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度、焦虑、抑郁、受校园欺负等,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初中生的校园欺负参与率高于高中生,也更容易有自杀计划。 结论 预防青少年负性事件需重点优化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同学及家庭关系,并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医学生抑郁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医学生抑郁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广西医科大学为研究现场,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渥太华自伤量表(OSI)、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859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生NSSI检出率为15.13%(130/859)。CESD评分与NSSI判断条目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43,P<0.01),与PS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52,P<0.01);PSSS评分及其3个维度(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其他支持)评分和NSSI判断条目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33、-0.27、-0.31、-0.33,均P<0.01);医学生的社会支持在抑郁与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为18.75%。结论:抑郁可能会促使医学生NSSI行为的发生,但这一过程可通过社会支持中介变量起缓冲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有抑郁问题的医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89.
精神专科患者的自伤行为既是精神科常见的急诊原因,也是精神科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1],在病房的护理及管理中始终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自伤行为常在妄想、幻觉等病态支配下发生,而在疾病康复期,自伤行为却往往因某些心理因素所诱发[2].因此,若观察与护理工作略有疏忽,将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及家庭不幸,给医院造成护理纠纷或经济损失,给安全护理带来隐患.笔者将我院2001-2007年所收治60例严重自伤患者的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据此而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引起同行的注意,减少患者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