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4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892篇
内科学   241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463篇
预防医学   23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4篇
  6篇
中国医学   25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2.
摘要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在静息态及平板步行训练中脑功能网络的改变。 方法:本研究纳入PD患者10例作为试验组(PD组),同时招募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10例(HC组)。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态和平板步行训练时的fNIRS数据,通过计算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以评估PD组和HC组的两种全局指标:小世界参数,包括集群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Cp)、最短路径长度(shortest path length, Lp)和小世界属性(small world properties, σ);网络效率参数,包括全局效率(global efficiency, Eg)和局部效率(local efficiency, Eloc)。 结果:①PD组和HC组的σ值均大于1,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征且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静息态下,PD组的Cp,Lp和Eloc显著低于HC组(P=0.0124,0.0475,0.0381),但PD组的Eg显著增强(P=0.0330)。③平板步行训练中,PD组的Lp较HC组降低(P=0.0193),Eg较HC组增强(P=0.0483),两组间的Cp和Eloc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PD患者存在皮层连接的过度增强,脑网络功能分离与整合之间的平衡被扰乱。平板步行训练可能通过调节局部脑网络之间的连通性,改善其脑功能,从而促进PD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3.
<正>病例介绍患者,男,101岁,因摔伤致左髋部疼痛10 d于2022年2月23日由院外转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后转入创伤医学中心。患者10 d前不慎摔倒致左髋部疼痛,伴左下肢活动受限,无头昏、恶心、呕吐、胸闷、气促等不适,院外予以治疗(具体不详),后考虑患者高龄,病情重,故转诊我院。急诊完善相关检查后以“左侧股骨颈骨折”收入创伤医学中心住院治疗。患者精神可,大小便如常,睡眠欠佳。既往史:一般情况良好,无过敏史;  相似文献   
94.
95.
盛逸澜  瞿强  冉军  祁奇  温子星  余波 《中国康复》2019,34(4):199-202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中较常用的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贴扎组(KT组)、安慰贴扎组(PT组)、空白贴扎组(ZT组)各20例。KT组使用肌内效贴布实施足下垂功能矫正贴扎技术,PT组使用相同品牌、规格、颜色的肌内效贴布施行安慰性贴扎,ZT组不实施任何贴扎。KT组、PT组患者贴扎前后分别进行评估,ZT组患者间隔20min进行2次评估,评估指标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TUG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及Berg平衡量表(BBS)等。结果:3组患者行功能矫正贴扎后,KT组10m步行及TUGT所需的时间较贴扎前及PT组和ZT组均明显减少(P0.05),PT组和ZT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贴扎前后及组间的BB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矫正贴扎技术能即刻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在平衡能力的改善及长期疗效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和 β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的远期疗效。方法 共选择CHF患者 9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46例 )和治疗组 (4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即强心、利尿、扩血管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 5~ 10 (mg/d)和美托洛尔 37 5~ 10 0 (mg/d) ,在治疗前和观察期满 5年时分别对心功能NYHAⅡ~Ⅲ级患者作 6min步行试验 ,记录步行距离。结果  5年期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分别为80 4 3%和 2 7 0 8% (P <0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32 6 1%和 8 33% (P <0 0 5 )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心功能 (NYHA分级 )及 6min步行距离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可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7.
【摘要】目的探讨6min步行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坚持每天2次行6min步行训练,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HRV)及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结果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HRV各项指标及DC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训练组HRV各项指标及D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6min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强度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不同强度的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其中A组每天训练1次,B组每天训练2次,C组每天训练3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5天,共训练3个月。3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躯干控制能力,采用步行功能评级(FAC)评定平衡步行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3组患者上述评分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步行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逐渐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在1~3个月期间躯干控制和平衡能力评分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在1个月期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个月后C组较B组,B组较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强化躯干核心肌力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 观察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受试者均接受卧位以及坐位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30 min,每周5 d,连续8周。实验组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对照组在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采用Active Balance EAB-100平衡检测仪对患者的立位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步态参数中的跨步长为(0.54±0.18)m,舒适步速为(0.3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立位静态平衡参数中的轨迹长-Romberg率、外周面积-Romberg率、矩形面积-Romberg率、有效值面积-Romberg率、X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闭眼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胸腰段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优于稳定支撑面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患者不依赖视觉反馈的立位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