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中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s EMG)和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42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1)和实验组(n=21)。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另加水中步行训练,共6周。训练前后测量股四头肌及胫前肌平均肌电值(AEMG),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下肢运动功能、感觉指数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ASIA下肢运动、感觉功能评分显著改善(t10.871,P0.001),股四头肌及胫前肌AEMG明显改善(t5.763,P0.01);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4.036,P0.01)。结论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重步态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实施减重步态训练。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步行能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完成相关治疗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ASIA)、功能综合(FCA)、步行能力(FC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定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减重步态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4.
许多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都具有潜在行走能力。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步态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的功效。步态训练实验方法主要有功能性电刺激(FES)和减重支持(BWS),减重支持常与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显示,两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步行能力。采用减重、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训练联合治疗提高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所有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损伤后步行能力至少在1年内无明显改善。经本实验训练后,不论是在踏车时,还是在地面步行速度均有改善,同时还可改善下肢力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精确控制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重复性的高强度较长时间的步态训练,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目的:探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2名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参加Lokomat步态训练5.5个月,于训练前、训练后6,12周及训练5.5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s,LEMS)、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及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与结论:两名患者经过Lokomat自动步态训练,虽然LEMS分数无明显提高,但其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这说明机器人自动步态训练能够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更加全面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选取2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及健康人(对照组),健康人按正常歩速及匹配患者速度行走分为(对照组A)及(对照组B),采用三维运动采集系统及足底压力采集系统进行步态测试。用步态变异值、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表示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比较3组受试者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的差异及与步行功能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步长变异值、站立相变异值及迈步相变异值均高于对照组A,观察组的步长对称值、站立相对称值、迈步相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步态变异值、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与脊髓损伤步行能力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站立相变异值、站立相对称值和PCI对WISCI-II步行指数均有显著负影响,PCI对FIM步行指数有显著负相影响。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均低于健康人,在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时,应考虑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等指标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卫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95-2095
许多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都具有潜在行走能力。近年来,许多学都在研究步态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的步行能力的功效。步态训练实验方法主要有功能性电刺激(FES)和成重支持(BWS),减重支持常与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显示,两均能有效改善患步行能力。采用减重、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训练联合治疗提高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的步行能力。所有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损伤后步行能力至少在1年内无明显改善。经本实验训练后,不论是在踏车时,还是在地面步行速度均有改善,同时还可改善下肢力量。  相似文献   

8.
李文涵  郭立敏 《全科护理》2022,(27):3818-3820
目的:研究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采用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肺功能及吸气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腹式呼吸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  相似文献   

9.
郭立敏  李文涵 《全科护理》2021,19(27):3831-3833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训练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伴脊髓损伤病人疼痛程度、脊柱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医院收治的9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伴脊髓损伤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腰背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Ⅲ(SCIMⅢ)、改良Barthel指数(MBI)、10 m步行测试(10 MWT)、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SCIMⅢ、MBI、10 MWT均升高;对照组SCIMⅢ、MBI、10 MWT低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提高病人脊柱的功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减轻疼痛程度,增强下肢肌力,提高病人步行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站立床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与稳定支撑面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发病时间在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接受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对照组则接受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和10m步行测试分别对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Brunel平衡量表总分和迈步部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试验组的10m步行测试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单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相比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65例脊髓损伤患者,其中T113例,T11-125例,T1212例,T12-L15例,L131例,L29例。入院时检查患者感觉损伤平面和运动损伤平面,记录在脊髓损伤积分评定表中,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制订康复计划,进行心肺功能、肌力、二便功能、转移、配戴矫形器站立、行走及ADL指导性训练。结果中途有5例患者脱落。出院后患者ADL等级提高到良30例、中30例。根据ADL变化,显著有效50%,有效50%。步行能力达到社区功能性步行29例,家庭功能性步行31例。结论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经过系统康复训练,配备支具、使用辅助具,对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及ADL水平的提高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石芝喜  蔡朋  刘明检  王杨 《中国康复》2018,33(3):211-214
目的:探讨下肢步行机器人对脊髓损伤后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运动治疗,内容包括肌力训练、牵伸训练、平衡训练、转移、站立训练、步行及步态训练等;观察组增加步行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12周后,采用6min步行距离、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测(FIM)对患者进行评定,并重点关注其中的步行项及上下楼梯项。结果:治疗6及12周后,2组患者MBI、FIM总分及2个量表中的步行项、上下楼梯项分值,6min步行距离测试分值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常规运动治疗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可明显改善C-D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及ADL分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不完全SCI患者(分类为ASIA 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等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针刺等;减重组患者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重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而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能力2组均有提高(P<0.05),其中FIM步行能力及10 m步行速度减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不完全SCI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失去大脑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加之长期卧床,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因此,早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对脊柱颈胸腰段不稳定骨折伴截瘫患者进行自主排尿功能训练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解除骨髓前方压迫物 ,恢复骨柱正常高度及稳定性。方法 :行脊柱前路减压 ,椎体间植骨融合Kaneda内固定。结果 :2 3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均获得成功 ,直接切除致压物 ,充分解除脊髓受压 ,受损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恢复 ,植骨融合率高。Kaneda装置短节段固定牢靠。结论 :脊柱前路减压。直接、充分、植骨融合率高 ,Kaneda内固定装置能有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方法:选择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28例,其中完全截瘫11例,不完全截瘫17例。分别对其进行西医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中医汤药加减及针灸辩证治疗。结果:不完全截瘫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没有遗留明显肢体功能障碍;完全截瘫病人中4例恢复良好,仅遗留轻微感觉障碍;剩余7例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尽可能减少术后创伤反应,促进骨愈合,提高康复效率,且疗效显著,值得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自行研制的交互式步态矫形器(RGO)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促进其全面康复并尽早回归社会。方法先后为18例C6~T12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装配交互式步态矫形器,并于安装前对其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转移、站立等综合康复训练,装配后则继续进行步行功能等训练。经3个月训练后.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本研究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共有12例达到功能性家庭内步行水平(其中3例达到功能性社区内步行水平),其余6例则达到治疗性步行水平。结论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应用交互式步态矫形器重建站立及步行功能;交互式步态矫形器能帮助T4以下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实现功能性步行。  相似文献   

19.
正脊髓损伤后主要功能缺陷是步行功能障碍~([1]),因此,步行功能恢复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特别是C-D级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这类患者大部分双下肢均残存有部分肌肉力量,但常因肌力不足、肌痉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步行或步态的异常。在目前的康复治疗中,主要是通过给予肌力训练、牵伸训练、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功能条件允许,才进行步行、步态训练。为了寻找更好的训练方法,部分有条件的医院,会运用运动平板训练。但是,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 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