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1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885篇
内科学   240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460篇
预防医学   23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4篇
  6篇
中国医学   25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如今可是车时代。好友相聚,争相聊车。车的品牌、造型、价位,都成了谈资,内心的优越感也随着车的档次在提高。而我则喜欢步行去学校接孩子。去时步行半小时,回来旁边多了孩子,走得慢,要一小时。一天四个来回,中午还做好饭,送到学校,等孩子吃完后,独自走回来。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足底压力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偏瘫组,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进行步态检测和分析,获取步速、首次触地期和蹬离期的足底压力峰值、单支撑相压力中心位移(DCOP),并计算上述各项参数的不对称性,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步速与足底压力峰值及DCOP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果①偏瘫组患者的步速明显慢于对照组[(0.32±0.26)m/s vs (0.82±0.35)m/s,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偏瘫组双下肢首次触地期的足底压力峰值[患侧(2.26±0.89)kg/cm2,健侧(3.02±0.27)kg/cm2]及患侧下肢蹬离期的足底压力峰值(3.67±1.52)kg/cm2]均明显下降,单支撑相矢状面的DCOP[患侧(3.24±3.65)cm,健侧(4.18±4.12)cm]亦减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偏瘫组足蹬离期、首次触地期的足底压力峰值和矢状面DCOP(DCOPx)的不对称性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而冠状面DCOP(DCOPy)的不对称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④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偏瘫患者的步速与双侧下肢的首次触地期、蹬离期的压力峰值及DCOP均呈正相关(r=0.666~0.950,P<0.01)。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足底压力峰值较健康人均有所下降,步行中的重心转移能力下降,且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并对比太极拳、舞蹈及快步走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日常缺乏健身锻炼的105例老年女性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太极拳组、舞蹈组及步行组,每组35例。太极拳组每天进行1次太极拳锻炼,舞蹈组每天进行1次老年舞蹈锻炼,步行组每天进行1次快步走锻炼,3组对象均每次锻炼40 min,且训练强度均控制在中等水平。于锻炼前、锻炼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对各组研究对象下肢骨骼肌含量、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等指标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经4个月锻炼后,舞蹈组及步行组其下肢肌力、骨骼肌含量及平衡能力指标均较锻炼前显著改善(P<0.05),而太极拳组仅有膝关节伸展肌力和部分平衡能力指标改善显著,其总体改善疗效不及舞蹈组和步行组;经8个月锻炼后,发现太极拳组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舞蹈组及步行组(P<0.05),并以锻炼12个月时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P<0.05)。 结论与老年舞蹈及快步走锻炼比较,短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不显著,但随着锻炼时间持续,太极拳锻炼的疗效日趋显著,其长期疗效优于舞蹈及快步走锻炼,提示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训练方法,更适合进行长期锻炼。  相似文献   
55.
背景:研究显示太极拳运动能够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提高运动耐力,但也有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并没有达到改善的效果。
  目的:系统评价太极拳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198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的文献资料。纳入太极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太极拳运动干预组和常规药物或是健康教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共计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运动明显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百分比水平(MD=4.62,95%CI:0.73-8.51,P=0.0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水平(MD=4.95,95%CI:0.33-9.57,P=0.04)、6 min步行距离水平(MD=33.81,95%CI:6.00-61.62,P=0.02),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在太极拳组与对照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MD=0.02,95%CI:-0.10-0.14,P=0.76)。结果证实,太极拳运动有效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产生了积极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6.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BWSTT)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58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加BWSTT,共8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min,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两组功能性运动量表(FAC)评分、步行速度及步长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提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结论BWSTF可提高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步行速度及步长。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6MWT)与最大摄氧量(VO2max)关系,进一步评价6分钟步行实验的客观性。方法 27例稳定期COPD(轻到极重度)患者进行心肺运动实验(CPET)测定、6MWT、静态肺功能测定,计算体重指数(BMI)。比较6MWT与VO2max相关性。结果VO2max/kg与6MWD呈正相关(r=0.821,P=0.000),得出与6MWD相关线性回归方程。结论 VO2max作为运动功能评定金标准,它与6MWT有较强相关性,进一步证实6MWT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3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BBS和Holden评分均提高(P<0.01),但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早期卧位功率性自行车训练对格林巴利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格林巴利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卧式功率性自行车踩踏训练。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BB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下肢徒手肌力检查(MMT)、步行能力(10m步行时间,6min步行距离)及Holden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BI﹑肌力﹑BBS评分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卧位功率性功率性自行车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在成人脑瘫患者中不同生理因素及粗大运动功能对6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6MWD)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55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测定身高(height)、体重(weight)、静息状态下的心率(RHR)和血压(BP),并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量表(GMFM)评定患者粗大运动功能总分(GMFM总),以及D和E功能区的分数(分别记为GMFM-D、GMFM-E),然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患者步行试验过程中的摄氧量(VO2总)、心率(HR步)以及6MWD,并计算出步行5m的速度(speed 5m)、每公斤体重摄氧量(VO2/kg)和步行每米摄氧量(VO2/m)。结果:成人脑瘫患者6MWD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RHR(r=-0.531,P0.05),VO2/m(r=-0.542,P0.05),VO2/kg(r=0.682,P0.001)、GMFM总(r=0.614,P0.01)、GMFM-D(r=0.538,P0.05)、GMFM-E(r=0.679,P0.001)和speed 5m(r=0.680,P0.001),其中GMFM-E(r=0.679,P0.001)、VO2/kg(r=0.682,P0.001)和speed 5m(r=0.680,P0.001)对6MWD具有显著影响,而height(r=0.01,P=0.81)、6MWT的HR(r=0.04,P=0.68)及BP(r=0.16,P=0.50)与6MWD结果无显著关联。结论:步行相关的粗大运动功能以及步行过程中有氧代谢水平是影响成人脑瘫患6MWD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