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SCI)截瘫患者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胸腰段SCI后不完全截瘫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下肢肌力、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查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 结果除双下肢远端肌力外,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ADL能力及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或0.05),并且以治疗组下肢近端肌力及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SCI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一级、二级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与市残联合作,出院后继续辅以三级康复干预。于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及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6个月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仍有显著改善(P<0.05),并且以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6个月后,发现治疗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级者共有25例,对照组仅有15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级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该康复治疗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常规的家庭康复训练和随访,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简化的太极拳训练,2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 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BBS分值均有显著提高(P<0.01),训练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下肢肌力Motricity指数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WSTT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渐进式抗阻训练,对照组则采用股四头肌训练仪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及渐进式抗阻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来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分别为(23.18±3.77)分、(39.49±8.39)分、(2.97±0.63)级和(104.30±42.75)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肢强化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9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强化训练组及综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强化训练组则辅以下肢强化训练,综合治疗组则辅以高压氧及下肢强化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下肢部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TUGT、MBI、FMA-L及BB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1个月治疗后,发现各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以综合治疗组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强化训练组次之,高压氧组疗效相对较差,各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强化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太极拳猫步锻炼对行走能力较差老年对象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筛选身体稳定性较差的老年对象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健步走锻炼,观察组则指导其进行太极拳猫步行走锻炼。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对2组老年对象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灵活性等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 经3个月干预后,发现2组对象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灵活性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且观察组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灵活性指标改善情况普遍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与短期健步走锻炼比较,太极拳猫步行走锻炼能进一步改善老年对象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身体灵活性,对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及预防跌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组则在观察组干预基础上辅以踝足矫形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发现对照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rt;0.05);治疗组与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发现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治疗组CSI评分则较治疗1个月时继续降低(P<0.05);各组患者FMA、FIM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组患者BBS评分在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在上述时间点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痉挛、提高其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髋部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共选取27例偏瘫髋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于髋骨骨折术后早期积极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则给予常规处理。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时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测评量表(FRS)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术后1个月时,治疗组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动(B-ADL)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R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3,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FRS与B-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FRS、B-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能力及步行(Walking)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偏瘫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其中术后6个月时患者B-ADL改善较显著,术后12个月时,I-ADL与步行功能也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进行疗效评定,包括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Fugl-Meyer、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治疗2,4,8周时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MOTOmed训练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各观察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FES组加用FE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FES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上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下肢FM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下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BB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BB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S组患者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血液透析伴肌萎缩患者肌力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对9例血液透析伴肌萎缩患者进行6个月运动训练,测定运动训练前、后下肢肌力、平板运动时间、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最大摄氧量。 结果运动训练后最大摄氧量较训练前显著增加,平板运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同时下肢肌力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也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 结论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血液透析伴肌萎缩患者的肌力和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能独立步行(FAC分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5例(23.8%)和8例(38.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独立步行患者分别增加到12例(57.1%)和18例(85.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步行功能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变频电针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老年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穴位变频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伸直位最大负荷量评价股四头肌肌力,采用静态平衡功能检测评价姿势稳定性。 结果治疗组除支撑外,其余各项Lysholm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跛行、交锁、膝软、疼痛、爬楼梯及Lysholm总分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交锁、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及Lysholm总分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膝关节伸直位最大负荷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睁眼及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患者动摇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及单位面积轨迹长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穴位变频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KOA患者膝关节及患肢肌肉功能,增强姿势稳定性,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冠心病PCI术后患者69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步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三阶段步行训练,步行+呼吸训练组则在步行训练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经3个月相应治疗后,分别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肺功能检测仪及SF-36简明量表对3组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步行训练组及步行+呼吸训练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其心功能指标(包括总运动时间、最大心率、收缩压和峰值代谢当量)、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50%用力呼气流量(FEF50)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均较康复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步行+呼吸训练组生活质量8个领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步行训练组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角色心理、活力/精力、身体疼痛及综合健康6个领域评分较康复训练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无明显改善(P&rt;0.05)。 结论PCI术后给予步行及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