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14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25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缬沙坦(valsartan,Val)、普萘洛尔(propranolol,Pro)单独以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大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ropathy,PHG)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20 mg/kg,1次/d,灌胃;普萘洛尔组,给予普萘洛尔22.5 mg/kg,2次/d,灌胃;缬沙坦+普萘洛尔组(联合用药组)按相同方法同时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自来水,灌胃,连续15 d。各组均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precollagenⅢ,PCⅢ)。取胃窦组织,行光镜下观察并测定黏膜下血管面积和最大直径。同时取胃窦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中HA、PCⅢ含量均降低(P<0.05)。缬沙坦、普萘洛尔和联合用药均可使PHG大鼠黏膜下层血管面积、最大直径减小(P<0.01),尤以联合用药作用更为显著(P<0.01)。光镜下模型组黏膜下微静脉扩张、迂曲、管壁变薄,淋巴细胞浸润,各用药组较模型组黏膜下血管扩张扭曲好转,微血管及血窦扩张轻,尤以联合用药组更显著。透射电镜下各用药组仅见上皮细胞之间间隙增宽,毛细血管扩张较模型组轻,细胞线粒体较完整,分泌颗粒较多,微绒毛排列整齐,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等破坏明显减轻,尤以联合用药组显著。结论缬沙坦和普萘洛尔均可减轻PHG大鼠胃窦黏膜下血管扩张,改善黏膜血供,对PHG大鼠的胃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尤以联合用药作用更为显著。同时缬沙坦有减轻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82.
1 病例资料 患者1:男,82岁。因患高血压于2009年1月服波依定(阿斯利康无锡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10033)5mg,qd,口服1d,2.5mg,qd,口服1d,共服用2d后出现牙龈增生肿痛,逐渐加重,影响进食,继续服用10d后停止服药,改用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mg,qd,口服控制血压,未经其他药物治疗,2d后增生牙龈完全消退,肿痛缓解。既往有牙龈炎病史,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观察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6例,入院后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将106例患者按入院后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管理,医护一体化组51例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管理,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出院后总有效率、满意度、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出院后6个月随访可见,与对照组相比,医护一体化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总有效率、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5)。 结论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采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依从性,在提高总体疗效的同时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行维持性血液净化,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21例,女9例,年龄(63.5±11.9)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1.9±11.3)岁。两组患者均经同一医生评估达到干体重,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血清钾和血压变化,并评估心功能(以上数据采集均在透析前进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治疗前,两组LVEF、LVEDD、NT-proBNP、6MWT、Scr、BUN、白蛋白、血清钾和血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7%(29/30)比73.3%(22/30)],两组LVEF、LVEDD、NT-proBNP、6MWT、血压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LVEDD、NT-proBNP、血压显著降低,LVEF、6MWT显著增加,两组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Scr、BUN、白蛋白、血清钾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显著降低动脉血压,血钾无明显升高,Scr、BUN、白蛋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6.
缬沙坦胶囊在人体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国产缬沙坦胶囊在人体的药物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2 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试验品与参比品各 80mg ,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试验品与参比品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 2α:(1 86± 0 93)h与 (1 94± 0 80 )h ,T1/ 2 β:(9 93± 3 41)h与 (9 81± 4 18)h ,tmax:(2 33± 0 80 )h与 (2 2 8± 0 47)h ;cmax:(2 6 1±1 15 ) μg·mL-1与 (2 43± 1 0 4) μg·mL-1,AUC0→T:(17 2 5± 6 90 ) μg·h·mL-1与 (16 92± 6 34 ) μg·h·mL-1。经交叉试验方差分析 ,上述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试验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 2 2 7± 14 2 6 ) %。结论 :试验品与参比品的cmax与AUC0→t经双单侧t检验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L-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0.4μmol/L的缬沙坦引起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变化。结果0.4μmol/L缬沙坦使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峰值明显降低(P<0.01),I-V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峰值电位和反转电位。不影响通道稳态激活曲线,使稳态失活曲线左移。结论0.4μmol/L缬沙坦可直接阻断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改变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8.
目的在不同肾功能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给予缬沙坦单次口服,研究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方法根据服药前血肌酐水平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成肾功能正常与肾功能受损两组,单次予以缬沙坦160 mg口服,以服药后血药浓度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研究缬沙坦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结果肾功能受损组的Cmax显著升高,而肾功能正常组的Tmax则较长,两组病人的T1/2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人服药后最大降压疗效则出现在服药后2~6 h.两组病人服药后降压效果均显著(P<0.05).缬沙坦血药浓度与降压疗效呈正相关,而与服药前血肌酐水平无相关性.结论缬沙坦160 mg单次口服后在体内的清除过程不受肾功能影响,而吸收则受到影响.但降压疗效均显著.  相似文献   
89.
沙库巴曲缬沙坦即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是近年来心力衰竭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项研究显示该药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并对多种心血管疾病有良好获益。本文简述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心脏代谢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现已不仅局限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而是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甚至非心血管疾病均有潜在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90.
Introduction and objectivesWe used bibliometric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participation of Spanish institutions in research on major cardiovascular topics during the last 4 decades.MethodsBibliometric indicators of production, collaboration and impact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 database. Search strategies were used in major topics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s were identified, represented using the Kamada-Kawai algorithm.ResultsGlobal cardiovascular publications doubled from 2000 to 2018. In 2018, those by Spanish authors represented 2.33%, with a participation of between 7% and 1.84%, depending on the topics analyzed. The offset with respect to global production was between 0 and 7 years. Annual growth rates were higher in more recent topics. Revista Española de Cardiología publish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articles from Spanish institutions. The journals generating the highest number of citations in the chosen topics were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Europace, and 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Analysis of collaboration revealed a close interrelation between Spanish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groups with high production publishing independently.ConclusionsThe analysis disaggregated by subject showed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Spanish cardiovascular scientific production and more rapid growth in recently appearing topics.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interrelation between Spanish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including hospital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scientific soc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