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74篇
  免费   5363篇
  国内免费   4500篇
耳鼻咽喉   392篇
儿科学   1790篇
妇产科学   848篇
基础医学   12372篇
口腔科学   1301篇
临床医学   5705篇
内科学   9851篇
皮肤病学   935篇
神经病学   4058篇
特种医学   13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3353篇
综合类   13762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286篇
眼科学   1144篇
药学   5028篇
  6篇
中国医学   1439篇
肿瘤学   7832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618篇
  2022年   1018篇
  2021年   1958篇
  2020年   1719篇
  2019年   1648篇
  2018年   1568篇
  2017年   1771篇
  2016年   2071篇
  2015年   2105篇
  2014年   3222篇
  2013年   4307篇
  2012年   3504篇
  2011年   4276篇
  2010年   3483篇
  2009年   3542篇
  2008年   3812篇
  2007年   4189篇
  2006年   4044篇
  2005年   3779篇
  2004年   3430篇
  2003年   2982篇
  2002年   2636篇
  2001年   2409篇
  2000年   1984篇
  1999年   1688篇
  1998年   1457篇
  1997年   1213篇
  1996年   904篇
  1995年   779篇
  1994年   574篇
  1993年   394篇
  1992年   301篇
  1991年   238篇
  1990年   210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大鼠脑室脉络丛细胞内是否存在ANPmRNA的基因表达。方法 :原位杂交技术。结果 :脉络丛细胞及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内呈现ANP阳性反应产物。结论 :证明在脑室脉络丛细胞及室管膜上皮细胞内存在ANPmRNA的表达。本实验结果为脉络丛产生分泌ANP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为脉络丛产生的ANP可能发挥的生理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同时检测癌基因蛋白EGFR、C erbB 2、CD44v6和P5 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分析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组的 3年生存率差异。方法 :对 6 3例存档大肠癌石蜡组织标本进行重新切片 ,采用EGFR、C erbB 2、CD44v6和P5 34种单克隆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SABC法 )。所有病例均随访 3年以上。结果 :全部 6 3例大肠癌中除 4例(6 .3% )无任何 1种癌基因蛋白表达外 ,11例 (17.5 % )表达 1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 3年生存率 88.8% ;19例 (30 .2 % )表达 2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 3年生存率 70 .5 % ;15例 (2 3.8% )表达 3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 3年生存率 5 7.8% ;14例 (2 2 .2 % )表达全部 4种癌基因蛋白的患者 3年生存率 2 2 .2 % ,与前 3组患者的 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4种癌基因蛋白同时表达与大肠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端粒酶及nm23的表达与胃腺癌预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和nm2 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S P法分别对 4 5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及nm2 3进行检测 ,并结合内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胃腺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及nm2 3低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在术后 5年内复发者中显著高于无复发者。虽然随着胃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及浸润深度的增加 ,端粒酶活性及nm2 3低表达呈增强趋势 ,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及nm2 3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显著相关 ,两者的表达变化对判断胃癌术后复发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 (CagA)抗体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Hp幽门螺杆菌阳性的 118例病例 ,用ELISA方法进行CagA抗体检测。结果 :10 9例消化性溃疡中 ,CagA抗体阳性 90例 ,阳性率 82 .6 % ;9例慢性胃炎中 ,CagA抗体阳性 5例 ,阳性率 5 5 .6 %。消化性溃疡组Cag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 (P <0 .0 1)。结论 :CagA抗体检测在消化性溃疡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检测胃肿瘤及正常胃组织中P16与MDM2的表达 ,探讨其在肿瘤凋亡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法 )。结果 :胃癌中P16阳性率为 69% ,MDM2阳性率为 75 % ,它们与正常胃组织及良性胃肿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胃癌的细胞凋亡中 ,P16与MDM2均发挥了其各自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为临床胃癌的组织学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也支持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 )E7DNA疫苗诱导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情况。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 ,构建HPV16野生型E7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体 ,将其转化大肠杆菌JM10 9进行筛选 ,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和PCR分析 ,证明重组质粒中目的基因插入片段及载体DNA大小、方向、插入位点均正确 ,获得HPV16E7DNA疫苗 ,将E7DNA疫苗经皮内注射免疫动物 ,MTT比色法体外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野生型E7DNA疫苗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在体外受到E7蛋白的再次刺激后出现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 :野生型E7DNA疫苗可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 ,皮内注射HPVDNA疫苗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构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真核表达质粒,并探讨应用bFGF基因治疗骨科各种疾患的可能性,将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CD-rbFGF.通过Liofectin介导将pCD-rbFGF转染兔成骨细胞,经免疫组化检测证实兔成骨细胞获得了bFGF的瞬时表达.提示该bFGF真核表达质粒有效,可用于进一步基因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例胆脂瘤上皮和10例耳后皮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和B-celllymphoma/leukemia-2gene(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胆脂瘤上皮的PCNA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胆脂瘤上皮的PCNA指数与其破坏能力有相关性;而Bcl-2无表达.提示①PCNA可作为评价胆脂瘤破坏力的一指标;②胆脂瘤虽然表现出很强的增殖能力,但没有促其恶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9.
Fibronectin ( FN) is a high- molecular glycopro-tein with multiple- domain.FN fragments containingCell domain are chemotactic to macrophages[1] .CH5 0 polypeptide,a recombinant polypeptide weproduced by the recombination of Cell and Hep domains of human fibronectin and expression in E.coli,can activate macrophages and inhibitthe metas-tasis of tumors[2 -4 ]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CH5 0 expressed in vivo by gene transfection,explore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polypeptide to gene…  相似文献   
1000.
耳穴特异性与生物分子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耳穴特异性与机体生物分子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 18例SLE患者和 17位健康者的同体双盲试验及统计和相关分析 ,并结合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结果 证实耳穴电特性具有反应SLE病理变化的特异性 ;7项抗体指标 (含DNA、补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与耳穴电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 耳穴特异性与机体生物分子活性存在密切的联系 ;耳穴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可能源于机体内生物分子的活性 ,其中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