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178篇
  免费   24331篇
  国内免费   13178篇
耳鼻咽喉   3097篇
儿科学   11046篇
妇产科学   3694篇
基础医学   28018篇
口腔科学   5246篇
临床医学   41676篇
内科学   54889篇
皮肤病学   3471篇
神经病学   20084篇
特种医学   186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0篇
外科学   51390篇
综合类   47038篇
现状与发展   40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1150篇
眼科学   5549篇
药学   37676篇
  147篇
中国医学   12386篇
肿瘤学   25326篇
  2024年   595篇
  2023年   4042篇
  2022年   7232篇
  2021年   15923篇
  2020年   10536篇
  2019年   15314篇
  2018年   10010篇
  2017年   10035篇
  2016年   12285篇
  2015年   15015篇
  2014年   26115篇
  2013年   25189篇
  2012年   26743篇
  2011年   24443篇
  2010年   21616篇
  2009年   20672篇
  2008年   19301篇
  2007年   19523篇
  2006年   17104篇
  2005年   12695篇
  2004年   8196篇
  2003年   7291篇
  2002年   5923篇
  2001年   5095篇
  2000年   4340篇
  1999年   3144篇
  1998年   3337篇
  1997年   3146篇
  1996年   2667篇
  1995年   2476篇
  1994年   2293篇
  1993年   1806篇
  1992年   1992篇
  1991年   1716篇
  1990年   1681篇
  1989年   1563篇
  1988年   1414篇
  1987年   1223篇
  1986年   1029篇
  1985年   2072篇
  1984年   2131篇
  1983年   1561篇
  1982年   1662篇
  1981年   1608篇
  1980年   1403篇
  1979年   1170篇
  1978年   884篇
  1977年   877篇
  1976年   753篇
  1974年   49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建立标准化视神经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对致伤强度、损伤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利用微电极毁损视神经颅内段,毁损电压为5V,频率为60kHz,通过改变电毁损的电流强度,造成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然后进行视网膜切片,计数视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定量视神经损伤。结果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存不同刺激时间之间,差异硅著(F=3472,14,P〈0.001);在不同电流强度组间,差异显著(F=335.83,P〈0.001);经LSD法多重比较,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在刺激电流之间及刺激时间之间差异在α=0.05水平均有显著性意义。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单独效应:同一电流组随着刺激时间增加.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除对照组和90s组外(F=0.79,P=0.548;F=1.54,P=0.242),刺激时间相同时,随电流强度增加.细胞计数也呈下降趋势,刺激电流强度与刺激时间之间交互效廊显著(F=27.30,P〈0.001):结论立体定向电毁损大鼠颅内段视神经模型可以测定致伤强度和视神经损伤程度,是较理想的视神经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993.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表现和成因,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失败及假狭窄诊断的38例图像,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病例中的伪影及假狭窄的CT表现。结果:伪影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冠状动脉搏动伪影、上腔静脉高浓度造影剂产生假斑块伪影、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准确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影像表现及成因,对提高CT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腹茧症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影像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茧症6例,术前均进行立位腹部X线平片和腹部CT检查,4例同时行胃肠道钡剂造影,复习其影像表现。结果6例立位腹部X线平片中3例诊断为肠梗阻。4例胃肠道钡剂造影,均可见小肠交错盘绕成团,呈“菜花”状或“手风琴”状表现。6例CT检查,均可见小肠聚集成团,其周围可见膜样的囊状物将其包裹。结论对患者进行胃肠道造影时观察到“菜花”状征象,或CT检查时观察到小肠聚集成团被一层膜样物包裹,应考虑到腹茧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是脊柱病变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标准方法。常规术中透视监测行颈胸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相当挑战性,本文旨在就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对21例患者(年龄17~63岁,平均43.4岁)共行10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采用0.75mm薄层螺旋CT数据扫描并导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脊柱三维重建;术中进行工具注册和匹配后对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实时显示。术后所有病例均采用CT和X线平片随访监测效果。结果手术顺利,螺钉大小选择合适,102枚椎弓根螺钉中100枚螺钉(98%)固定位置及方向准确,2枚椎弓根螺钉突破椎弓根外壁距离小于2mm。所有操作均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室人员所受X线辐射量明显减少。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项安全的手术,且手术精度高。  相似文献   
997.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998.
额、枕部直接冲击导致中脑损伤的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额、枕部直接冲击造成中脑应力响应,探讨颅脑直接冲击导致脑干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构建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额、枕部直接冲击损伤,分析中脑上、下交界面节点应力分布,总结中脑应力响应。结果中脑-间脑界面在冲击初始阶段,2ms即出现应力增高,中脑-桥脑界面应力升高开始于冲击后期(10ms),两交界面节点应力在冲击时程中均持续升高,额部冲击比枕部冲击在中-间脑界面造成的应力峰值高。结论中脑在颅脑直接冲击伤的致伤机制中占有突出地位,中脑的应力改变可解释脑震荡的意识障碍及部分原发脑干伤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国产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在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总结自2002年3月-2004年5月使用国产PFN治疗56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男25例,女31例;年龄6284岁,平均70.2岁)。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在C形臂X线机下行闭合复位、锁定技术。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颈干角变化,以关节功能、疼痛情况、是否畸形等制订随访标准。结果:56例中随访49例,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感染,2例出现颈螺钉切割股骨头(其中1例出现明显的外旋短缩畸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37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国产PFN内固定具有损伤小、固定牢固、生物力学优点突出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We describe a case of a large bronchial fistula and empyema after right upper lobectomy that was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open window thoracostomy followed by a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and limited thoracoplasty. A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can provide immediate airtight closure of a large bronchial fistula, allowing lavage and curettage of the empyema cavity to reduce the chance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technique is that the deepithelialized skin side rather than muscle is sutured to an opening of the bronchus. As compared with other techniques, a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is superior in that it requires a single incision and does not require an intraop-erative change of position. In addition, the technique causes little dysfunction of the chest and shoulder and preserves the vascular supply to ensure the viability of the flap even if it was divided in a previous 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