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1篇
  免费   2363篇
  国内免费   639篇
耳鼻咽喉   148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2147篇
基础医学   1830篇
口腔科学   323篇
临床医学   1879篇
内科学   366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768篇
特种医学   5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2093篇
综合类   3683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1055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826篇
  21篇
中国医学   1054篇
肿瘤学   372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433篇
  2021年   782篇
  2020年   723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524篇
  2017年   809篇
  2016年   916篇
  2015年   876篇
  2014年   1558篇
  2013年   1268篇
  2012年   1242篇
  2011年   1377篇
  2010年   1116篇
  2009年   963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942篇
  2006年   852篇
  2005年   647篇
  2004年   525篇
  2003年   519篇
  2002年   390篇
  2001年   357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肩肱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方法:采用瘢痕广泛松解、双侧或单侧肩肱皮瓣转移,同时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供瓣区创面。结果:本组21例中,17例手术一次性完成,4例分两次完成。不但改善了患者的上肢功能,还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颈部的活动度。结论:瘢痕广泛松解、双侧或单侧肩肱皮瓣转移,同时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供瓣区创面是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2.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43例,平均随访时间2a,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感觉、肌力明显恢复,钛板及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能促使植骨块融合,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脊髓型颈椎病(CSM)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探讨了体液免疫在CS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CSM患者血清的IgGI、gAI、gM和补体C3含量;并对30例CSM患者进行JOA评分,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的IgGI、gA、IgM和补体C3含量。结果CSM组患者血清Ig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SM患者在以JOA评分为基准分组中:重、中度组(0~12分)和轻度组(13~17分),两组间血清IgG含量在两组中有差异(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体液免疫可能参与CSM发病及影响到CSM患者JOA评分高低及临床症状的轻重。  相似文献   
94.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报告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本治疗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19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为34~72岁,平均50.5岁。入选条件:①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②均有交感神经症状。③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其中8例术前影像学显示有椎节不稳,其余患者未见明显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早搏等心电图异常,胃肠道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0~48个月随访,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19例为优,16例为良,8例为可,4例为差,有效率为87.5%。结论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交感神经症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5.
颈椎前路钢板位置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别观察颈椎侧位X线片上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X线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相似文献   
96.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突出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10例,根据MRI特点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并就分型和临床的关系,选择手术方式。结果两节段以下的各型突出,含有Ⅱ型或Ⅲ型突出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动力性颈椎不稳的各型突出,均应首选前路手术;三节段以上的Ⅰ型突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Ⅱ型或Ⅲ型突出,应选择后路手术。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徐峰  周跃  陈庄洪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1):771-773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螺旋CT多平面重建检查,并对其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相关形态学参数的测量,为临床提供患者个体化手术相关信息。方法对60例正常人进行寰椎的螺旋CT检查,获取相关参数并进行分析。采用枢椎下关节突正中为进钉点模拟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螺旋CT重建上获得轴面和矢状面的正确倾斜角度。C2峡部高度和宽度,理想的螺钉长度,理想的螺钉矢状面和轴面倾斜度,以及理想的螺钉路径与椎动脉沟之问距离。结果C2峡部高度为(8.02±1.92)mm,峡部宽度(6.05±1.32)mm,理想的螺钉长度为(41.22±4.48)mm,螺钉矢状面倾斜度为53.87°±5.61°,与内向成角(14.81°±2.81°)。10侧(8%)峡部狭窄(宽度或高度小于5mm),测量其椎动脉沟与理想螺钉途径之间距离,有12例(10%)小于2.5mm,因此总共有22侧(18%)存在潜在椎动脉损伤风险。结论术前对每个患者行CT检查十分必要,能充分地了解个体的解剖结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8.
We present a patient with a facial movement disorder tha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blepharospasm and bilateral asynchronous hemifacial spasm.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blepharospasm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our patient's clinical presentation is probably not a chance occurrence, but rather a manifestation of some predisposition for these two movement disorders. This unusual constellation of signs and symptoms challenges the current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suggests that some of these facial movement disorders may lie on a spectrum, rather than represent distinct entities.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7年2月~2005年7月共收治129例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将129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1组70例行头环牵引,其中31例头环牵引加背心带支架保守治疗,39例头环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1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另1组59例行颅骨牵引,其中13例颅骨牵引加支具保守治疗,46例颅骨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22例,后路手术20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头环牵引与颅骨牵引对上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无明显差异;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统计学处理显示头环牵引组要明显好于颅骨牵引组,复位所需时间比颅骨牵引组短,完全复位率高,减压充分,更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治疗后离床时间头环牵引组要短于颅骨牵引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改善。[结论]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可改善复位功能,对颈椎的牵引固定作用较颅骨牵引更为坚强稳定,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