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5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438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11例髋臼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随访8~33个月,2例刮出植骨病例局部复发,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刮出植骨局部复发率较高,恢复时间长;股骨头旷置肢体短缩,跛行明显;人工假体置换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半骨盆截肢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意愿、经济条件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定,选择合理术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成人严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18例CroweIV级DDH的患者行THA,术中在软组织松解延长的基础上,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在真臼位置及髋关节外展功能。术后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0分,患肢长度平均延长2.6cm,有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症状,短期未出现假体失败现象。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重建关节功能、选择合适的假体,并注重对神经血管的保护,成人严重DDH可以通过THA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998~2005年间共收治45位年龄超过60岁的髋臼骨折患者,其中2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距受伤时间不到2周,平均7d。术后常规给予抗凝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康复计划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本组随访1.5~7年,平均4年;最后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Harris评分为69~84分,平均79分,优良率为57%,伴有较高的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股骨头骨坏死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5~90分,平均84分,优良率为80%,仅有髋臼杯轻度移动(〈4mm),无假体松动、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髋臼骨折可以取得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更好的稳定性,术后恢复快、功能质量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图像注册精确度对图像漂移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的计算机导航方式,采取配对点进行图像注册,应用偏离配对点10mm注册的形式来模拟实际应用中图像漂移的发生;通过面重建一即应用带有红外线反射球的指示器对真性骨盆臼窝表面均匀的描画,使红外线摄像器持续捕捉指示器触头运动轨迹信号,从而重构出髋臼窝的真实对应影像,以此真实对应影像为标准来评估漂移像于臼窝处的漂移程度。结果髋臼窝表面110个观察点,漂移距离值为-7.50~22.86mm,点漂移距离小于5mm者,占32.7%;大于5mm而小于10mm者,占20.9%;漂移像与以面成像的髋臼窝表面重叠面积仅43.7%。结论在配对点图像注册的方式中,即使配对点注册标定时偏离轻微,也会导致髋臼窝处图像的明显漂移,对臼杯置入的定位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提高定位的精确性可考虑结合臼窝面重建的方式来获取骨床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55.
112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76  
目的:通过对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112例髋臼骨折患者,男94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6岁。均按Letournel和Judet的髋臼骨折分类法进行分型;所有新鲜骨折受伤距手术的平均时间为9.5d,常用手术入路为Kocher-Langenbeck入路,髋腹股沟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采用专有器械及骨盆重建和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5.7个月(6-93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结果评分标准,本组优35例,良47例,一般18例,差12例,优良率为73.2%。股骨头坏死8例,无一例死亡,感染及不愈合。结论:及时手术,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术者的经验以及对合并损佃的积极治疗是获得良好临床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髋臼假体不同放置位置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股骨头压应力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对8具尸体16侧髋关节标本按照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的处理原则,制作16种人工髋臼放置的位置,共分成两组:髋臼向内侧位移组,从解剖位置起间隔2mm,递增至14mm,共8髋;靛臼向上方位移组,从解剖位置起间隔2mm,递增至14mm,共8髋。应用电阻应变片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定各标本在轴向1000N载荷下人工股骨头的应变数据,记录人工股骨头所承受的压应力值。结果(1)髋臼向内侧位移组:髋臼假体位置每向内位移2mm,人工股骨头承受的压应力就增加,位移越多,股骨头承受的压应力增加就越明显,位移超过6mm后,压应力呈明显快速增加趋势;(2)髋臼向上方位移组:髋臼假体位置每向上位移2mm,除上移6mm应力值小于上移4mm外,人工股骨头承受的压应力总体趋势是增加,且上移超过8mm后,人工股骨头压应力值开始明显增加;(3)在相同位移情况下,向内位移时人工股骨头压应力明显大于向上位移。结论髋臼中心无论是向内或向上位移,股骨头承受的压应力均增加,且位移幅度越大,压应力增加越明显;向上位移6mm时,人工股骨头承受的应力值均小于前后位移点,未排除此位点是一应力缓冲点的可能。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对18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髋关节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13例髋臼骨折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另5例行闭合复位骨牵引治疗;10例因为既往手术的疤痕粘连,关节置换时需行较广泛的软组织松解;9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仍有固定用的内植入物,5例术中需要取出内固定;12例术中用取下的股骨头行结构性或颗粒植骨;16例用非骨水泥髋臼,2例用金属加强环与骨水泥固定聚乙烯髋臼。术后随访行x线摄片评估,髋关节功能作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70个月不等,平均38个月。3例术后发生髋关节周围BrookerⅡ度异位骨化,其中2例行异位骨化切除;1例术中股骨骨折,1例深部感染,1例髋臼松动并移位。最后随访时,12例(67%)患髋没有或仅偶有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例疼痛需要助行工具;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5分到术后平均84分。结论髋臼骨折后髋关节骨关节炎仍可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得到有效治疗,但其手术复杂程度与款臼骨折的处理有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一般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高。  相似文献   
58.
复杂髋臼骨折早期结构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结构重建的时机,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时间选择。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入院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93例(96髋),对照组98例(101髋),试验组于伤后7d内完成手术,对照组于伤后10d后完成手术。用手术时间、术后复位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评定(疼痛行走、关节活动度)、SF-36等作为观察指标。结果:①试验组按各型骨折分类其所用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②按Matta关节功能和X线评定标准,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③在对术前、术后立即和术后半年的CT评定中,试验组的复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杂髋臼骨折通过早期结构重建,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复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
侧卧位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C型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沛堂  俞伟  严建武 《中国骨伤》2009,22(5):396-397
C型(Tile分类)髋臼骨折是高能量骨折,往往伴有其他部位的损伤,其创伤大,出血多,移位明显,非手术治疗易致髋部多种功能消失。本院自2003年8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该类骨折14例,通过侧卧位,前后路联合手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methods and outcome of posterior Wall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Methods: The data of 31 patients(25 males and 6females,aged 19-59 years,mean:40.5 years)with posterior wall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hospitaliz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2002 to 200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this study.The types of fractures,number of fragments,combined dislocations,and sciatic nerve function were documented before admission.All the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Based on the fracture type and site,either screws alone or reconstructive plates were used.The Patients were immobilized for an average of 12 weeks before partial weight bearing was permitted.After follow-up for 12-70months(43.6months on average),modifled Merle d‘Aubigne score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the operations.Results: The percentages of the excellent,good,fair and poor results were 48.4%,41.9%,6.5%,and 3.3%,respectively.with a good to excellent rate of 90.2%.Idio-pathic sciatic nerve injury occurred in only one case.Conclusions: The sciatic nerve should be routinely exposed and protected during the surgery.The type of fix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racture type and site.Prolonged immobilization may be helpful in improving the fin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