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48篇
临床医学   193篇
内科学   338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47篇
预防医学   380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656篇
  1篇
中国医学   26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抗丙型肝炎病毒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的研制成功使慢性丙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有可能提高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实体瘤和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效果;因其每周给药一次,而称为长效干扰素。当前国际上已公认PEG-IFNα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为抗丙型肝炎病毒的最佳选择[1,2]。  相似文献   
92.
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慢性丙肝患者正负链HCV RNA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 RNA(HCV RNA)的影响.方法 23例患者,依据 HCV RNA 及抗-HCV 阳性,肝功能反复不正常,病程持续1年以上,其他肝炎病毒标志阴性,被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CHC).其中,13例接受联合抗病毒治疗,即α-干扰素300万 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3个月;和病毒唑1g,于干扰素治疗的第1个月,同时静脉滴注,1次/d,治疗1个月.10例单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用法同上).作为对照.其血清及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s)中正、负链 HCV RNA 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结果联合抗病毒组中,9例(69.23%)异常的 ALT 降至正常,5例于治疗停止后第24周复发,4例为完全应答者;而单用干扰素组,分别为6例(60%)、4例(66.67%)和2例(33.33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抗病毒组的血清正链阳性率由92.31%降至38.46%(P<0.05),PBMCs 的负链阳性率由76.92%降至38.46%(P<0.05);而单用干扰素组,分别为100%降至50%(P<0.05)和90%降至40%(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复发见于治疗前后 PBMCs 中正链 HCVRNA 持续阳性的患者.结论病毒唑似不能增加干扰素的疗效.血清 HCV RNA 的阴转并不意味着 HCV 的完全清除,因而用它判断疗效及病情转归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同时检测血清及 PBMCs 中正、负链 HCV RN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306例住院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资料以及慢性丙型肝炎知识问卷。结果 306例患者中完成规范抗病毒治疗的104例,因干扰素不良反应不建议继续治疗的34例,未经医生同意不完成规范抗病毒治疗的1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845,P=0.004)、费用子女承担(OR=4.264,P=0.002)、对不良反应耐受程度高(OR=3.436,P=0.013)以及丙型肝炎知识知晓程度好(OR=19.537,P<0.001)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依从性较差,建议加强健康教育,积极针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4.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FITM)是一种近来发现的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家族,它能抑制多种有或者无胞膜病毒的复制而起到抗病毒作用;同时近期有研究显示IFITM3对人类多种肿瘤细胞及干细胞的迁移等起重要作用,但IFITM3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和扩散转移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对IFITM3蛋白在人类肿瘤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
<正>直接作用抗病毒药(DAA)可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1型复制,从而改善了初治和有过治疗史的丙肝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事实上,telaprevir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PR)三联疗法相比PR二联疗法,治疗HCV基因1型慢性感染初治者已显示出了疗效的优越性。因而现有指南推荐使用telaprevir或boceprevir+PR方案。虽然SVR率有所改善,但是DAA+PR方案同时也导致了某些不良反应如贫血等的发生率增加,而贫血也是过去利巴韦林相关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6.
由于HIV和HB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增加了HIV/HBV合并感染的风险。二种病毒相互促进彼此基因的转录复制,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变异,影响治疗效果。抗HIV和HBV的药物中包含了相同的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曲他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这些具有双重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就很可能诱导HIV或HBV耐药株的出现以及抗病毒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对AIDS和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对HIV/HBV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于2019 年12 月在中国武汉被发现。由 于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爆发了以湖北省为中心,借助春运快速波及至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疫情。认清疫情变化规律和了解临床针对性的药物研发进展,对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 从SARS-CoV-2 的特性、COVID-19 疫情的流行病学表现、治疗药物研发和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8.
最近,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表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 [1] (以下简称《指南》),以减少HBV的母婴传播。《指南》发表后,相关杂志刊登了学术讨论文章 [2-3] ,营造了学术争鸣环境,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术水平。笔者就服用替诺福韦酯(TDF)、替比夫定(LdT)等抗病毒药物或使用干扰素期间意外妊娠等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99.
HBV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阻断HBV母婴传播,实现HBV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HBV“零感染”的目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和我国的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都重点讨论这个问题,也发表了相关共识。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GRADE中国中心制定的《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 [1] (以下简称《指南》)已在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  相似文献   
100.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GRADE中国中心最近发布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该指南存在参考文献引用不当;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部分关键策略缺乏推荐意见;部分推荐意见证据不足或缺乏证据等问题。本着学术争鸣原则,本文对该指南提出一些管见,愿与作者和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