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3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0篇
内科学   34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573篇
预防医学   135篇
药学   2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5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91.
患者男性,40岁,因胸闷心悸1周就诊。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心电图(图1)示,各导联QRS波前均未见P波,RR间期基本相等,心室率100次/min,心电轴显著右偏(+128°),各导联QRS波时间0.12~0,16s,终末部粗钝,aVR导联呈宽矮挫折rs型,V1导联呈RsR1′,V2~V6导联呈rS型,且V2、V3导联S波增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92.
<正>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arrhythmia)是一类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临床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其病因多是心脏排血及冠状动脉血供不足,患者平时可有心悸、乏力、头晕等症,严重发作时可见阿斯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心悸""怔忡""眩晕"等范畴,而其脉证均见迟缓,属于"迟脉""代脉""结脉"等范畴。《素问·三  相似文献   
93.
本文将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2001—2005年收治的胆心综合征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3例患者介绍如下,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8岁。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表现为心前区疼痛5例,伴上腹部痛2例,阵发性心悸、气短5例,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例,4例胸痛时伴有低热、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94.
李庆海教授在临床中主张心悸治络、心悸醒脾、心悸治肾。心悸治络:对因虚致心悸者,用益气养血充络之法,气足则血旺而运行有力,血足则络得充养而心神得藏。常用黄芪、人参、阿胶。大剂量黄芪益气养血,补扶虚损。心悸醒脾: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通过温里、补益、芳香等药物醒脾、健脾、运脾,醒复脾之神机。常用脾脏第一要药白术,配合人参、炙甘草、茯苓益气健脾。心悸治肾:治疗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心悸时,从肾着手,予滋肾填精、温肾助阳药治之,常用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  相似文献   
95.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97.
心悸是常见心系病证之一,其病因病机纷繁复杂,病程病势缠绵难愈,临床治疗甚是棘手。方祝元教授在长期临证过程中,对心悸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此病病因虽以内伤为主,但不可忽视外感热毒致病,病机多虚实夹杂,提出表里并治、五藏同调,治疗上擅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之法,辅以养心安神、清肠泄热以平心悸,上述观点可为理论探讨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
选取肝郁化热型心悸,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病和心悸之间的关系,探讨奔豚汤在治疗该证型心悸中的临床应用,从而拓宽临证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99.
患儿男性。10岁。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5个月于1997年4月21日人院,患儿自出生6个月时因发热在当地医院医治.发现“右位心”、“心动过速”,此后逢劳累及剧烈活动后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h不等,均能自行缓解,未医治。近5个月来,患儿心悸症状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口服普罗帕酮治疗,疗救不佳,为进一步治疗而住院。查体:血压12/9kPa(90/68mmHg),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气  相似文献   
100.
起搏器综合征: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