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01篇
  免费   1942篇
  国内免费   1580篇
耳鼻咽喉   337篇
儿科学   252篇
妇产科学   266篇
基础医学   1482篇
口腔科学   799篇
临床医学   4993篇
内科学   3741篇
皮肤病学   410篇
神经病学   1402篇
特种医学   12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2778篇
综合类   12564篇
预防医学   4238篇
眼科学   414篇
药学   6244篇
  74篇
中国医学   4592篇
肿瘤学   374篇
  2024年   248篇
  2023年   872篇
  2022年   772篇
  2021年   972篇
  2020年   953篇
  2019年   938篇
  2018年   517篇
  2017年   905篇
  2016年   991篇
  2015年   1194篇
  2014年   1995篇
  2013年   2108篇
  2012年   2563篇
  2011年   2945篇
  2010年   2584篇
  2009年   2498篇
  2008年   3679篇
  2007年   2967篇
  2006年   2384篇
  2005年   2721篇
  2004年   2211篇
  2003年   2043篇
  2002年   1641篇
  2001年   1244篇
  2000年   919篇
  1999年   677篇
  1998年   550篇
  1997年   446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355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人胚成纤维细胞(HF)微丝骨架影响及与病毒复制状态的可能关系。方法: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W estern-b 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内β型肌动蛋白(β-actin)、球状肌动蛋白(G-actin)和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的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病毒即刻早期抗原(IE);微丝骨架探针观察HF细胞内感染状况及微丝骨架变化。结果:HF细胞CMV感染率大于95%,IE抗原主要位于细胞核。受染细胞变粗、变圆,甚至脱壁,呈时间依赖性。与未感染组相比,CMV感染后细胞内β-actin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G-actin水平在感染24 h后增加(0.941±0.061 vs 0.714±0.119,P<0.05),但在感染后72 h、96 h却下降(0.218±0.035、0.230±0.055 vs 0.714±0.119,P<0.05);F-actin水平在感染后24 h、72 h、96 h呈渐进性下降(0.256±0.021、0.127±0.032、0.026±0.008 vs 0.373±0.050,P<0.05)。受染细胞内微丝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融合,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CMV引起HF细胞内肌动蛋白质、微丝骨架形态及重组异常,可能有助于其侵袭宿主细胞并进一步活化及复制。  相似文献   
992.
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对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AD)大鼠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6只SD老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穹隆-海马伞损伤法制作大鼠AD模型。电针治疗组施以电针百会、涌泉、太溪、血海等穴。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中隔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3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组ChAT活性高于模型组;电针治疗组NGF和c-fos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结论电针对AD模型大鼠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c-fos合成及诱导海马NGF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93.
人参皂苷单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即使是短暂的缺血缺氧都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机体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缺血中心区细胞死亡以坏死为主,而周围的半暗带区以凋亡为主,凋亡对脑梗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减少脑缺血引起的细胞凋亡正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缺血神经元的凋亡机制中,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处于核心位置,凋亡的最后实施通过它的激活而实现。在再灌注时间窗内恢复供血并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94.
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具有早期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Ⅰ组);经典缺血预适应组(PC组);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组(PL组).建立体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分别结扎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血中磷酸肌酸激酶(CPK)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Ⅰ组CK及LDH含量明显升高(P<0.05);PC组、PL组与Ⅰ组比较,心肌梗死范围明显缩小(P<0.05).结论: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早期保护作用,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灵芪蠲肝液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灵芪蠲肝液三个剂量组及肝苏颗粒阳性对照组。各用药组分别给予灵芪蠲肝液、肝苏颗粒5天后,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300mg/kg,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36小时后,乙醚麻醉大鼠,心脏取血,测定肝功能、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取肝制备10%肝匀浆,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大鼠急性肝损伤时,ALT、AST、TB i、l血清NO、血浆ET、肝匀浆MDA均升高,肝匀浆SOD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芪蠲肝液能降低血清ALT、AST、TB i、lNO、血浆ET水平;降低肝匀浆MDA,升高肝匀浆SO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理检查发现灵芪蠲肝液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炎细胞浸润。结论:灵芪蠲肝液对硫代乙酰胺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心脏手术的心肌保护问题一直是心脏外科研究的热点。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不停跳心脏手术及心脏移植手术过程中,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缺血缺氧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因素,可导致心肌细胞结构、代谢和功能上的损害。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和滋补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丹参的药理作用有减轻心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抑制胶原纤维的产生和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清除氧自由基等。现就丹参对心肌保护作用作一综述。1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的有效成分一般归为两…  相似文献   
997.
痤疮系发生在颜面、胸、背部的丘疹,挤之有白色糊状粉质,故名粉刺。《诸病源候论》:“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本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女,也有成年后发作经久不愈的。笔者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31例痤疮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8.
熊焰  沈庆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9):1086-1086
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作心绞痛(AP)可使心肌处于缺血预适应(IP)状态,从而对冠状动脉阻塞后的严重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51例老年AMI,探讨AMI前心绞痛对老年AMI近期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1990年1月~2000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51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71.94±6.22)岁,AMI的诊断标准:(1)典型胸痛史;(2)心电图有典型ST-T上抬和T波改变或伴有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有动态变化(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倍),除外影响心肌酶谱改变的疾病。1.2方…  相似文献   
999.
范亚勤  徐娟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19-2520
随着产科学的发展,住院分娩的普及,产时服务模式起了变化。我院于2001年开始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即产妇进入产程后由一名有专业知识并有经验的助产士全程陪伴.给予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支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1000.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男性抑郁症病人多导睡眠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对抑郁症病人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应用多导睡眠图(PSG)对12例男性首发抑郁症病人在MECT治疗前后进行整夜PSG记录,观察MECT治疗前后PSG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人组睡眠总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延迟、觉醒增加、快动眼睡眠(REM)时间增多、REM潜伏期缩短、S1和S2增加以及慢波睡眠减少。病人组经过MECT治疗后PSG显示睡眠总时间增加[治疗前:(342±s51)min,治疗后:(437±25)min,t值11.840,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治疗前:(68±12)min,治疗后:(56±7)min,t值4.249,P<0.01],觉醒时间减少[治疗前:(163±43)min,治疗后:(30±7)min,t值10.409,P<0.01],REM睡眠时间减少[治疗前:(164±19)min,治疗后:(120±5)min,t值9.333,P<0.01],S1减少[治疗前:(46±15)min,治疗后:(39±11)min,t值5.071,P<0.01],慢波睡眠增加[治疗前:(34±19)min,治疗后:(99±7)min,t值-13.146,P<0.01]。REM潜伏期和S2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MECT有改善睡眠的作用。这可能是MECT起到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