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19篇
  免费   3787篇
  国内免费   2519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371篇
妇产科学   102篇
基础医学   1398篇
口腔科学   54篇
临床医学   15806篇
内科学   19142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484篇
特种医学   55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2703篇
综合类   24061篇
预防医学   4210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9458篇
  231篇
中国医学   3691篇
肿瘤学   592篇
  2024年   507篇
  2023年   2063篇
  2022年   1573篇
  2021年   2141篇
  2020年   2252篇
  2019年   2114篇
  2018年   974篇
  2017年   1753篇
  2016年   2032篇
  2015年   2357篇
  2014年   4257篇
  2013年   4265篇
  2012年   5342篇
  2011年   5939篇
  2010年   5786篇
  2009年   5772篇
  2008年   5710篇
  2007年   5334篇
  2006年   5144篇
  2005年   4517篇
  2004年   3612篇
  2003年   2973篇
  2002年   2467篇
  2001年   2011篇
  2000年   1464篇
  1999年   1145篇
  1998年   1003篇
  1997年   815篇
  1996年   728篇
  1995年   513篇
  1994年   359篇
  1993年   258篇
  1992年   212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62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医药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现状和思路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简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发生的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心脉通胶囊(人参、何首乌、水蛭、丹参等)用于临床防治再狭窄的效果,表明心电图或蹬车试验复查异常率及主要症状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报告了心脉通胶囊6项基础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气阴两虚、血瘀痰阻是PTCA后再狭窄发生的基本中医病机,并对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的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洛赛克对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无Q波心肌梗死老年病人 47例 ,年龄 6 0~ 81岁 ,随机分为单纯抗栓组 2 3例 ,抗栓加洛赛克组 2 4例 ,平均年龄 (71± 12 )岁和 (72± 11)岁。单纯抗栓组 :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10 0mg ,每 12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吉派林 ) 5 0 0 0IX ,疗程 7d。洛赛克组 :在抗栓治疗基础上 ,每日静注洛赛克 40mg。结果 单纯抗栓组 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 13%。洛赛克组无一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两组差别显著 (P <0 0 5 )。结论 提示老年患者 ,特别是合并消化道疾病者 ,在抗栓治疗过程中 ,预防性地静注洛赛克 ,能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993.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 (Minimal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MICABG)目前已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种趋势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等特点 ,现已应用于临床。1999年 6~ 11月 ,我院共完成 1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37~ 74岁 ,平均 6 0 .5岁 ;体重 6 3~ 85 kg,平均 72 .6 kg。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2例 …  相似文献   
994.
随着导管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各科需要在X线透视引导下实施的介入性诊断及治疗操作越来越多。本文结合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探讨X射线防护的方法和必要性。1 X射线防护的必要性1.1 X射线的基本性质 X射线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1电离作用:可使受照射物体的原子或分子电离。2萤光作用:可使受照射物体的原子或分子处于激发状态,当这些原子或分子回复基态时,发出萤光或磷光,是射线透视成像的原理。3光化学作用:可使受照射物质发生光化学反应,是X线摄片的原理。4生物效应:X线在生物体内引起电离和激发,从原子和分子水平干扰组织细胞的代…  相似文献   
995.
血管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并发急性血管内闭塞、内膜严重撕裂、术后显著残留狭窄及短期内再狭窄等情况下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I).结果31例患者CASI均获成功,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内膜撕裂征象消失,残留狭窄及再狭窄解除,未出现出血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及CASI后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16例,1例术后13天发生猝死;2例因胸痛复发经造影证实支架血管再狭窄,再次球囊扩张后再狭窄改善;余13例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血管正常.结论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CASI是解除PTCA急性并发症的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并有助于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996.
1986年Murry首次提出心肌缺血预适(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概念,其定义为预先给予数次.短暂心肌缺血.每次随之以再灌注,能提高心肌对其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的抵抗力减少梗高面积[1].  相似文献   
997.
FRISC -Ⅱ试验是一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是比较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低分子肝素抗栓基础上早期积极干预与药物保守治疗的效果 ,以及观察延长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效果及其安全性。FRISC -Ⅱ试验入选的多为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 ,即恶化性或静息心绞痛 ,或疑为非Q波心肌梗死 ,最后一次胸痛发生在入选的 4 8小时以内 ,有心肌缺血的客观指标 ,即心电图ST段下移 0 1mV或T波倒置 0 1mV ,血生化CK -MB >6mg/L ,TnT >0 1mg/L ,TnT定性阳性或CK、CK -MB的活性大于心肌梗死的诊断上限。所有入选病…  相似文献   
998.
郭晓青  赵新建 《农垦医学》2000,22(5):300-301
宫腔镜下采用输卵管插管注入氨甲喋呤或5—氟尿嘧啶治疗输卵管妊娠已有报道[1]。我院自1996年6月至1998年12月,在电视监视下采用放射介入法行输卵管插管并一次注入氨甲喋呤(MTX)40mg,共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22例,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2例中除1例外均有停经史(34—79天),14例伴腹痛及阴道流血;血β—HCG为654—1680mIU/ml(正常值<120mIU/ml);经盆腔B超检查均除外宫内妊娠,提示附件区混合性包块直径<65cm,子宫直肠陷窝内无积液或积液<30cm。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白细胞计数≥4×109/L,血小板…  相似文献   
999.
陶玉  徐酉华 《华夏医学》2000,13(6):750-751
近年报道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IVIG)可迅速控制川崎病急性期症状 ,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我院患儿采用大剂量IVIG联合阿司匹林 (ASP)治疗 99例川崎病 ,获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 12 0例住院川崎病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 ,IVIG组 99例 ,男 6 9例 ,女 30例 ,年龄3月至 6 .5岁 ;对照组 2 1例 ,男 11例 ,女 10例 ,年龄 10月至 5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版 ,1998年 )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开始治疗时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均无明显差异。1.2 治疗方法 患…  相似文献   
1000.
血管内皮损伤在心血管的发病机制中愈来愈受到重视。“损伤”的定义不仅是指形态学上可见的变化,还包括功能及代谢改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免疫复合物、病毒感染等危险因子均可造成内皮损伤,继发于内皮损伤的内皮通透性、粘附性、血液凝固性改变及所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发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Rossu对90年代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由于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SMC)等各种因素损伤而产生的过度化炎症——纤维增殖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